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心慌心悸的人,按中醫說法,心氣和心血是不是總有壹樣不足的?
從中醫理論角度講,經常心悸心慌要從虛實兩個方面做病證辨別的,虛證包括心的氣血陰陽不足,例如心氣或心血虧虛無法營養心引起的心悸胸悶等不適的感覺,實證以外感風寒暑濕燥火或氣滯,血瘀,痰飲等實邪擾動心率,從而引發心悸心慌。《醫學三字經》中說“辨虛實,明輕重”,虛證和實證是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治療原則也大相徑庭,雖然從心悸的癥狀上判斷比較相似,但整體表現和舌脈特點依然區別很大。接下來,我將引起心悸的病因病機做如下總結。心悸的病證分類《傷寒六書》描述心悸的癥狀表現為“心悸者,築築然動,怔怔忡忡,不能自安是也。有氣虛,有停飲”,所謂氣虛和停飲是對心悸的病因概括,氣虛是代指心氣或心血不足的虛證,停飲是水液停滯上犯於心,需要將水液排出體外,在某種角度講停飲是實證。當然了,存在因脾腎虛弱,水液不被運化而形成的因虛致實的情況。《內經》將心比喻為國家的君主帝王,說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氣血不足就好比昏庸的皇帝,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心體怯弱出現心悸心慌表現。外邪,水飲,血瘀等病證擾亂心的氣血,好比地方叛亂,兵臨城下,君主惶惶不安,心中常悸動不安,慌亂異常。綜合分析,可以歸納為:①虛證心悸:因臟腑虛弱,脾腎不足,氣血虧虛引起的心悸心慌。偏氣虛的病人伴有面色晃白,胸悶氣短,乏力精神不振,氣具有保護人體的作用,氣虛後整體常有怕風自汗的癥狀。氣虛日久可引起心陽不足,出現心悸加重,浮腫尿少,喘憋,唇舌發青。偏血虛的病人由於血不養心,常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失眠多夢,頭暈手足麻木,面色萎黃,舌淡脈細。虛證心悸多發生於中老年人或體質偏弱的人群,多見於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②實證心悸:以血瘀,水飲,外邪擾動心氣,引起的心悸癥狀。外邪侵襲多見於風邪感冒後期引起的熱毒積蓄於心脈,早期以感冒癥狀為主,鼻塞發熱,腹瀉腹脹後出現心悸心慌,乏力頭暈,本證多見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水飲停留多因脾胃失調引起,脾胃虛弱水飲不化,水飲停留後上犯於心胸,引起心悸心慌,伴有便溏腹瀉,食少頭暈,口水多,舌苔水滑厚膩,脈滑。血瘀阻滯心脈,除心悸心慌之外,常有胸痛,後背疼痛,痛如針刺,舌紫暗有瘀斑,脈澀。總結綜述,心悸心慌不止是心氣或心血不足兩種病因,從虛實兩端辨別心悸,是中醫辨證的關鍵所在,其他臟腑失調也可出現氣血不足或逆亂而影響心臟,臨床上,存在虛實夾雜的情況,即根本是臟腑氣血不足,繼發了血瘀,水飲阻塞心脈,這種是比較多見的,建議,復雜情況應當請專業中醫師給予診斷。必要時結合現代醫學的檢查手段明確疾病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