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仲子的人物生平

仲子的人物生平

仲子是儒家思想的得力實踐者和忠誠捍衛者,因為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具體內容就是“忠、恕”二字。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說,做人要講恕道,講忠誠。要寬以待人,嚴於律已,忠於職守,忠於國家;其中也包括對父母、長輩講孝道、講忠誠,對兄弟、朋友講仁義、講友愛、講團結。

仲子是位“至孝”之人,盡管他家境貧寒,但不遺余力的贍養雙親,成為古往今來有名的孝子。“二十四孝”圖中就載有他為親“百裏負米”的事跡。《孔子家語》中有這樣壹段敘述:仲子見孔子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裏之外。親喪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復得也。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若過隙”。孔子贊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仲子之孝被孔子稱為“生盡其力,死盡其思,真乃‘至孝’”。

仲子的美德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兩點是“至孝”和“善政”;“善政”最突出的表現是忠於職守,忠於國家。他具有遠大的抱負和政治思想,在壹次與孔子的對話中,他慷慨陳辭:“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說壹個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外受侵擾,內有饑荒災難,讓我去治理,我只用三年時間,就可使人人有勇氣,並且懂得道理。

仲子抱負遠大,不是誇誇其談,實踐證明了他善政為民的雄才偉略。《孔子家語》載:仲子在六十壹歲時,出任衛蒲邑(今河南長垣)宰。他任職期間,勤政愛民,重視教化,築堤挖溝,興修水利,防禦災害,深得人民愛戴。三年之後,孔子偕弟子子貢想看看這位弟子的政績,於是來到蒲地。當他看到蒲地大變,百姓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時,連連三稱其善。認為他的這位學生以“恭敬以信”、“忠信以寬”、“明察以斷”,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另說,雖三稱其善庸盡其美乎。仲子從政期間,忠於職守,明決果斷,孔子贊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其治賦也”,“片言折獄也,其由也與!”由此看出,仲子為政關心百姓,愛民之所愛,幫民之所需,若今人皆能效之,則民何以不富,國何以不強,尤其人類進化到今天,世界競爭之激烈,國家要富強,民族要興旺,更應繼承仲子誠實守信,壹心為民的精神。

仲子聞過則喜,誠實守信。仲子聞過則喜的優點諸多文獻給予充分肯定,也成為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公認的道德水準及做人標準,孟子曰:“子路,人告知有過則喜”。宋朝大儒周敦頤贊揚他說:“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也”。程頤亦曰:“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亦可謂百世師矣”。相傳仲子拜師孔子後,身穿華麗服飾見於孔子。孔子對仲子說道:仲由啊!妳為何如此神氣,岷江之水始從岷山流出時,其源流也只有可以浮起酒杯的力量,以至到了渡口時,不把船並在壹起,不躲避大風,都不能過去,這就是由於到了下遊水多的緣故。而今妳身著華麗服裝,臉上又表現神氣悅色,天下之人誰還肯將妳的過失告知於妳呢?仲子聽後,立即改穿粗服,喜於聞過。誠實守信的美德在《論語·公冶長》中這樣載道:“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就是說仲子聽到壹件事,還沒有來得及去辦,恐怕又聽說另外壹件事。《左傳·哀公十四年》載這壹故事。當時小邾國有壹位名叫射的大夫,欲投靠魯國,指名叫仲子代表魯國與其盟誓,其他人壹概不信。用冉求的話說:“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當時魯國是壹個千乘大國,而射都信不過,單信仲子壹句話, 可見仲子在當時以是壹個誠實守信著稱的人物了。

仲子忠勇大義,勇於獻身。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了“父子爭國”的政變,六十三歲的仲子此時正擔任衛大夫孔悝的家臣。為制止內亂,他全然不顧個人安危,以致最後為國盡忠。事情大體情況是這樣的:流亡在外的衛太子蒯聵回國,為奪其子衛出公的君位,勾結其姊(孔悝之母),劫持孔悝。仲子知道後,前去營救,路遇子羔。子羔勸他不要去,恐因此招來殺身之禍。他慨然說:“食人之食,受人之祿,吾當不避其難”,然後仗劍毅然進城。但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此時,他的帽纓被擊斷,仍浴血奮戰,頑強抵抗,臨終前怒斥逼近他的敵人:“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整冠,從容就義。後來叛軍峰擁而上,將其砍為肉泥,享年63歲。

