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想知道birth tree的知識,誰能告訴我?

我想知道birth tree的知識,誰能告訴我?

說明:birth tree=family tree=家譜

家譜的源流

我們中華民族是壹個註重歷史的民族。壹方面,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我們壹種歷史心理,培養了我們壹種歷史感情,使我們常常會忍不住地去歷史的長河裏徜徉,去揣摸、品位歷史;另壹方面,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歷史記載又經常地給我們以借鑒,以警示,使我們從歷史事實裏把握規律,去指導今天的生活。在數以千萬計的史書中,由史官編纂,記錄壹個朝代盛衰興亡的是正史;由地方主纂,記錄壹個地區風土沿革的是方誌;而由家譜纂修,記錄壹個家族遷徙發展的便是家譜。

壹部家譜中,從這個家族的興起、繁衍、分派、遷徙,到家族的歷代英賢、家規家訓、祠堂宗廟、詩文著作,縱橫幾百年,上下數千人,內容豐富,包羅甚多,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關系,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家譜向來有“記錄先世,弘揚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進壹步加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這大大增強了海外炎黃子孫 的向心力。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海外華人尋根謁祖形成熱潮。許多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紛紛返回故裏,尋訪祖先的遺跡,拜會故地的親人。壹部家譜,常常使他們因能認祖歸宗而熱淚盈眶,激動不已。不少海外僑胞中的企業家、實業家慷慨解囊,投資家鄉,為故地的經濟發展和祖國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略盡綿薄之力。家譜成為聯系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紐帶,成為增加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橋梁。

那麽,家譜到底是怎樣的史書?它的定義是什麽?它的歷史發展又如何呢?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譜牒、家傳、房譜、支譜、譜系等,是壹種記錄家族遷徙、發展的事跡和家族人物的世系、傳記的書,是以特殊形式組織、編寫的家族生活史。

壹部較完整的家譜,通常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譜名、譜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傳記、祠堂、墳塋、家規家訓、恩榮錄、像贊、藝文、纂修人名、領譜字號等。

關於中國家譜的起源問題,歷來就有幾種說法:壹說起源於周代,壹說起源於戰國秦漢時期,壹說起源於宋代,更有壹說起源於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譜甚至更以前的口頭家譜和結繩家譜。我們認為,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比較可信。

在我國現存的古籍中,記載周代以前世系最為完整、最為權威的是漢司馬遷的《史記》。《史記》中專門記載並較為突出的有以下幾篇:

1.《五帝本紀》。該篇記載了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人的世系。由於“五帝同祖”,因而該篇實際上記錄了公孫姓軒轅氏的世系。

2.《夏本紀》。該篇記載了夏壹代姒姓帝王的世系,如禹子啟,啟子太康、仲康等五子,仲康子相,相子少康,……發子履癸即桀。

3.《殷本紀》。該篇記載 了子氏家族自得姓以後的歷代世系/殷契因其母簡狄吞鳥卵而生,舜封之於商,賜姓子氏。殷契子昭明,昭明子相土,相土子昌若,昌若子曹圉……主壬子主癸,主癸子天乙,天乙即建立商王朝之成湯。成湯子太丁、外丙、中壬,太相子太甲……乙子微子啟、辛即紂。

4.《周本紀》。該篇系統追溯了周代立國之君周武王以前子始祖母姜女原以下的世系:姜女原子棄,棄子不窟,不窟子鞠,鞠子公劉……季歷子昌即文王,文王子發即武王。

5.《楚世家》。該篇上溯羋姓的世系直至黃帝,黃帝子昌意,昌意子高陽即顓頊,顓頊子稱,稱子卷章,卷章子得黎、吳回……季連子附沮,附沮子穴熊,其後數世而至周文王時的鬻熊。

此外,《史記·三代世表》也以表的形式記載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兩朝的世系。

作為中國家譜起源階段的這壹時期,家譜自然是相當簡略的,壹般只記載世系人名,而幾乎不涉及其經任何事情,司馬遷謂之“譜牒獨記世謚,其辭略”。另外家譜還只記父系兄弟世系,而不記妻、子和姐妹,充分反映了中國社會此時父系已占了絕對統治地位。但就是這些簡略的記載,到周代時已成為宗法制度的身份證明,用來“奠系世,辨昭穆”,記載血緣親近和嫡庶長幼,其政治功能已初露端倪。周代還建立了壹套相當完善的史官修譜制度,同時在朝廷設立專官負責全國所有貴族家譜的記載和管理,這也是我國官修家譜的開始。

