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何時開始有饅頭?

古代何時開始有饅頭?

古籍《誠齋雜記》、《七修類稿》有記載, 饅頭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當年南渡瀘水攻打孟獲的時候,在渡江點當地的習俗中有壹條是大軍渡江必須用人頭祭祀河神。入鄉隨俗為了祭祀河神祈禱平安渡江,諸葛亮又不願意犧牲人命,所以命人用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頭, 並命名為蠻頭, 意思是蠻人的頭。當時的蠻頭是很大個的,按照人頭的比例來的,直到唐代以後才變小。除了蠻頭以外,玉柱、灌漿、饅役、粳頭,而且那時候的饅頭和包子基本上都混稱為饅頭的,直到宋朝才有了包子壹說。這段 歷史 雖然沒有在什麽正史中出現,但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為什麽說可信度高呢? 其壹、諸葛亮雖然追隨劉備前,大部分時間是在湖北襄陽的隆中,但他的祖籍是山東人,山東壹帶主食是面食,所以諸葛亮會想到用面團代替人頭也就可以理解了。而至於饅頭比包子出現早的證據其實現在還遺留在江浙壹帶,蘇南、浙北壹些地區中,仍然將有餡或無餡的饅頭通通稱為饅頭。

饅頭的趣事:

1、宋代時候,宋寧宗得了壹種臟病,當時有個大夫叫孫琳被安排給宋寧宗治病,他治病的方式就是用饅頭,不過他的饅頭已經趨向於包子了,因為當時他的用“饅頭”包了大蒜、豆豉,沒想到宋寧宗吃了三天就好了,包子和孫琳的名聲被傳開,這也說明當時包子和饅頭並沒有分的比較明確。

2、以前藍軍中有幾十年的時間早餐就是純粹的持饅頭,所以藍軍的士兵在軍服役時會用吃了幾頓饅頭來計算當兵的日子,被稱為“數饅頭”。當時藍軍要比紅軍的待遇好的多,由此可見紅軍當時的條件會有多差。

呵呵,傳說諸葛亮發明饅頭的故事就不用拿出來說了。

因為,在南北朝水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之前,我們老祖宗飲食主體是吃水煮未脫粒的谷物,所謂有肉為羹,無肉謂粥。

當然,這不代表南北朝之前沒有少量的谷物脫粒,但手工脫粒費力費工費時,農村也沒那莫多牲畜推磨,二是面粉無法保存,三是手工脫粒主要是簡單而可能的稻谷。四是當時糧食以稻谷多少石麥粟多少斛稱呼,沒有米面多少的計量方式。顯然,諸葛亮軍中只可能有麥子,不會有面粉。

因此,最初吃麥子就是水煮麥粒。由於麥粒飯的味道很差,所以麥子不是主食。

中國過去將面粉食品均稱呼為餅。比如胡餅,湯餅,煎餅,蒸餅。

湯餅,就是疙瘩湯。漢代就有——前面說過,西域地區有面粉傳入中原,因為他們人口少也有牲畜來磨粉,而中原始終無法推廣面粉就在於牲畜缺乏:

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世界上第壹次記錄面條,稱水引餅,尤其韭葉形狀的外觀直接就證明是真正的面條:

這充分說明,谷物脫粒此時已經是中國 社會 的普遍存在的形態。唐代開始,麥子逐步代替糜子、粟,成為北方主要糧食作物,各種面食特別是蒸餅應運而生。

烤燒餅:

煎餅:

蒸餅也叫炊餅,至少宋代還叫這名字,其實就是今天的饅頭,比如武大郎賣的:

炊餅就是饅頭:

北宋也是飲食文化極大發展時期。炊餅逐步演化為饅頭,又發生分支,有餡的發展成為包子,無餡的繼續叫饅頭,但也有部分地方將包子稱為肉饅頭。

饅頭品種也越來越多,比如花卷:

紅糖饅頭

饅頭卷:

結論:饅頭出現在中國,大體是南北朝。

正文如下

饅頭的 歷史 有壹種說法是諸葛亮南征的時候,發明出來的。 《七修類稿》:“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而饅頭確實在很長的壹段時間內是作為祭祀的物品,而非直接食用。

而饅頭壹開始,並未和包子分離, 《饅頭》: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壹直到清代的時候,饅頭和包子才開始分離 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

希望對妳有幫助,謝謝

饅頭由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發明!

饅頭作為中國人的主食之壹,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饅頭起源於何時?又是何人發明饅頭?我經過對相關資料的閱讀,發現最為廣泛的壹種說法認為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

《三國演義》中記載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在班師過江時狂風風大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然而壹代賢相諸葛亮認為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面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蠻頭(饅頭)。因“蠻頭”的叫法太嚇人,後來人們就用“饅頭”取代了。此後饅頭的做飯逐漸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之壹。

麥子於4500年前傳人我國,但由於受粒食文化影響,在國人的餐桌上壹直沒有壹席之地。到了漢代,淮南王發明了豆腐,石磨也應運而生,人們就有了面粉。面粉與面食之間還要走很長時間的路,受豆漿的啟發,人們用面粉加工成面疙瘩,俗稱拌湯。所以,軍事聯盟裏曹操吃小白菜燴面片是有點 歷史 根據的。到了南北朝時期,水車大力得到推廣,小麥的加工產量也日益提高,漸漸的成為了北方人的主食,面條也就出現了,俗稱水引。進入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胡餅也就是燒餅進入我國,由於其奈儲存,又輕便的特點,胡餅成為軍糧和商旅常備。但此時饅頭還是沒有出現,為啥呢,因為那時北方漢人的飯食還是以谷子為主,大運河的開通使南方的稻米可不斷北運。到了安史之亂,南北交通中斷,大米這種細糧經常斷貨,而北方人也覺得小米飯口感差,產量低,急需壹種替代品。受西域饢的啟發和漢人長期蒸煮習慣的提醒,唐末饅頭終於產生了,饅頭比面包更易於消化,出量也比面包大,而且口感還極佳,從此,饅頭及面條就開始獨步北方天下,到了宋代,不僅有了饅頭,還有了花卷和包子。到了現代,年輕人都愛吃香甜綿軟的面包,其實我想告訴妳們,妳們吃的面包是國人自己發明的適合國人口味的產品,如果妳們有幸去東歐品嘗壹下原始的老面包,那妳就會感到我們饅頭是多麽的好吃。

燒餅水煎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