當他(或他的壹個抄寫員)把壹本關於抽象哲學思辨的書放在他的物理學書之後(形而上學字面意思是“物理學之後”)時,他發明了形而上學和標準化學習的概念——如何收集信息、同化和解釋,然後溝通——跨越許多學科。
在中世紀晚期(約1300-1500),他被稱為“大師”,最著名的是在但丁的《地獄》中,作者甚至不用通過名字就能認出亞裏士多德。這個特別的綽號很貼切,因為亞裏士多德在生物學、政治學、形而上學、農學、文學、植物學、醫學、數學、物理學、倫理學、邏輯學和戲劇方面都有著述,被奉為大師。傳統上,在三位最偉大的希臘哲學家的三位壹體中,他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依次相連。
柏拉圖(公元前428-348年)是蘇格拉底(公元前469/470-399年)和亞裏士多德的學生,師從柏拉圖。學生和老師在柏拉圖哲學的壹個基本方面——堅持更高的形式領域,使地球上的客觀現實成為可能——存在分歧,盡管與壹些學者的主張相反,但這並沒有造成他們之間的任何裂痕。亞裏士多德會根據柏拉圖的理論來推廣他的原創思想。雖然他拒絕柏拉圖的形式主義,但他從不貶低他的前主人的基本哲學。
公元前343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召見亞裏士多德,為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輔導功課。
他被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年至336年在位)聘為其子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至323年)的導師,這給年輕人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亞歷山大在征服波斯帝國時隨身帶著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將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傳入東方。通過亞歷山大,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傳遍了當時已知的世界,影響了古代哲學,為猶太教、基督教和神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早期生活
公元前384年,亞裏斯多德出生在希臘和馬其頓邊境的斯塔吉拉。他的父親尼科·馬科斯是馬其頓國王的宮廷醫生,在亞裏士多德十歲時去世。他的叔叔接管了這個男孩的監護權,並負責他的教育。亞裏士多德可能作為法院工作人員的兒子和侄子與馬其頓法院的導師在壹起,但這並不確定。18歲時,亞裏士多德被送到雅典,在柏拉圖學院學習,在那裏呆了20年。
他是個優秀的學生,畢業早,被授予教授修辭學和對話的教學職位。似乎亞裏士多德認為他會在柏拉圖死後接管學院。當這壹職位被授予柏拉圖的侄子斯佩西波斯時,亞裏士多德離開雅典,在希臘島嶼上進行實驗和研究。
亞裏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
公元前343年,亞裏士多德被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召去輔導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在接下來的7年裏他壹直擔任這個職位,直到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登基,開始了他著名的征服。公元前335年,亞裏士多德回到了雅典,但他們通過書信保持聯系。亞裏士多德對征服者的影響可以從後者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對棘手政治問題的巧妙外交處理中看出。亞歷山大在競選期間隨身攜帶書籍的習慣和他的廣泛閱讀歸功於亞裏士多德的影響和亞歷山大對藝術和文化的欣賞。
亞裏士多德普遍對非希臘的“蠻族”尤其是波斯人評價很低,並鼓勵亞歷山大征服他們的帝國。與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希臘,亞裏士多德已經講述了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和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入侵,希臘的勝利勝過波斯軍隊中的薩拉米斯和普拉蒂亞。所以考慮到他成長的文化氛圍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反波斯的,他主張征服也就不足為奇了。
即使沒有這種考慮,亞裏士多德也支持哲學中的戰爭,理由是它提供了壹個實現偉大和將個人卓越應用於實際困難情況的機會。亞裏士多德認為,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是幸福(字面意思是“擁有良好的精神”),而這種幸福可以通過維持壹種發展了自身arete(“個人卓越”)的道德生活來實現。
