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營又名為“東方誌願軍”。德國在東線招募的軍隊統稱為“東方士兵”,其中就包括了從東歐各地誌願加入德國軍隊的士兵,他們身著德軍制服並負責看守德軍的交通線,在德軍後方與敵方遊擊隊進行作戰有時甚至負責防守前線某些不重要的陣地節點。這些士兵通常會以營為建制並且很少大於此規模。
東方營被調遣並服役於德國軍隊的團級或師級部隊最初的東方營是由德國軍官違反上級命令私自成立的,其中大多數士兵來自非俄國國籍的人口,波羅的海人,烏克蘭人,高加索人以及哥薩克人,這種征兵方式很快就模式化並且在1941年集團軍中心組建了第壹批東方營,並將其部署在軍區後方。在1942年12月十五日德軍成立了東方士兵監察組用來監督日趨飽和的雇傭士兵。這些部署在前線或是後方東方營都聽從於德國軍隊而且在東線的德國集團軍總部內都有單獨的東方部隊的參謀部。
到1943年秋天,反對建立東方部隊的人試圖將其解散,但是東方士兵監察組卻表示如果將這相當於30個德國師的427000名東方士兵解散將會使德軍面臨嚴重的兵員匱乏。出於種種政治上的考慮,這些士兵被派遣至西歐和南歐的被占領國並負責那裏的保衛任務。
關於東方營究竟為德軍補充了多少兵員至今無從查起,但即使他們有著不好的表現的記錄,但是他們仍為德軍減小了不少的負擔以及在安全保衛任務的表現是毋庸置疑的。根據1943年德軍的壹份可能不完整的名單中來看,那時他們已經擁有63個東方營,壹個東方團以及122個東方連為其服役。壹份美國1945年的名冊中記錄了在德軍中服役的東方營達到180個之多,我們把實際的人數放在壹邊不談,這些在德軍中服役的東方士兵大大增加了德軍的戰鬥力以及反遊擊作戰的能力。
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的初期,德國俘虜了大批的蘇軍官兵。起初納粹根本沒有考慮過將這些“劣等民族”編入德軍。但1941年冬季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慘敗,預示著納粹“閃電戰”的破滅,第三帝國的“東方政策”也隨之發生了轉變。1942年1月,德國國防軍開始計劃在蘇聯少數民族中招募誌願兵組建“東方軍團”,這獲得了希特勒的首肯。不久大批“東方部隊”陸續組建了起來,包括11個營的“亞美尼亞軍團”、14個營的“阿塞拜疆軍團”、14個營的“格魯吉亞軍團”、5個營的“高加索穆斯林軍團”(由阿塞拜疆人、車臣人等組成)、34個營的“土耳其斯坦軍團”和8個營的“伏爾加韃靼軍團”。1942年8月12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攻占了蘇聯卡爾梅克自治***和國首府埃利斯塔,德國軍官在這個卡爾梅克蒙古人聚居區大肆進行反蘇宣傳,隨即德軍招募了3000名卡爾梅克蒙古人。
但德軍對“東方軍團”並不放心,擔心這些部隊會在作戰時反戈壹擊,於是把他們以營為單位分散安插到德軍各個部隊中去,因此納粹高層也將這些部隊統稱為“東方營”。到1943年,德軍***有98個“東方營”,其中80個營在東線和巴爾幹戰場作戰,12個營後來抽調到了法國和意大利,以抗擊盟軍可能的登陸。其中德國國防軍第162步兵師是德軍中的“異類”,該師又被稱為“土耳其斯坦師”,士兵很多都來自中亞地區。二戰期間德軍《信號》雜誌拍攝的照片顯示,這支部隊中黃種人占了很大比例。不過第162步兵師先後在南斯拉夫和意大利戰場作戰,沒有去過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