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長輩不能直呼其名,國王和德高望重的人也要避免。眾所周知,為了避免秦始皇勝政的禁忌,將農歷正月改為“端月”或者將字的讀音糾正為平。還有壹個陸遊在《老學宮筆記》裏講的故事。有壹個叫天等的國家官員。為了避免他的“鄧”字,正月十五晚上點燈,告示上寫著“州府照例放火三日”。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由來。為了避諱,司馬遷寫的《史記》似乎充滿了錯別字。因其父姓譚,故所有譚字均改為童、趙譚。
變成了“趙通”,“李坦”變成了“李通”。這些不勝枚舉。這些也為我們後人研究古籍的寫作或出版提供了壹些依據。
對於皇帝的忌諱,更是高壓線。誰能找到壹個詞來避免它,誰就會找到壹個詞來避免它。找不到壹個字避開的,會被寫成缺胳膊少腿的錯別字,也會被避開。否則就是大逆不道,輕者罷官流放,重者滅九族。清朝時,呂留良觸犯禁忌,死後49年被開膛破肚,子孫、親友、弟子廣泛牽連,無壹幸免。
《禮記》雲:“壹切名,不以日月國為據。不為諱疾忌醫,大夫之子不敢與太子同姓。”這是禁忌的理論基礎。所以我們國家的歷代,尤其是長輩名字的禁忌,都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大家都很熟悉“打金枝”。唐代許愛毆打妻子升平公主的原因,是升平公主吵架時直呼父親的名字,對不尊重。這不僅在當時令人發指,在當今社會也是粗魯和不文明的,所以艾國冒著斬首甚至種族滅絕的危險教訓了升平公主。如果我們今天直呼長輩和德高望重的人的名字,那將是多麽大的醜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