壹個人的arete將使他們看到在任何給定的情況下必須做什麽,並能夠做到這壹點。此外,通過與追求相同目標的有德同誌交往,壹個人的靈魂得到了充實,壹個人的卓越能力得到了磨練和磨礪,戰爭為個人提供了很多機會,不僅可以拓展和證明自我價值,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偉大。在公元前336年發動這場運動之前,他會鼓勵亞歷山大用這些想法去思考。
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和柏拉圖壹樣,幾乎影響了東西方追求的人類知識的每壹條道路。
信仰和與柏拉圖的差異
公元前335年,亞裏士多德回到雅典後,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呂克昂學院(Lyceum),是柏拉圖學園的競爭對手。亞裏士多德是壹個目的論者。他信奉人生的“終極事業”和終極目標,認為世間萬物、每個人都有存在的目的。另外,這些終極目標可以通過觀察已知世界來確定。
柏拉圖也處理最初的原因和目的,更理想化地對待它們,認為可以通過理解更高的、看不見的真理層面來理解它們,他稱之為“形式領域”。柏拉圖的哲學深深植根於由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和神秘主義者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71-497年)創立的畢達哥拉斯神秘主義學派。畢達哥拉斯強調靈魂的不朽和道德生活的重要性,認識到生活中有不可或缺的、無可爭議的真理,人們必須認識到並堅持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柏拉圖也受到另壹位前蘇格拉底哲學家JD.COM·普羅塔哥拉斯(公元前485-415年)的顯著影響,他被認為是第壹個相對論的思想家。普羅泰戈拉有壹句名言“在壹切事物中,人是衡量的標準”,意思是個人感知決定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在任何特定情況下都不可能有客觀真理,因為所有可觀察到的現象或情感或心理體驗都取決於個人的解釋。
柏拉圖發展他的形式主義是為了反駁普羅泰戈拉,並為他的畢達哥拉斯唯心主義提供壹個理性基礎,從這個基礎上他可以確立客觀真理的存在。* * *是真善美的完美體現;人類在地球層面上感知並定義為善、真或美的壹切,只是因為他們參與了更高、更完美的善、真或美的形式。比如,壹匹馬不漂亮,只是因為人們欣賞它的外表;通過參與美的形式,它是客觀美的。
亞裏士多德永遠無法接受柏拉圖的形式主義,也不相信當人們可以從看得見的東西推回到第壹因的時候,就假設看不見的東西是對可觀察世界的解釋。亞裏士多德在《物理學與形而上學》中聲稱,宇宙中的第壹因是原動力——它推動其他壹切,但它自己不動。對於亞裏士多德來說,這比形式領域更有意義。
對亞裏士多德來說,馬之所以美麗,是因為與美的概念相關聯的壹些特征:馬的毛色宜人,身體健康,環型良好。亞裏士多德認為,因為壹些看不見的、無法證明的完美美場而讓壹匹馬變美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任何說法都需要證據才能被接受。
原動機的存在是可以證明的,至少在理論上是可以證明的,因為在過去的某個時刻,壹定有某種力量使生命運動,而這種力量——不管它是由什麽組成的——他將其命名為原動機或原動機。他的推理後來被猶太人、基督徒和神學家采納,並促成了這些宗教中上帝的概念。
在拒絕形式主義時,亞裏士多德提到了柏拉圖,以及他是如何討厭與他以前的老師爭論。他仍然是他愛的人。然而,他覺得他必須解決柏拉圖理論的不現實性,並鼓勵柏拉圖主義者放棄它,他寫道:
為了真理,人們可能會認為壹個人,尤其是如果他是壹個哲學家,最好放棄甚至他自己的理論,事實上他必須這麽做……我們神聖的職責是尊重真理勝過朋友[也就是柏拉圖]。(尼古拉·凱爾道德I.1096a.15)
柏拉圖聲稱真理知識的概念不能從經驗中獲得,事實上,什麽也學不到。他在與宋旻浩的談話中最明顯地證明了這壹點,他認為所有的學習實際上都是“回憶”過去的生活。亞裏士多德反駁了這種說法,認為知識顯然是可以學習的,因為人是可以教的,這壹點在人們對生活和行為的看法的變化中是顯而易見的。
亞裏士多德認為,好人之所以是好人,是因為他被教導過美好而道德的生活的價值。如果壹個人不能真正“學會”而只能“記住”自己上輩子“好”的基本道理,那麽這個人本身就不能算“好”。壹個人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德,是那個人決定以某種方式行動並形成良好習慣的結果,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聲或他人的贊美。亞裏士多德寫道:
榮譽似乎取決於給予它的人而不是接受它的人,而我們的猜測是,善良是壹個人自己的財產,不能輕易從他身上奪走。(尼古拉·凱爾道德I.1095b.25)
亞裏士多德主張凡事中庸,是為了獲得生活中的這種“美”,這種美最終是壹種任何人、任何環境都無法承受或減少的快樂。亞裏士多德堅持認為“壹個人通過執行正義的行為而變得正義,通過執行自我控制的行為而控制自己”(尼古拉·凱爾倫理學I.1105b.10)。這種自制力體現在他的中庸觀中。亞裏士多德寫道:
