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中老文化交流?

什麽是中老文化交流?

老撾也是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圈中的壹員。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圈最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壹,就是緬、泰、柬、老等國在其統壹的封建國家的建立過程中,需要相應的宗教意識形態。在這壹文化圈形成之後,直到殖民主義勢力人侵之前,南傳上座部佛教在這幾個國家或地區壹直處於“獨尊”地位。這就使得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較為完整地保持了自身的特點,並顯示了它獨特的文化個性。

老撾南北長1000公裏,東西最寬處約500公裏,最窄處僅120公裏,深處中印半島腹地。老撾是壹個多山的國家,山區和高原占全國面積的五分之四,地勢高聳,素有“中印半島脊梁”或“印度支那屋脊”之稱。公元14世紀初,老撾境內分成若幹個小王國,很可能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發展而來。公元1353年,隨父親從南掌(這裏指公元857年在今老撾瑯勃拉邦建立的國家,中國史籍壹度稱之為“南掌”,也稱“纜掌”)避居吳哥的法昂,借助其嶽父給他的壹支軍隊打回老撾,至1371年,他最終征服了幾乎包括現在老撾的全部地區,首次在老撾建立起了壹個統壹的封建國家。

中國與老撾是山水相依的鄰邦,從遠古時代起,這兩塊土地上的人民就已經有了來往。在《華陽國誌》(東晉常璩所撰地方史,記述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間巴蜀史事)、《南詔野史》(明楊慎輯,清胡蔚校正)、《雲南通誌》、《明史》、《清史稿》等中國古籍以及清末散文家薛福成所著《庸庵筆記》等書中,都有有關中老兩國人民間友好往來、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的記載。三國吳時稱老撾為“堂明”或“道明”,公元230年至231年呂岱任交州、廣州刺史時,曾“遣適從事南宣國化”。吳黃武6年(公元227年),堂明遺使來貢,拉開了中老兩國1600)多年歷史關系的序幕。

唐代,文單國四次遣使來華,其中兩次是普通使節,壹次是王子,壹次是副王,規格不斷提高。據專家考證,“文單為萬象”。對來使,唐朝政府給予了隆重接待並賜封號(有的封以“果毅都尉”,為三品官;有的封以“賓漢”,即國賓),可見雙方都十分重視彼此的交往。

元滅大理後,重新恢復了中國與西南及中印半島的交通。據《元史·順帝本記》載: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八月,“老告(即老撾)土官八那遣侄那賽賫象馬來朝,為立老告軍民總管府。”元老之間交往雖僅壹次,但這壹次卻非同尋常。元在老告設“軍民總管府”,以示羈縻,但實際上並未執行任何有效的管轄。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公元1893~1969年)解釋“羈縻”二字說:“來去任便,彼此不相幹涉”。

公元1353年,老撾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法昂統壹老撾全境,在原瑯勃拉邦“瀾滄國”的基礎上創建了“瀾滄王國”《明史》稱之為“老撾”;《清史稿》稱之為“南掌”)。幾乎與此同時,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了明朝。當時,明朝是亞洲的壹個大國,也是強國,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亞洲各國都曾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明朝廷重視海事,它沿襲唐、宋舊制,設市舶司: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西洋諸國。中老兩國大壹統的局面,為中老關系全面、深入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中國史書記載,從明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到明萬歷四十壹年(公元1613年)的213年中,中老交往見於記載的***有43次(其中,明遺使9次,老撾遣使34次),這在中老關系史上是空前的。明在老撾設“軍民宣慰使司”,亦屬“羈縻”性質。

18世紀初葉統壹的老撾分裂後,與清朝廷保持往來的是瑯勃拉邦的“瀾滄王國”的蘇嗎喇薩提拉島孫(《清史稿》稱作“南掌國王島孫”)。清雍正七年(1729年),島孫差使節攜表文、馴象入貢,被認為是清老交往的開端。清朝廷也效仿元、明兩代,將老撾列……縻”之地。清老關系連續性很強,歷代南掌國王與清廷均有往來,中間從未出現過空白。把明清兩代中老交往次數加起來,壹***是65次,而從東吳堂明遣使人貢到元代老告來朝的千余年間,中老交往才僅有6次,從中不難看出中老關系的巨大發展。壹千多年間,中老兩國始終友好相處,從未兵戎相見。元明清三代雖把老撾列為“羈縻”之地,但從未幹預其內政,這也是中老關系的壹個特點。

