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起先不得誌後來被人們認可的偉人有哪些?

起先不得誌後來被人們認可的偉人有哪些?

屈原 (約前340~約前277)

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沈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壹首抒情詩,全詩***二千四百多字。是壹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後世詩人的創作開辟了無限的空間。

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壹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壹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那是壹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當時的統治者沒有采納孔子的學說,然而在他死後,儒家成為顯學。但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儒家學說遭到貶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他采用法家的建議,下令「焚書坑儒」。以為這樣就可以整齊學術,統壹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並不成功,在秦朝滅亡前夕,儒生們又開始宣講儒家學說。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說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晚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壹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壹帶,病死在湘江上。杜甫死後,他的家人無力安葬他,直到四十三年後,他的孫子杜嗣業,才把他的遺體安葬在首陽山下.

辛棄疾(1140 - 1207)

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所占。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註意安定民生。壹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峣、鉛山壹帶。晚年韓侂胄當政,壹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情懷,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蘇辛」。

陸遊(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幼年時受到父輩的熏陶,懷報國之誌。29歲時考中進土,因主張恢復中原,被秦檜罷黜。南宋孝宗時被起用。先後在王炎、範成大的幕中擔任軍職。他親至前沿視察,提出北伐之策等,均未被采納。又因故土沒有收復,遺民於水火之中,內心非常痛苦,經常“脫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諳官場的禮法,遂遭“不拘禮法,待酒頹放”的譏諷。因此,自號“放翁”。

寧宗時,韓姹胄邀他修二朝實錄,壹度復出,並寫《南園記》,激勵韓姹胄繼承其祖父韓價遺誌。

韓姹胄團北伐失敗,被主和派殺死,陸遊也遭到非議。斯時陸遊已年逾八旬,貧病相煎,雖然屢受打擊,然愛國之心不衰。

1210年1月26日(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懷著悲憤離開了人世,享年86歲。

趙雲

他武藝高超,胸懷大誌,很有政治頭腦。無奈他由於身份低微,壹直未堪大用。最初他投奔公孫贊、袁紹等,發現他們都不是明主,後來遇到劉備,雖然劉備當時輾轉流離,壹事無成,但覺得在劉備手下能發揮才幹,毅然投奔了劉備。

趙雲作戰英勇,謀勇兼備,為人卻謙虛恭敬。他常常為劉備出謀劃策,劉備打下壹個城,把城內很多房子拘為己用,或者分給將士。趙雲提意見說:奪來的房屋田地應該還給老百姓,老百姓有田種有房住就會擁護我們。劉備欣然采納。劉備因為關羽被殺,怒然興兵討伐東吳,趙雲審時度勢勸諫劉備“吳國是私仇,魏國才是國仇,主公怎麽能為了私仇而致國仇不顧,讓國賊得利呢?”這樣的政治遠見,就是許多的政治家也未必能有的。可惜劉備不聽趙雲之言,還牽怒於他,讓他在後方壓糧草,最後大敗而回,蜀國也因此大傷元氣。 三國演義和三國誌都描述了趙雲在漢水壹戰,這也是所能知道的趙雲人身中最精彩的壹筆:曹操親帥大軍大舉進犯西川,劉備派黃忠為主將,趙雲為副將前往應敵。黃忠和部下張著首先出寨作戰,不想卻被許晃張合包圍,欲出不得。趙雲見老將軍久久不歸,吩咐部下在寨前溝壑內埋伏弓箭手,自己挺槍上馬,帶上領少許隨從,選擇最有利而陡險的地方大喝壹聲沖向敵軍,敵軍遂不及防紛紛落馬,雲揮舞銀槍,槍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許晃張合二將夾擊也抵擋不住,眼望著趙雲救黃忠離去。之後趙雲又回頭救了張著回寨。這時曹操大軍也兵臨寨前,趙雲見撤離已不及,命令大開寨門,雲單槍匹馬立於寨前,曹操不知虛實,疑有埋伏,命令回撤,趙雲把手壹招,埋伏於溝壑裏的弓虜手數箭齊發,曹軍大亂,雲帥軍而後掩殺,曹軍死傷無數。劉備後來前往觀察地形,咋咋稱嘆:常山趙雲,壹身是膽! 只是劉備始終都未予趙雲大任,他只相信他的兩個結拜兄弟,龐統這樣只是因為相貌醜陋點開始也被他冷落。趙雲在劉備手下地位壹直都是比較低的,盡管按才能要遠高於他前面的關、張、馬、黃。如果歷史可以重演,如果劉備對部下多壹分信任,讓趙雲去守荊州,或許蜀國又是壹種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