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已有文獻的記載,最早做二十四節氣的,應該是伏羲,據今已經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據今6000年的軒轅時代,開始有《夏小正》這樣的古歷書,而《黃帝內經》也多候、氣、時、歲的記載。至春秋晚期,《呂氏春秋·十二紀》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驚蟄、小暑、白露、霜降等節氣名稱。到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始有二十四節氣全名。
實際上,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壹種歷法。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通過對天象、氣象、物象以及農事活動現象等進行長期反復地觀察、探索總結的勞動成果。
二十四節氣源於黃河流域,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有人曾詩意地形容壹個節氣就如同天地的壹次呼吸。
壹、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確立在中國眾多的古籍中都有伏羲作歷度、定節氣、造甲歷的記載。如《古微書》中說:“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通歷》記載:“太昊始有甲歷。”《春秋內事》有“伏羲氏建分八節以應天氣”之說。由此可見,以伏羲為代表的上古前聖是公認的節氣文化的創立者。
最初先民們從觀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據觀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對節氣、氣候變化的反應現象,從而掌握節氣氣候特征。大約在距今6000年的黃帝(軒轅)時代,已初制“物候歷”。其內容大概是:“燕子是春分來秋分去,伯勞鳥是夏至來冬至去,青鳥是立春來立夏去,丹鳥是立秋來立冬去……”
較早的古歷書《夏小正》,全書雖然只有五百余字,卻以全年十二個月為序,記載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農事、氣象等方面的詳細內容。
不久以後,人們發現以物候來掌握節氣氣候還是顯得粗放和不穩定。於是便求助於對天象的觀測,通過觀測星象的變化,找出了星象和節氣變化的規律,如《呂氏春秋》中記載有關北鬥星鬥柄的指向描述:“鬥柄東向,天下皆春,南向天下皆夏,西向天下皆秋,北向天下皆冬……”
《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到了距今2700多年的周朝、春秋時期,人們意識到日照人的影子長短可能與太陽的位置和氣候變化有某種關聯。古人利用圭表實測日影,將每年日影最長的壹天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的壹天定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壹天晝夜時間長短相等,這兩天便分別定為“春分”和“秋分”。
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開始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後來到了西漢《淮南子》壹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壹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二、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古人將每月的第壹個節氣稱為“節”,如立春稱為正月節;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稱為“氣”,“節”和“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左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亦是分界點,春分之後晝開始變長,秋分之後夜開始變長;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氣進壹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壹年中最冷的時候。
三、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物候(1)立春
初候,東風解凍;陽和至而堅凝散也。
二候,蟄蟲始振;振,動也。
三候,魚陟負冰。陟,言積,升也,高也。陽氣已動,魚漸上遊而近於冰也。
(2)雨水
初候,獺祭魚。此時魚肥而出,故獺先祭而後食。
二候,雁候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動,是為可耕之候。
(3)驚蟄
初候,桃始華;陽和發生,自此漸盛。
二候,倉庚鳴;黃鸝也。
三候,鷹化為鳩,鷹鷙鳥也。此時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復化為鷹。
(4)春分
初候,玄鳥至;燕來也。
二候,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
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於陰。其光乃發,故雲始電。
(5)清明
初候,桐始華。
二候,田鼠化為鴽,牡丹花;鴽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復化為鼠。
三候,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6)谷雨
初候,萍始生。
二候,鳴鳩拂其羽,飛而兩翼相排,農急時也。
三候,戴勝降於桑,織網之鳥,壹名戴鵀,陣於桑以示蠶婦也,故曰女功興而戴鵀鳴。
(7)立夏
初候,螻蟈鳴;螻蛄也,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陰物,感陽氣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陽之盛也。
(8)小滿
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藶之屬。
三候,麥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時麥熟,故曰麥秋。
(9)芒種
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說文名拒斧。
二候,鵑始鳴;鵑,屠畜切,伯勞也。
三候,反舌無聲;百舌鳥也。
(10)夏至
初候,鹿角解;陽獸也,得陰氣而解。
二候,蜩始鳴,蜩,音調,蟬也。
三候,半夏生,藥名也,陽極陰生。
(11)小暑
初候,溫風至。
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織,此時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候,鷹始摯。摯,言至。鷹感陰氣,乃生殺心,學習擊搏之事。
(12)大暑
初候,腐草為螢;離明之極,故幽類化為明類。
二候,土潤溽暑;溽,音辱,濕也。
三候,大雨時行。
(13)立秋
初候,涼風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蟬鳴。蟬小而青赤色者。
(14)處暑
初候,鷹乃祭鳥;鷹,殺鳥。不敢先嘗,示報本也。
二候,天地始肅;清肅也,寒也。
三候,禾乃登。稷為五谷之長,首熟此時。
(15)白露
初候,鴻雁來;自北而南也。壹日:大曰鴻,小曰雁。
二候,玄鳥歸;燕去也。
三候,群鳥養羞。羞,糧食也。養羞以備冬月。
(16)秋分
初候,雷始收聲;雷於二月陽中發生,八月陰中收聲。
二候,蟄蟲坯戶;坯,音培。坯戶,培益其穴中之戶竅而將蟄也。
三候,水始涸。國語曰: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間也。見者,旦見於東方也。辰角見九月本,天根見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壹余。
(17)寒露
初候,鴻雁來賓。賓,客也。先至者為主,後至者為賓,蓋將盡之謂。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飛者化潛,陽變陰也。
三候,菊有黃花。諸花皆不言,而此獨言之,以其華於陰而獨盛於秋也。
(18)霜降
初候,豺乃祭獸;孟秋鷹祭鳥,飛者形小而殺氣方萌,季秋豺祭獸,走者形大而殺氣乃盛也。
二候,草木黃落;陽氣去也。
三候,蟄蟲鹹俯。俯,蟄伏也。
(19)立冬
初候,水始凍。
二候,地始凍。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蜃,蚌屬。
(20)小雪
初候,虹藏不見,季春陽勝陰,故虹見;孟冬陰勝陽,故藏而不見。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將。
三候,閉塞而成冬。陽氣下藏地中,陰氣閉固而成冬。
(21)大雪
初候,鹖鴠不鳴,鹖鴠,音曷旦,夜鳴求旦之鳥,亦名寒號蟲,乃陰類而求陽者,茲得壹陽之生,故不鳴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陰類,感壹陽而交也。
三候,荔挺出。荔,壹名馬藺葉似蒲而小,根可為刷。
(22)冬至
初候,蚯蚓結;陽氣未動,屈首下向,陽氣已動,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結。
二候,麇角解;陰獸也。得陽氣而解。
三候,水泉動,天壹之陽生也。
(23)小寒
初候,雁北鄉;壹歲之氣,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鄉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候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蓋先行者其大,隨後者其小也。
二候,鵲始巢;鵲知氣至,故為來歲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鳴也。雉火畜,感於陽而後有聲。
(24)大寒
初候,雞乳,雞,水畜也,得陽氣而卵育,故雲乳。
二候,征鳥厲疾;征鳥,鷹隼之屬,殺氣盛極,故猛厲迅疾而善於擊也。
三候,水澤腹堅。陽氣未達,東風未至,故水澤正結而堅。
四、二十四番花信風小寒時節:壹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時節:壹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時節:壹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時節:壹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時節:壹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時節:壹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時節:壹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谷雨時節:壹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