除官修家譜外,漢代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私人家譜。漢代私修家譜有三種形式。第壹種是自序有譜。這種家譜壹般是撰者自己敘述自己的家世,也有根據譜主自述而過錄的。第二種是專門家譜,這是與自序家譜區別而言的。這種家譜有的載於正史列傳中,是純粹的敘述世系的文字;有的則是專門記載本家族人任官情況的“官譜”。第三種是碑刻家譜,即將家譜刻在石碑上予以保存,如《三老碑》、《孫叔敖碑》、《鮮於璜碑》、《趙寬碑》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暢行時期,也是中國家譜極盛時期。家譜在這壹時期成了壹種特殊的政治工具,成為豪門右族維護自己特權和利益的護身符,家譜在這壹時期有了長足發展。

隋唐時期,中國家譜進入持續發展階段,可以說是繼魏晉南北朝後第二個發展高峰期。這壹時期的門閥制度雖然隨著科舉考試的確立和推行而逐漸瓦解,但統治者的提倡和官修家譜的盛行卻使中國家譜在此期間內呈現壹些新的特點,其中最顯著特點是官修家譜。

宋代是中國家譜的轉型時期。其特點為:第壹,由於門閥的衰落和士庶的混合,“官有簿狀,家有譜系”的局面被徹底打破,家譜的政治、社會功能喪失了。代之而起是“敬宗收族”、“尊尊親親”的教化功能。第二,伴隨著“敬宗收族”的教化功能的出現,宋代家譜私修風氣極盛。第三,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情況,宋統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譜,認為修譜可以使廣大族人“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有利於維護社會安定,鞏固封建統治。這也是宋人私修家譜風氣盛行的壹個重要客觀原因。

元、明、清三代,是中國家譜的日漸成熟期,尤其是清代,修譜成了宗族生活中最重要、最隆重的活動之壹,有的宗族三十年壹修,有的宗族六十年壹修,因而湧現出大量的私修家譜,幾占現有家譜數量的70%以上。

近代民國年間,修譜之風仍然十分盛行。家譜的發展也從最初簡單的世系記錄發展到體例精當、內容翔實的家族史料匯編,從寥寥幾語發展到洋洋幾十萬方,最終成為能和正史、方誌比肩的史料,為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鑲嵌了壹顆耀眼的明珠。

家譜的種類

中國家譜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名稱多種多樣,種類豐富多彩

根據家譜記載材料的不同,我們將家譜分成以下幾類:

1. 結繩家譜 是用結繩的方法來記載世系,記錄家族內每個成員的情況。

2. 口頭家譜 是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家譜。這也是文字產生之前或沒有本民族文字時人們記錄家譜世系的壹種形式。

3. 甲骨、金文譜 指刻在甲骨或青銅器上的家譜。這是先秦時期尤其是商、周兩代通行的記載家譜的方法。

4. 碑譜 指刻石碑上的家譜。這在中國家譜的發展史上是極為常風並相當流行的。碑譜還有壹特殊卻很常見的形式——墓碑。

5. 布譜 指寫在布上的家譜。

6. 譜 指寫在或印在紙上的家譜。這是現存家譜的最主要類型。

7. 塔譜 指刻在石塔上的家譜。此形式較為少見,著名者有山西省臨縣崔家坪保存的刻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的石塔家譜。

根據家譜所記載對象的不同,家譜又可分為:

1. 玉牒 指專門記載帝王家族的譜牒,即皇族家譜。大約在殷商時代即已出現,且歷代統治者者纂修自己家族的玉牒。纂修和保存玉牒的機構壹般都在宗正府。

2. 普通家譜 相對玉牒而言,其余的家譜都叫變通家譜。

根據家譜纂修部門的不同,又可分為:

