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合肥逛館的地方有哪些合肥有啥逛的

合肥逛館的地方有哪些合肥有啥逛的

渡江戰役紀念館

“人民英雄青史頌,渡江精神新輩弘!”渡江戰役,作為解放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戰略決戰勝利後,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追擊的第壹個戰役,在中國人民革命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合肥作為渡江戰役的重要決策地、總前委所在地、大軍備戰地和安徽主戰場、練兵場,於2012年建成開放渡江戰役紀念館,全方位地展現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如今,渡江戰役紀念館不僅是合肥市的新地標,也是安徽省紅色旅遊的新典範。

渡江戰役紀念館位於合肥市包河區雲谷路299號,面向八百平方公裏的浩瀚巢湖,規劃用地22萬平方米。2009年開工建設,2012年11月28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年均接待量約110萬。五角星勝利塔、總前委群像、紀念館渡江戰役紀念館每壹處建築都有著深刻的象征意義,每壹個設計都透露著細膩的小巧思,值得細細品味壹番。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1985年8月建成開放。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群由總前委舊址、中***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總前委機要處舊址和總前委秘書處舊址組成,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系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現有館藏文物1020件(套),包括譚震林贈給瑤崗村民的線編鞋、陳毅用過的501電話機、粟裕送給參謀處長王德的鐵制文件箱、徐向前同誌題詞、聶榮臻同誌題詞等壹級文物6件(套)。常設展覽6個,其中復原陳列4個,基本陳列1個,專題陳列1個,每年舉辦臨時展覽3個以上。

總前委、華東局、秘書處、機要處等舊址皆為復原陳列,參謀處舊址現作為基本陳列展廳,以“風馳瑤崗劍指江南”為主題,以渡江戰役歷史進程為主線,展示渡江戰役的歷史概況及總前委、華東局在瑤崗的工作情況。專題陳列“渡江頌書畫作品展”,展出了近百位開國將軍以歌頌渡江戰役為主要內容的書畫作品。

安徽名人館

安徽名人館是全國首個以壹個省籍的歷史名人所建的專題紀念館,位於合肥市濱湖新區的省政務中心,面向800平方公裏的浩瀚巢湖,占地面積6.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展陳面積達1萬平方米。

展館以史為綱,以時為序,分為八大展廳:文明曙光中的先祖(遠古-先秦)、智慧星空中的先知(秦漢-南北朝)、文化繁榮時先賢(隋唐-宋元)、鞏固金甌中的先驅(明朝)、學派林立時的先進(清朝)、變革中探索的先導(晚清-民國)、烽火中前行的先鋒(民國-新中國)、藝苑奇葩中的先伶(清朝-新中國),重點展出了95組***計120位安徽歷史名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名人專題類博物館。

走進安徽名人館,沿著時空橋梁,妳可以了解人文聖祖有巢氏“構木為巢”,創造出原始的房屋,讓人民免遭禽獸蟲蛇的侵害;在這裏,妳可以閱讀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劉安的《淮南子》,兩千多年前“說林、說山、人閑諸篇多紀古事”;在這裏,妳可以感受徽州崇文重教的社會風尚,“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徽商“賈而好儒”,積極興辦文化教育,投資醫療藝術,形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徽州文化。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隸屬安徽省自然資源廳,是國家壹級博物館。主要承擔古生物化石和地質標本收集、修復、管理、展示及研究等工作,肩負著組織開展全省地學科普教育工作的責任。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坐落於合肥市政務區省文化博物園內,占地面積約80畝,總建築面積26495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6902平方米。圍繞“自然和諧、科學發展”主題,以“宇宙、地球、生物、人類、資源”為展示主線,布設了序廳、地球廳、生命演化廳、恐龍廳、礦物巖石廳、資源與環境廳六個常設展廳。附設臨時展廳、特效影院、科普教室(實驗室)、綜合商店、學術報告、互動體驗、地質文化餐飲休閑、室外景觀等區域。整個展館以突出古生物化石為特色,兼顧其他地學知識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為特色,兼顧國內外相關內容的展示。