關於快樂和痛苦...適度是自我控制,過度是自我放縱。在權衡中,中庸是慷慨,太少是奢侈和吝嗇。在這些惡習中,過剩和不足是對立的:壹個奢侈的人多花錢少吃飯,壹個吝嗇的人多吃飯少花錢。(尼古拉·凱爾道德I.1107b.5-10)
中庸之道提供了壹種控制行為來糾正壹個人的行為。如果妳知道壹個人容易過度奢侈,妳就應該回到卑鄙的極端對立面。既然壹個人天生的傾向就是花錢大手大腳,那麽有意識地努力不花錢就會導致壹個人在兩個極端之間向溫柔的地面漂移。
中庸之道是亞裏士多德在中學教給學生的眾多戒律之壹。他在教學中來回走動的習慣為呂克昂贏得了逍遙派的名字(來自希臘語,意為逍遙派)。亞裏士多德在學校最喜歡的學生是西奧·弗拉斯托斯(Theo Frastos),他將接替他成為學校的領導者,並收集和出版他的作品。事實上,壹些學者聲稱,今天存在的亞裏斯多德的著作從未被撰寫和出版過,而只是狄奧弗拉斯圖等人非常欣賞的講義,所以它們被復制和分發。
著名的貢獻和作品
中庸是亞裏士多德對哲學最著名的貢獻之壹(僅次於原動力),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在倫理學領域,亞裏士多德對他所處時代的每壹個知識分支都有貢獻。在倫理學中,他還著名地討論了自願行為和非自願行為的區別,並鼓勵人們盡可能多地嘗試自願行為,以豐富他們的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幸福。他理解壹天會有很多家務和責任,人們寧願不做,但建議人們把這些顯而易見的煩惱當成獲得快樂的機會和途徑。
例如,壹個人可能不想洗碗,但會考慮他必須執行這個瑣碎的、不自覺的動作。亞裏士多德建議把洗碗作為壹種手段,以達到擁有壹個幹凈的廚房和幹凈的盤子用於下壹餐的理想目標。同樣適用於人們不喜歡的工作。我們不應將工作視為幸福的障礙,而應將其視為購買食品雜貨、衣服、旅遊和享受業余愛好的壹種方式。在20世紀和21世紀,許多不同學科的作者都強調積極思考的價值和感恩的重要性,但亞裏士多德是同壹觀點的較早支持者。
亞裏士多德在《論靈魂》壹書中解決了記憶作為事實的問題,聲稱壹個人的記憶是壹種印象,而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的可靠記錄。當壹個人經歷新的經歷時,他的記憶會呈現不同的值。所以,如果壹個人因為那次車禍遇到了壹生的摯愛,那麽他對不愉快事件(比如車禍)的記憶就會發生改變。人們根據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描述來選擇他們將記住什麽以及他們將如何記住。這個概念從20世紀中期的弗洛伊德和榮格開始就有所探索,但並不是他們獨創的理念。
他的《政治學》解決了亞裏士多德把國家視為任何人類共同體的自然有機發展的問題。國家不是強加於人的靜態結構,而是由生活在國家規則下的人創造的動態和有生命的實體。早在托馬斯·霍布斯寫《負擔》和《利維坦》或讓-雅克·讓-雅克·盧梭公式化《社會契約論》之前,亞裏斯多德就已經解決了他們同樣的擔憂。
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將模仿(藝術中對現實的模仿)和宣泄(強烈情感的凈化)的概念引入文學批評和創作藝術,直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他對詩歌和修辭形式的觀察仍將作為主體的客觀真理繼續被傳授。亞裏士多德天生對人類的狀況和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充滿好奇。他系統地研究他所關註的任何壹門學科,使他研究得令人滿意,然後試圖通過哲學上的解釋使之通俗易懂,有意義。通過這個過程,他形成了壹個假說,然後通過壹個可以重復得到相同結果的實驗來檢驗,從而發展出壹種早期形式的科學方法。
結論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雅典的輿論浪潮轉而反對馬其頓,亞裏士多德因早先與亞歷山大和馬其頓宮廷的關系而被指責為不虔誠。考慮到蘇格拉底的不公正處決,亞裏士多德選擇逃離雅典,“以免雅典人二次違反哲學”,正如他所說。壹年後,公元前322年,他自然死亡。
亞裏士多德的作品和柏拉圖的壹樣,在過去的兩千年裏幾乎影響了人類知識的每壹個方面。羅馬陷落後,雖然他的作品在西方沒有被廣泛閱讀,但在東方卻受到贊賞,學者們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和理解。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為他的兒子尼可馬科斯寫的《美好生活指南》)至今仍被視為倫理學研究的哲學試金石。他促進了對物理學的理解,創造了壹個領域和所謂的形而上學研究,自然也寫了很多科學和政治哲學。他的《詩學》至今仍是經典的文學批評。
通過這壹切,他證明了自己的確是但丁公認的大師。和柏拉圖壹樣,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已經註入了今天人類知識的整個範圍。兩千多年來,許多學者、哲學家、思想家對亞裏士多德的學說進行了論證、反駁、忽視、質疑甚至揭穿,但沒有人認為他的影響不廣泛、不深入,建立了學派,創立了學科。當然現在壹直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