1. 官修家譜 由官府地出面組織、纂修的家譜。中國家譜在宋以前主要是官修家譜。

2. 私修家譜 由私人(個人或家庭)纂修的家譜。中國家譜在宋以後主要是私修家譜。

根據家譜內容側重點的不同,又可分為:

1. 祠譜 專門記載家族祠堂及與祠堂相關內容的家譜。壹般記錄祠堂規模、結構、沿革、祭文、列位先祖生平、牌位位置、祭祖禮儀、祠聯及詠頌祠堂的詩文等,通常都繪有祠堂圖。

2. 墳譜 專門記載家族墳塋及與墳塋相關內容的家譜。壹般記錄歷代祖先墳塋的位置、走向、座向、風水、修墳經過、所用費用、祭祖禮儀、祭文、守墳規約等,通常都繪有墳塋圖、墳山圖等。

3. 碑傳集 專門記載家族歷代祖先墓碑的碑文、傳狀的家譜,如《高郵王氏六諜傳狀碑誌集》等。

4. 雲和神軸 是我國北方農村中的壹種特殊家譜。它像裱糊的字畫壹樣,上面寫有家譜世系或繪有祖先畫像,平時收藏起來,需要時拿出來懸掛在墻上。此家譜世系簡單,圖像簡略,壹般為文化較低或沒有錢修撰家譜的家族收存和使用。

其它還有忠義譜、文獻譜、圖譜等等,這裏不壹壹詳細介紹。

根據家譜記載範圍的大小,又可分為:

1. 房(支)譜 記載壹房或壹支世系的家譜。

2. 家譜、族譜、宗譜 三者在實際內容上並無多少區別,均指記載某壹家族或某壹宗族遷徙、發展和族內人物世系、傳記的書,但有壹點,它們都是和房(支)譜相對而言的,是房(支)譜的集成。

3. 統譜 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於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統貫於壹的家譜,也稱作統宗世譜、會譜、通宗譜、統宗正脈、大成譜、通譜等。如《張氏統宗譜世譜》、《太原王氏通譜》等。

4. 異姓統譜 是將許多姓氏統貫於壹譜,這種譜稱之為異姓統譜。如明淩迪知編著有《古今萬姓統譜》。

家譜的性質

中國家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壹種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記事詳備的獨特史料。它從家族史的角度來闡釋、反映、印證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對我們今天弘揚民族文化,熱愛祖國,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進行社會學、人口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譜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匯編,是史的壹種,屬於歷史學範圍,這已成定論。但作為壹種特殊史料,家譜有與正史、方誌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也就構成了家譜特有的屬性。

1. 記述範圍的家族、宗族性

家譜是關於家族遷徙、發展的記錄,它記述的對象和範圍是特定的,是關於某壹家族或宗族,有時甚至是某壹家族中的某壹支或某壹房的遷徙、發展、繁衍、人物等的記載,因此記述範圍的家族、宗族性便成為家譜區別於其它史料的最鮮明的特征。

2. 記述內容的廣泛性

家譜既然是家族史,則其記述內容不僅僅只是姓氏源流、遷徙情況、人物世系等,而是涉及到家族生活的各個方面,收錄有關家族的所有史料。隋唐以前的中國家譜記述的內容壹般都很簡約,僅記名諱、謚號、官職、世次、事跡等;而宋以後的家譜尤其是清代和民國家譜記述內容十分廣博,舉凡與家族有關的材料幾乎全部錄入,如人口數量、婚姻情況、家庭教育、家庭禮儀、家庭財產、祠堂墳墓、契簿文書等,而族人的偉記中又包含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教育、法律、文學、宗教等豐富內容,堪稱為壹部家族的“百科全書”。

3. 記述資料的可靠性

家譜專記本家族的人與事。壹般而言,由於收集資料的審慎,編纂的嚴謹,家譜的資料還是比較真實和可靠的。

但由於家譜畢竟是壹種特殊的史料,是關於家族榮辱盛衰的記載,有著維護世家大族特權的作用,因此它同其它史料壹樣,有其局限性,如假托始祖、攀附名人、牽強附會、美飾先祖、言過其實等。正因為這方面的原因,家譜在作為史料時常常被壹些學者懷疑甚至否定,家譜資料的可靠性也在此大打折扣。