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中,最具觀賞性的精品展項就是巢湖龍動物群,巢湖龍,俗稱巢湖魚龍,是壹類小型原始類魚龍。形體類似魚或海豚,體長70-100cm,眼睛大,嘴巴長,身形側扁,四肢呈鰭狀,適應近海生活。巢湖龍動物群以巢湖龍為特色和優勢類群,伴生有原始魚龍類、鰭龍類、魚類、菊石、雙殼、節肢動物等多門類生物化石,是世界上罕見的早三疊世海生脊椎動物群。

合肥科技館

合肥市科技館於2002年5月建成開放,總占地面積1671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其中常設展廳建築面積約5800平方米,***設有兒童、數學與力學、人體WE、信息技術、現代交通、聲光電磁、楊振寧陳列館等多個展區近400件(套)展品。此外,還擁有壹個天象及穹幕影院和壹個4D動感影院。教學培訓區擁有學術報告廳、階梯教室、創客空間等配套設施。

因為空間有限,合肥市科技館展廳極限瞬時容量只有1000人,空間不足已經成為其發展的瓶頸,於是便有了合肥市科技館新館。合肥科技館新館(自然博物館)設計以“人-科技-自然”為主題,項目綠化種植斜屋面塑造了綠色大地景觀,錯落排布的金屬立方體則強調了科技與自然的***生,被稱為“智慧盒子”。其北側廣場保留了蜀西湖與大蜀山之間的視覺通廊,體現“城市客廳”的設計概念;西側則利用天然高差,引入“雙首層”的設計思路,建築形象融入蜀西湖整體岸線;東側立面更多采用通透性幕墻,將科技館內部呈現到城市界面之中。

合肥市科技館新館效果作為我市基本公***文化設施布局的重點標誌性項目,在展陳設計上,新館將以“探索體驗、理解認知、改造創新”為展覽線索,串聯整館展教內容,下設“好奇”、“自然”、“我們”等11個常設展廳,***800余件常設展品,並打造了3個特色影院,為公眾提供全新的觀影體驗。

安徽博物院

安徽省博物館成立於1956年11月14日,2010年12月28日更名為安徽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現為壹院兩館運行模式。老館位於合肥市安慶路268號,展陳大樓為仿蘇式建築,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博物院新館北臨天鵝湖,占地面積170畝,建築面積41380平方米,展廳15個,建築造型滄桑厚重,體現了“四水歸堂、五方相連”的徽派建築風格,是安徽省唯壹集自然、歷史、社教為壹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館藏文物22萬余件套,楚大鼎、吳王光鑒、鄂君啟金節、龍虎紋銅鼓座、金邊瑪瑙碗、張成造剔犀雲紋漆盒等被稱為安徽博物院的“八大國寶”。

安徽博物院新館

自新館建成以來,安徽博物院邁上了創新發展的快車道。相關數據顯示,十年來,博物院***推出了298個優秀精品展覽;有5000件(套)藏品征集入館;***有960多萬觀眾到館實地參觀打卡,數字化展覽、文物“雲賞析”短視頻、新展推介直播等,吸引1200萬人次在線點播、觀看,雲遊博物館;***舉辦1700場特色品牌活動,吸引百萬青少年參加。

賴少其藝術館

賴少其藝術館,是中國美術館界壹流水準、重要的、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紀念館。由合肥市委、市政府投資興建,隸屬合肥市文化和旅遊局管理的公益性文化設施,對外免費開放。

賴少其是中國當代著名的藝術大師,為安徽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其重大的貢獻,是"新徽派美術"的卓越代表和旗手。藝術館收藏了由曾菲女士捐贈的賴少其所創作的版畫、國畫(山水和花卉)、書法等各個時期、不同品種和題材的藝術珍品和文化史料。

藝術館館前廣場邊巨大勒石上的“賴少其藝術館”字體勁道,個性凸顯。館名題字由世界知名漢學家、書畫家、西泠印社第七屆社長饒宗頤先生題寫。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故居又名劉老圩,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位於銘傳鄉大潛山腳下,是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1868年回鄉時所建。整個故居面山傍水,四周是深壕和石圍墻,大潛山匯流的金河水繞圩而過。

