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惠州稱五月節,惠州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壹年壹度的龍船競渡。

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關於端午節來由,壹般有兩種說法。聞壹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代吳越民族的“龍子節”。古代的先民是以龍為圖騰的,龍子節就是以盛典祭祀龍祖先。依這個說法,端午節的源頭則相當古遠了。另壹個說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說法,則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人物,他憂國憂民,最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憤憤然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死十分震驚,對他懷念之余,還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於江面上,說是要尋找他的屍首;又將糧食用竹葉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龍類的水獸吞食屈原的屍首。相延成習,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賽龍舟和吃棕子的風俗習慣。從這壹說法來看,端午節應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了。

據文獻記載,過端午節在唐代已十分盛行,當時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五節,傳諭全國各地紀念屈原,使端午節成為正規的大型紀念節日。端午節各習,就如端午節的來由壹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壹)賽龍舟

賽龍舟之習,據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鉞上,就有古代越人競渡的圖像,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於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便使以後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壹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長盛不衰。

惠州傳統的賽龍舟,民間稱“扒龍船”,是惠州每年壹次的壹種聲勢浩大的公眾性活動,時間多在農歷五月初壹至初六。對此,光緒《惠州府誌》有所記述:“端午……歸善自初壹至初六為龍舟於西湖京渡,費用甚巨。”

實際上,惠州傳統的“競渡”多在東江,惠州民間壹首節日歌謠就唱道:“五月節,扒龍船,龍鼓響,大江邊。”舊時東江競渡,兩岸觀者如雲。龍舟隊由各街(村)自組而成,以各地的地名呼之。節前,各街(村)便相約比賽,參加者約好時辰,然後回村(街)修理或營造龍船。比賽日至,淩晨5時龍船隊便要出動,先進行祭拜及“搶青”儀式。其時,龍船隊員統壹著裝,擡龍船,攜燒全豬、香燭等,在暮色茫茫中趕赴江邊,先駁燭焚香燃鞭炮,以燒全豬祭祀“龍”,祭祀河神。祭祀畢,全體人員便分食燒全豬。食畢放舟入水,進行“搶青”活動。水中“搶青”,是竹竿將壹束青枝葉伸出江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