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史書上關於釣魚島的記載!!

史書上關於釣魚島的記載!!

歷史淵源

從1372年起,

釣魚島

中國明清兩代冊封使就把釣魚島作為出使琉球海上必經之路的標誌。早在1403年有關中國海上航路的《順風相送》壹書便記載有釣魚嶼。1719年赴琉球的清朝冊封使徐葆光在《中山傳信錄》中指出其海上航路是:由閩安鎮出五虎門,取雞籠頭,經花瓶嶼、彭家山、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取姑米山、馬齒島,入琉球那霸港。1971年12月,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是臺灣的附屬島嶼。它們和臺灣壹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已故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生前曾指出,“釣魚島等島嶼最遲從明代起便是中國領土。這壹事實不僅是中國人,就連琉球人、日本人也都確實承認”。1708年琉球學者程順則在《指南廣義》壹書中便清楚地記載了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並稱姑米山(久米島)為“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等於承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於中國。日本人高橋莊五郎也曾指出,釣魚島等島名是中國先取的,其中黃尾嶼、赤尾嶼等固有島名無疑是中國名,與臺灣附屬島嶼——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等相同,而日本則沒有用“嶼”的島名。

日本政府稱釣魚島隸屬沖繩縣。然而,沖繩被日本吞並之前的琉球王國***有36島,其中根本不包括釣魚島。日本人林子平1785年在《三國通覽圖說》中便附有琉球三十六島圖,並用不同顏色標出了釣魚臺、黃尾山(黃尾嶼)、赤尾山(赤尾嶼)。1805年日本的《琉球三十六島之圖》也把琉球的36島逐個劃在圈內,而把中國臺灣省的釣魚臺、黃尾山、赤尾山與花瓶山、彭佳山並列畫出,並特意在其上端各畫上壹個小圓圈,以示與琉球36島有別。

據中國學者鞠德源考證,1838年前後,

由於負責接待清朝冊封使的琉球人錯把那霸西部近海“慶良間列島”中的“久場島”和“久米赤島”的名字套用在黃尾嶼和赤尾嶼上,不僅誤導了當時清朝的冊封使,還被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覬覦釣魚島所利用。不過,就連當時接受日本政府密令調查釣魚島的沖繩縣令西村舍三都覺得此舉不妥。他曾在調查報告中表示:“久米赤島、久場島及釣魚島為古來本縣所稱之地方名”,但該島“恐無疑系與中山傳信錄記載之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等屬同壹島嶼。若屬同壹地方,則顯然不僅也已為清國冊封原中山王使船所悉,且各附以名稱,作為琉球航海之目標。故是否與此番大東島壹樣,調查時即立標仍有所疑慮”。由於日本動詞在賓語之後,所以釣魚島被日本改為“魚釣島”,但直到二戰後日本壹些官方文件和地圖仍使用黃尾嶼、赤尾嶼等中國島名。

日本把釣魚島列島改稱“尖閣列島”,最早是把《英國海軍水陸誌》海圖中的“Pinnacle Islands”翻譯為“尖閣群島”,1900年才稱“尖閣列島”。這比中國命名至少晚了近500年!

古代記載

中國最早發現、開發釣魚島,通過先占取得主權。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進行捕魚、采藥、避風、休息等活動的場所。至晚到明代就已經被中國人民發現、利用和命名。《更路簿》、《順風相送》等中國古籍完整記載了中國漁民在此海域的航線。在1895年前長達5個世紀的時間裏,中國壹直在平穩地行使這些權利。

琉球原是明、清兩朝的藩屬國,向明、清朝貢,明、清兩朝均派遣使臣對琉球諸王進行冊封。所記《使琉球錄》等官方文書,詳細記載了前往琉球途經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的航海經歷,反復確認了中琉邊界,史實說明釣魚島不屬於琉球的範圍。

中國政府有效統治和管理釣魚島,鞏固了主權。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鎮守福建的將領汪大猷在澎湖建立軍營,遣將分屯各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在軍事上隸屬澎湖統轄,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晉江管理。1562年(明朝)《籌海圖編》、1863年(清朝)《皇清中外壹統輿圖》均有清晰規定和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