劉老圩的“宮保第”是中心建築群的中軸部分,整個中軸部分分為四進,第壹進是門廳,第二進前廳,這裏也是主人接待壹般賓客的地方,第三進中廳是劉銘傳會見重要客人的地方,四進是座二層後堂樓,是劉銘傳的臥室兼書房,這裏也是劉銘傳晚年讀書養性的地方。

圩內盤亭,四面環水,有石橋相連,是曾經存放西周青銅器——虢季子白盤之地。1950年,劉銘傳的後代劉肅曾先生將這壹傳世國寶捐獻給了國家。1986年公布為肥西縣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公布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國臺辦批準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2015年正式對外開放。

張治中故居

張治中先生被稱為“巢湖三上將”之壹,也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他的故居歷經90年風雨,在當地相關部門的保護下,如今已經成為巢湖岸邊的壹顆明珠。

從合肥市區出發,沿著環巢湖大道,行駛大約四五十分鐘就到達黃麓師範學校。穿過學校的後門拾階而下,過清水塘,有壹個寂靜的古村落——洪家疃村。在村裏壹片迷人的翠綠中,背山面水的張治中故居顯得那麽幽靜。

磚木結構、小瓦屋面,充分體現出民國時期江淮地區的建築風格。走進張治中故居,在大廳地板上,還依稀能看見壹幅富有寓意的圖案。故居陳列著張治中先生的生活用品。故居的院墻內外,還保留著他當年親手移栽的兩棵梓樹。近年,經過當地政府的維護和修復,這座歷經90年風雨的老宅子,又恢復了它年輕時的風貌。年,張治中故居被確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克農故居

李克農故居位於_煬鎮中李村,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現占地面積1521平方米,建築面積550平方米。1999年,為紀念李克農將軍誕辰100周年,原縣級巢湖市在其原址恢復二進二廂8間農家四合院,並新建壹幢李克農將軍生平事跡陳列室。

李克農是我黨我軍隱蔽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和組織者,他長期在情報和保衛等特殊戰線上工作,以頑強的鬥誌和靈活的工作方法,出生入死,屢建奇功,被譽為“傳奇將軍”。

李克農故居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國家安全教育基地、中國情報戰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安徽省第四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這裏被評為全省十大紅色旅遊景點之壹。

李鴻章故居

李鴻章故居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住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屬於典型的晚清江淮民居建築,布局整齊,雕梁畫棟。李鴻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舊宅、李府、李鴻章府,是合肥市的“十大景點”之壹,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故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老宅歷經歲月變遷,藏鬧市壹隅。其屬於典型的晚清江淮民居建築,布局整齊,雕梁畫棟。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西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大門、前廳、中廳(福壽堂)、走馬樓(小姐樓),東院為淮軍展館。中廳是整體建築中規格最高部分,走馬樓為上下兩層回型木雕樓,造型精致,融合了南北建築風格,內部木雕技法流暢,堪稱我省北派木雕的上乘之作。東面的"淮系集團與中國近代化的展覽",則是在豐富李鴻章生平展的基礎上開放的,充分揭示了這個晚清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實力的集團——淮系集團在李鴻章的領導下,對近代軍事、經濟、文化以及國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李鴻章故居陳列館是國內唯壹以李鴻章和淮軍文化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年接待遊客超過30萬人次,是合肥市的名片。陳列館重點打造精品展覽,先後榮獲國家級、省級各類陳列展覽精品獎項。

合肥文化館

位於方興大道與廣西路交叉口東北角,坐落塘西河畔的小鳥巢就是合肥市文化館。

場館內部設有群文小劇場、多功能廳、民俗(民間)文化展廳、藝術綜合展廳、魯彥周紀念館、書報電子閱覽室、舞蹈排練廳、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團隊活動室等多個群眾文化活動場所。

自2015年9月開放以來,合肥市文化館始終秉承“面向公眾服務基層服務社會文化惠民”的宗旨,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堅持免費開放,在組織策劃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藝團隊培育、免費培訓輔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挖掘保護、群眾文化理論研究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用最美的活動樣式,傳遞美學美育,讓市民感受藝術之美和生活之美,打造群眾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合肥海洋世界

