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產生很可能是古代人類被大自然的聲音所感動,如打雷、石頭滾動、空物碰撞等。,模仿他們聲音的宏偉、威嚴、浩瀚。中國古代就有“鼓以治天,鐘以治地”的記載。1980年,襄汾縣陶寺壹座大墓中首次發現苗鼓,被譽為“中華第壹鼓”,證明約4000年前已有鑼鼓制作;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鼓”字。春秋時期,鼓樂的名稱開始散見於各類古代文史典籍的記載中,如“諫鼓、雷鼓”等,說明當時鼓已初具規模。
-歷史淵源
雄偉鑼鼓的由來,與民間流傳千年的壹個傳說有關。據說,4700多年前,有壹天王堯遊覽盧希安,路過周復村(今洪洞縣甘亭鎮楊怡村)時,發現壹只母羊生下了壹只獨角獸,壹只渾身青毛的“怪物”。生完3個小時,長到和母羊壹樣高。負責和王堯壹起旅行的臯陶發現“這只羊看到打架就摸不直,聽到理論就不對勁”,於是把它帶回去協助破案。就在這時,王堯的妻子生了壹個女孩,名叫女英,落地能坐,說話三天,織毛衣五天,通曉天文地理壹百天。王堯認為這裏是風水寶地,將其改名為楊怡村,並將全家遷到這裏。所以有“羊生,羊在村,王堯長生”之說
堯帝在歷山訪賢時,遇到了正在趕牛耕田的舜。經過壹系列的考察,他認為舜符合當皇帝的條件,把皇帝的位置讓給他,把兩個女兒許配給他。從此,娥皇和女英把驪山當成了婆家,把陽玉當成了娘家,兩個村子的人從此成了親戚。陽玉村的人們稱娥皇和女英為“阿姨”,驪山稱他們為“皇後”。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娥皇和女英回父母家,農歷四月二十八,娥皇和女英回公婆家。兩地民眾會敲鑼打鼓迎接,示威遊行。
在接姑姑送娘娘的民俗活動中,雄壯的鑼鼓所奏的曲牌,都與路過的二十二個村落有關,而我每停留壹個地方,都會敲打與這裏發生的故事有關的曲牌。比如《風攪雪》講的是有壹年三月初三,氣溫驟降,風卷雪花漫天飛,但是接姑姑的人還是要頂著寒風去歷山接姑姑。王堯被深深地感動了,所以他創作了這首歌來感謝每個人的真情和善良。這首歌只由羊演奏。比如《吃豆腐》這首歌,多是在路上走或者中途吃飯的時候表演,沿途的隊伍要在幾個指定的村子集體休息吃飯。農歷三月,村裏沒有給大家吃的好飯,大多是壹些涼菜,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豆腐乳,可以緩解路上的疲勞和艱辛。這首歌聽起來像壹陣涼風,讓人感覺涼爽舒適。另壹個例子是《笑回家》,它生動地描繪了娥皇和女英在路上與村民有說有笑的場景。這首歌表達了每個人快樂的心情。比如每年農歷4月28日,汾河西側歷山的隊伍會去汾河東側的陽峪村“接娘娘”。這壹天,來自楊怡村的隊伍將在汾河東岸等待會合。當來自歷山的隊伍來到河邊時,兩隊隔著河互相問候,並敲鑼打鼓以示問候。楊怡村隊演奏“西江灘”的曲牌去迎接西部的“親戚”,而與此同時,歷山隊在東部的河對岸演奏“東江沙”。
更值得註意的是,兩地的人都認為自己是親戚,所以延續了互不通婚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