仲子的“忠”並不是“愚忠”,他對孔子不是惟命是從,而敢於堅持真理,並且敢於向孔子提出不同的意見,對孔子的言行,也敢於提出質疑和批評。《論語》壹書中就多處記載他善於從實際出發,不拘泥師教的良好學風。就此壹點,是諸弟子無法比擬的。現僅舉兩例以證之,《論語·先進》篇載:仲子舉薦子羔做費邑的邑宰,孔子說:“這是害人家的子弟啊!”仲子說:“費邑有人民可以治理,有社稷鬼神可以祭祀,隨時隨地都有學問,何必先讀書再去做官呢?壹邊做壹邊學也不是學習嗎?”孔子說“妳這是強辯,我最厭惡那些好逞口才的人!”。他在聖人面前敢於直言,“當仁不讓其師”。“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往公山弗擾那裏去”子路亦不悅。當他認為老師的行動違背了對他教導的話,就直言不諱地向孔子提出意見或批評。有壹次仲子問孔子說:“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假如衛君讓您去治理國家,妳準備先幹什麽?)孔子說:“必也正名乎?”(那壹定先正名分)。仲子立即批評孔子說“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我的老師啊!妳竟然迂腐到這種程度,為什麽先要去正名呢?)。從這兩則故事中,可看出仲子不隨意盲從,堅持真理的精神。

仲子生前轟轟烈烈,死後更加得到人們的敬仰和懷念,或朝廷賜封,祠廟祭祀;或贊頌題詠,樹碑褒揚,使仲子的影響越來越大。仲子死後,其封建王朝和儒學後人就為他建有二廟三墓諸祠,規模最大的仲廟是古卞邑,可同顏、曾二廟媲美。另外在任城仲家淺,即今天的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三墓分別在開州(今河南濮陽)葬其屍骨;在河南清豐縣趙讓村,葬其魂魄,為招魂墓;在河南長垣,取其衣冠而葬之名為衣冠墓,使後人永世紀念。

仲子敢於堅持真理,敢於向孔子提出質疑和批評,並不是反對孔子,而是更加忠誠於孔子和孔子的儒家學說,使孔子的思想更加完美無缺,更能夠教育當時的君主、官宦和士民。在他的壹生中,對孔子思想和學說是忠貞不渝的,不僅身體力行,盡力實踐,而且還極力推行,極力捍衛。“周遊列國”是孔子及其弟子們壹次最廣泛、最具體的傳播儒家思想的實踐活動。他們雖然屢屢受挫,但百折不撓。其“儒家治國”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儒家思想得以傳播和宏揚是無庸置疑的,以致影響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立國決策和後世各封建王朝推崇儒家治國的方略。孔子也成為後世倍受擁戴的聖人。

仲子作為孔門高弟,壹代賢哲,受到當時和後世的尊崇。僅《論語》壹書涉及仲子的就有40余處。另外《孟子》、《左傳》、《春秋》、《禮記》、《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聖門十六子書·仲子書》以及《仲裏誌》等60余種古籍都有詳細地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禦駕闕裏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自此,凡祭孔大典,仲子皆從祀。《後漢書·列女傳》說子路至賢,《三國誌·吳書·諸葛亮傳》說仲子有亞聖之德,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始建廟庭祭祀。八年(公元720年),仲子被列為“十哲”之壹。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仲子為衛候(《舊唐書·禮儀誌》四)。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河內公,並親作禦制祭文,遣尚書左丞陳堯叟到澶淵(今河南濮陽)祭拜。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詔定文宣王孔子章服九旒九章,仲子章服七旒七章。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考正文宣王孔子章服十二旒十二章,河內公仲子章服九旒九章。南宋度宗鹹淳二年(公元1266年),進封為衛國公(《宋史·禮誌》)。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為先賢仲子。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授小宗後裔仲於陛翰林院五經博士(《仲裏誌》、《仲氏族譜》),專理廟祠祀事。有清壹代,更對仲子推崇有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禦書“聖門之哲”匾額,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頒賜“聖道幹城”、“勇行貽範”匾額。十壹年(公元1733年),禦書“衛聖公”字綾封之。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聖駕南巡,禦書“賢詣升堂”匾額,還親自撰書“三德達身修勇故不怠;四科從政事果則無難”木匾禦制對聯,乾隆皇帝除禦賜匾聯外,還先後於乾隆三十年(公元1756年),遣侍郎範時綬,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遣閣學富察善,四十壹年(公元1776年),遣太常寺正卿德爾泰,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遣太常寺正卿吳玉齡,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南巡,遣禮部侍郎達椿,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遣刑部侍郎王昶致祭,繁達六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