合肥海洋世界坐落於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繁華大道321號,緊靠歡樂島、徽園和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是安徽省內首家大型海洋公園,國家AAA級景區。合肥海洋世界引入的有來自日本的海豚、企鵝等,海獅、海豹、鯊魚、企鵝。水族館內將容納數百種、6000多條包括鯊魚在內的海洋魚類。

合肥海洋世界以水為主線,向您展示不同水域的不同物種之間的奇妙聯系,展示生命的奇妙和諧的生存方式。您的旅程會經過溪流、湖泊、雨林、江河直到廣闊的海洋,近距離觀賞到各種有代表性的動物以及它們的棲息環境,從而體會到大自然生命的和諧。

合肥海洋世界擁有國內領先的大型海豚展示區,在這裏您直接透過玻璃觀賞到海豚在水中的優雅泳姿。工作人員會每天定期進入水中與海豚進行交流和嬉戲,並借此對它們進行更好的研究和觀察。如果幸運,您將會被邀請參與活動,和這些令人驚嘆的海洋動物近距離接觸。

安徽創新館

安徽創新館位於合肥市包河區雲谷路299號,由三棟獨立的場館組成。其中1號館以“創引擎”“創智慧”“創未來”三大主題,展示安徽創新發展的歷史、資源、成果和未來,征集展示各類創新成果展品1700余件,充分展示安徽科技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2號館內,則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造集研發轉化、技術轉移、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為壹體的創新服務中心;3號館,著重體現實用平臺功能,打造全球高端路演中心、科技成果發布中心、媒體創新傳播中心、科技中介服務中心等。

踏入安徽創新館的核心區域1號館,您壹定會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展廳吸引。在這裏,除了可以看到量子信息、聚變新能源、合肥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外,參觀者還能借助視頻、模型等多媒體手段,近距離感受科學島上的全超導托卡馬克“人造小太陽”、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等高端科研成果。除了這些超牛的科技展,漫步於展館內,整面墻的“第壹”也壹定會讓您大為贊嘆。這裏不僅有中國第壹臺微型計算機、第壹臺窗式空調機,還有世界第壹臺VCD等。

今天的安徽創新館,已成為青少年打卡的熱門場館,和安徽創新發展的“新地標”,給青少年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安徽美術館

安徽省美術館,坐落於巢湖北岸,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是壹座傳統與現代交融,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建築群。隨著該館的建成和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這裏迅速成為合肥乃至全省的文化新地標。

美術館主樓巍巍而立,最外層的鋼格柵錯落有致,鱗次櫛比,20米高的白色隔墻筆直挺立,宏偉壯觀。鋼制旋轉樓梯螺旋而上,70米長的階梯在半空中延伸,屋頂上綠草如茵,宛若世外桃源。美術館不僅外形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功能設備壹流,能同時舉辦多個高質量、高規格的國內外大型美術展覽,具備舉辦國際性美術活動、引進國外優秀展覽的條件,是安徽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公***美術館。

美術館還致力於成為公眾欣賞美、交流美、研究美的“城市客廳”。藝術MALL裙樓,設有咖啡驛站、閱讀空間、樂陶工坊、文創商店等,可舉辦各類美育公開課、藝術沙龍活動,讓大眾走近藝術,讓藝術融入生活。

包河區文化藝術中心

包河區文化藝術中心包含區文化館和區圖書館,總面積8158平方米,是包河區年度的公益性建設項目。是壹座建築空間大、功能區域多、功能定位高、服務群體廣、社會作用強的文化綜合體。

中心以充分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出發點,以保障基本公***文化服務為使命,將以豐富多彩的文藝培訓、文化講座、藝術展覽、學術交流、圖書借閱、閱讀推廣、各類演出等活動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該藝術中心***有四層,其中圖書館面積約5000平方米,藏書約15萬冊,包括低幼、青少年閱覽室,報刊閱覽室和特藏閱覽室等閱讀空間。文化館面積約5000平方米,包括合唱教室、錄音棚、樂隊排練室、琴房、舞蹈室、書法培訓室、健身房等。