和中越、中柬的朝貢貿易壹樣,中老之間的貿易也主要是朝貢形式下的官方貿易,而民間貿易則是官方貿易的有力補充。

扶南是古代南海諸國中的強國,三國吳時,堂明入貢使節緊隨扶南使節之後而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朝貢貿易”對中老兩國的官方經濟交流來說,幾乎是惟壹途徑。“來朝”,本是政治關系的具體表現,而“貢獻”則含有經濟文化交流的意義。這可從唐、明、清三代的中老交往中得到證實。

唐代,文單遣使來朝***四次,其中,除政治上的隆重接待並賜封號外,自然也涉及到了物品,比如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作為回贈品,玄宗皇帝曾頒給文單使臣“璽書(xīshū,古代用印章封記的文書)及帛五百匹賜國王”。再比如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文單國副王婆彌來朝,帶來大象11頭,以為貢物。

明代,中老使節往來頻繁,老撾來使,有時“賫象馬來朝”,有時“貢方物”,有時“貢金銀器”,還有時“貢象馬、象齒、犀角”等;明朝的回贈品種類也很多,主要有絲綢、服裝、茶葉、生活用品、文化用品以及工藝品等,有時還回贈駱駝、馬匹、驢和騾。

清代,老撾使節所獻貢品基本上與明時相類似,而回贈品的種類則大大增加。除了絲織品,還增加了瓷器、玻璃器、人參及銀等,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明代。清代對於南掌貢使,都要派員接應到京城,回國時仍陪送出境,優禮有加。

歷史上,中老兩國邊民之間的貿易也十分活躍。中國商人定期組成馬幫商隊,到老撾境內從事貿易活動。商隊多至百余人,以馬牛馱運商品,馬牛多達二三百匹(頭)。所運商品主要有銅器、錫器、蠶絲、綢緞、瓷器、煙葉、食鹽及其他日常用品。馬隊往往深入老撾內地,用以換取棉花、蠟、象牙、犀角,各種野獸皮骨、孔雀毛、鹿茸、幹蝦、金沙、豆蔻、安息香等土特產。

老撾出產的紅木,可制精美家具;其特產烏爹泥被中醫視為良藥,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對烏爹泥的制作方法和藥用價值均有詳細記載;神品蘭是老撾特產名花,據檀萃所著《滇海虞衡誌》卷九“誌花”條記載:神品蘭被人移植到維揚(揚州府)後,“人爭來看,門幾如市”。

老撾邊民也常到中國境內進行貿易活動。他們用林產品換取各種所需物品,並從中國輸入驢、騾,以作馱運、耕田之工具。兩國邊民之間的貿易活動,對雲南、兩廣等地的商人和居民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據有關史料記載:從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起,就已有中國人移居老撾;到明末清初,在老撾的中國僑民數量逐漸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已有約3000人。他們與老撾人民和睦相處,***同勞動,辛勤墾殖,到18至19世紀時,華僑經濟在老撾已經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於華僑的活動,才打破了老撾與外界的隔絕狀態;在下寮地區,他們的作用更加明顯。除了經商,華僑們還經營采礦業,南巴登的露天錫礦就是由華人首先開采的。在富散山,華僑們采集野生茶葉,加工後制成“鎮寧茶”,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在長期的***同生活和勞動中,華僑與當地人相互通婚,繁衍後代。中國文化作為外來文化的壹支在老撾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今天,人們仍可從服飾、語言、習俗等許多方面探尋到中國南傳文化與老撾民族文化的淵源。僅以語言為例:泰佬人的語言老撾語與中國西雙版納傣族語言(1956年改革前)之間,同源詞竟占70%。老撾語中還有許多漢語借詞,如稱中國皇帝為“天旺”,也就是天朝皇帝的諧音;漢語說“壹、二、三、四”,老撾語則說“能、頌、山、雖”,讀音頗相近。老撾苗、瑤族與中國的文化聯系尤其密切,他們至今還書寫漢字帖、漢字對聯,使用中國出版的辭書。日本學者巖田慶治認為:老撾“瑤族的文化基本上是以漢族文化為基礎的。他們自認為本民族的文化屬於中國文化的範疇。”此外,泰佬人過去壹直沿用中國的幹支紀年法和十二屬相紀年,只是十二屬相的具體內容略有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