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出於“格物致知”的精神,“《詩經》中提到的草木鳥獸蟲魚長什麽樣”壹直是《詩經》研究中的壹個熱門話題。歷代研究《詩經》的學者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詩經》中的動植物進行註釋,比如,戰國時期的毛亨,在其著作《毛詩故訓傳》中就對《詩經》提到的幾乎所有的動植物都進行了註解;三國時期吳人陸璣,其代表作就是壹本專門註解《詩經》中的動植物的著作——《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宋代的蔡卞,著有《毛詩名物解》;等等。稍顯遺憾的是,這些著作大多只有文字描述,若作物種辨識之用,難免顯得不夠直觀,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無圖無真相。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有圖”的詩經名物註解書出現了:畫家徐鼎有感於前人著作導致的“不見物胡知是名”的困境,創作了《毛詩名物圖說》。而在同時代的日本,也陸續出現了壹批影響甚廣的詩經名物圖鑒,如淵在寬的《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圖解》、岡元鳳的《毛詩品物圖考》以及細井徇的《詩經名物圖解》等。
然而是不是有了圖,大家就能夠很輕松地開啟詩經物種辨認模式了呢?這個嘛……不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