李鴻章享堂

享堂又稱饗堂或饗房,舊時供奉祖宗太主(牌位)或神佛偶像的地方即為祖先、神主提供食物之所;後延伸為墓上建築的通稱,即墓旁建築群。1903年,家鄉族人為祭祀李鴻章建造了規模宏大的享堂。

李鴻章享堂始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系晚清江淮地區建築,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名臣墓園之壹。2012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李鴻章享堂以翔實的資料和大量的實物展示了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風雲變幻的壹生,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特色。

修復後的李鴻章享堂為典型的江淮地區民居建築風格,灰墻黑瓦、色調偏深沈,符合祭祀功能的建築形式。享堂占地14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多平方米,分為東、中、西三路,西路為李鴻章與趙氏夫人的合葬墓。中路以山門、前堂和寢堂為主體建築,輔以廂房構成兩進院落。山門前的照壁墻外立有遺存的光緒皇帝親賜的禦制碑文碑和禦制祭文碑三座。東路為兩進院落的倉房。享堂內現布置有《李鴻章榮哀錄》、《李氏家族的家鄉遺跡》、《江淮地區農事陳列》和祭祀場景復原陳列等。

肥東博物館

肥東博物館裏展示了肥東悠久的自然歷史、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集歷史研究、文物收藏、文化傳承、科學傳播、休閑觀光、綜合服務為壹體,並將非遺文化融入其中的具有較高藝術水平和文化品位的綜合性博物館。

肥東博物館館內現藏文物2000多件套,擁有國家壹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8件,三級文物280件。據了解,館中藏品以陶瓷類和青銅器類為主,有陶器、瓷器、青銅器、錢幣、古籍、字畫、金銀器、玉器、石刻、磚雕、木雕、象牙雕及其它雜件十多個品種。

整館以歷史人文、革命歷程、非遺保護、明清宗祠、規劃藍圖五大脈絡貫穿展示肥東城市的歷史與未來發展。創新采取總體規劃數字沙盤、碗幕影院、微縮互動模型、AR體感互動等數字展示技術,將整個肥東博物館打造成壹個智慧創新、新穎有趣的全感官體驗空間,成為新壹代數字博物館的標桿之作。

肥東大劇院文化館

肥東縣大劇院、文化館項目位於肥東縣瑤崗路與撮東路交口西南角,建築面積約47543.35平方米。地上建築空間主要有歌劇院、多功能廳、文化館相關功能室、會議室、辦公室等,地下建築空間主要有地下車庫、設備用房等。

目前,大劇院、文化館項目室內裝飾和安裝形象工程接近尾聲,室外道排及鋪磚工程完成50%,室外園林完成40%。

小井莊包產到戶紀念館

1978年,壹聲驚雷響起,小井莊成為中國包產到戶發源地之壹。那年夏天,肥西山南區小井莊的農民率先嘗試“包產到戶”責任制。這壹創舉,和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幹拉開了新時期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推動了中國農村改革進程。

小井莊是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之壹,包產到戶紀念館,占地面積近10000平方米,展示小井莊,包產到戶責任制的提出到發展過程,弘揚“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如今的小井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環境優美的新農村。

肥西山南鎮小井莊包產到戶的故事,就是在這裏發生的。“包產到戶”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自主權,激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紀念館裏,各類歷史文件有序排列,無聲述說著那段風雷激蕩的歷史。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

1994年,湯池鎮政府在位於相思林處征地10畝,興建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展出150多幅照片,該館被列為省市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年,在葉挺的感召下,廬江壹大批熱血青年跟隨他奔赴抗日前線,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此,他還寫下了“雲中美人霧裏山,立馬湯池君試看,千裏江淮任馳騁,飛渡大江換人間。”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裏陳列了200余副珍貴的歷史照片、圖表和文獻資料,系統地介紹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組成、發展和壯大過程。

當年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真實寫照在此被記錄呈現,其中包括“日軍侵華暴行”、“抗戰中堅新四軍”、“四支隊東進抗日”、“江北遊擊縱隊堅持皖中”、“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第五、六支隊在皖東”、“皖南事變”、“北師的誕生”等系列往事,也是在告誡後人銘記歷史。

廬江名人館

廬江名人館位於廬江縣城東新區東顧山腳下。主體建築為三棟獨立徽派庭院式建築組成,分為三個獨立展館,涵蓋序廳和八大主題展廳及體驗劇場、休息區、臨展廳等區域,***展示廬江古今名人3000多位。

壹個個熟悉的名字,壹段段傳奇的故事,既承載了壹座城市的古往今來,也依附在壹代代人的記憶中。古邑廬江,江淮重鎮,山水形勝,人文薈萃。沿著其2100多年的歷史長河,緩緩走來壹位位英雄豪傑、誌士仁人,他們為中華文明增光添彩,更被人們銘記載入史冊,成為江淮大地獨有的珍貴文化遺產

在廬江名人館,可以瞻群英之風範,聆先賢之教誨,走進廬江、認識潛川,讓孩子們學習、了解傳統文化,感知到這些安徽名人卓越的成就背後非凡的品質和可貴的精神。

劉耋齡博物館

劉耋齡博物館位於廬江縣水西門8號樓,博物館***有四層:壹層主要是劉秉璋史跡陳列展,其中包括劉耋齡先生無償捐贈90件的藏品;二層主要是景泰藍、“珠山八友”瓷板畫及歷代瓷器展區,三層主要是佛像及明清漆器展區,四層主要為精品展區。來劉耋齡博物館,可以打開壹段塵封的歷史。

劉耋齡先生是晚清重臣劉秉璋的曾孫,劉耋齡先生有著濃厚的家鄉情結,將其畢生收藏的藏品捐獻給家鄉支持家鄉文化事業發展。

黃疃廟戰役紀念館

肥東縣張集鄉黃疃社區黃疃廟戰役紀念館,修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是肥東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壹進十開間,兩邊均設有廂房。

黃疃廟戰役紀念館內***分四個單元,以大量史料圖片和文字,著重展示了1945年4月14日到20日,新四軍在黃疃廟地區粉碎國民黨頑軍制造反***摩擦,蠶食我根據地,而進行的壹次規模較大的反頑戰役,該戰役新四軍***殲敵3600余人,俘敵1300余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及軍需品。

黃疃廟戰役是抗日戰爭後期,新四軍隊伍與國民黨桂系軍隊進行的壹次交戰。黃疃廟戰役由大小九個戰鬥組成的,其中王子城戰鬥是黃疃廟戰役中最重要的壹部分,也是黃疃廟戰役的首戰。

馮玉祥舊居

馮玉祥,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將領、民主鬥士、中國***產黨的真摯朋友,他生活簡樸,治軍嚴明,嫉惡如仇,被譽為“布衣將軍”。

馮玉祥將軍故居位於巢湖市夏閣鎮竹柯村,這裏交通便利,距離巢湖市區6公裏,合肥60公裏,馮玉祥舊居占地面積4690平方米,建築面積432平方米,有5幢22間房屋,保存完整19間,故居分為前後兩大院落,前院主要有門廳和議事廳,後院主要有書房、臥室、侍衛室。

馮玉祥是巢湖地區三位名將之壹,他壹生桀驁不馴的性格,憨厚直爽的風格讓後世對其敬佩不已。1989年馮玉祥舊居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確定為巢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舊居壹遊,馮將軍愛國情懷,愛民本色,歷歷在目,他為革命作出的貢獻,令後人敬仰。

巢湖市博物館

巢湖市博物館始建於1997年,是在放王崗漢墓原址復原保護的基礎上興建而成,系地方專題性博物館,2000年對外開放,2001年巢湖市政府決定在漢墓專題館的基礎上擴建巢湖市博物館。

巢湖市博物館館內基本陳列分為《巢湖漢墓出土文物精品陳列》《放王崗漢墓遺址陳列》和《巢湖市名人名賢館》三部分,現有館藏文物3627件套。放王崗漢墓遺址陳列,原址原狀的展示了巢湖市漢墓出土的棺槨,介紹了放王崗漢墓棺槨結構特點、發掘情況及取得的成果。

巢湖漢墓出土文物精品陳列,以巢湖放王崗漢墓、北山頭漢墓出土精品文物為主要依托,展品分為青銅器、玉器、漆木器等幾大類,闡述巢湖地區漢文化的歷史地位及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