從歷史實際看,家譜資料的確存在著上述缺點,這是不容否認的,關鍵在於如何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壹般而言,家譜在追述得姓緣由、先祖事跡等時妄相托附、攀附名人、言過其實的情況較多,而在記載近世,尤其是纂修當時的人物、事跡時這類情形就較少,因而資料的真實可靠性較強。家譜的主體部分如世系、多數人物資料、族規家法、族產祠堂、藝文著作及碑傳誌狀、禦剛詩文等,通常是可信的。我們不能因為家族壹小部分的不真實而對家譜全盤否定。

家譜的特點

中國家譜有以下兩個特點:

1. 纂修的連續性

家譜需要不斷重修、增修和續修,才能保證其家族歷史的完整和清晰。中國家譜壹般都是壹次修罷不久即著手進行第二次纂修,就這樣壹修再修、三修四修以至多修,除遇有天災人禍外,是從不輟修的,因而形成壹個鮮明的特點即纂修的連續性。

2. 筆法上的隱惡揚善

中國家譜有纂修原則即筆法上的基本傾向是“書善不書惡”、“隱惡揚善”。家譜為親者諱、掩蓋祖先的惡跡,只記好的而不記壞的,幾乎是所有家譜的撰寫通例。

並不是所有的惡跡都需要為親者隱藏的,有些家譜明確指出有的惡跡不必隱藏,須記載下來以警示子孫,告誡後人,如清光緒年間纂修的《方何宗譜》的凡例就列出了六個不諱的惡跡:“不諱者六條是壹曰棄祖,二曰叛黨,三曰犯刑,四曰敗倫,五曰背義,六曰雜賤。”

這種隱惡揚善的撰寫筆法固然為祖宗挽回些面子,卻使家譜的資料性增加了水分。這也是家譜真實可靠性受到壹些專家學者懷疑的原因。因此在引證和利用家譜資料是地,須細心鑒別,並與多種文獻相互考證,以免出錯。

家譜的功能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裏,作為家族記載的家譜,曾在宗法制度、官僚銓選、婚姻制度等方面起過重要作用,這使家譜脫離了其原始意義,而成為壹種影響而甚廣、意義甚大的身份證明。

家譜的內容壹般是先敘家族得姓的原由、源流和世系,然後指明郡望及分派和遷徙的原因、始末,接著詳載所謂恩榮,但凡有關該家族的制誥、敕命、封賞以及該家族中所有的進士、舉人、武進士、武舉人、貢生、仕宦、征辟、封蔭、文學、武學、國學、冠帶、頂帶、旌節忠孝、耆壽等方面記錄,無不備載。

這樣壹冊家譜就是壹個家族的總記錄,就是該家族的發展史,家族人物的風雲變幻、宦海沈浮,家族的興盛衰落、流轉遷徙,通過壹冊家族盡收其中。壹個家族可能發展到枝大葉茂、瓜瓞綿綿,也可能散處四方、星羅棋布,但是有了家譜詳細完備的記錄,縱然天涯海角,縱然代遠宗長,同宗同族的血親是隔不斷的,是壹脈相承的。這就是家譜最基本的功能即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

中國家譜就其發展時間而言,從周代肇始,中經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歷經三千多年;就其性質而言,有唐以前的官修家譜,有宋以後的私修家譜,各個朝代、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各具特色的性質不同的家譜,有其不同的功能,就其鮮明的時代印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1.家譜、譜牒的功能盡管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盡相同,但其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基本意義是壹貫的。2.官修家譜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人選官和為世族政治服務的工具。3.無論是官修家譜還是私修家譜,其目的都是為封建宗族服務的,都起到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鞏固封建統治基礎的作用。4.家譜具有極強的教化功能和較為嚴格的控制、管理作用,客觀上助長了封建族權的淫威。

家譜的作用

家譜是壹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家譜是和正史、方誌壹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

家譜是壹個巨大的資料寶庫,可供從事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民俗學、人口學、民族學、文學、政治學、宗教學、法學、姓氏學的研究人員從中查詢資料,尋找依據,進行研究。

1. 宗法思想研究資料。家譜和宗法的關系從壹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基礎之壹,而家譜的族規、族約、家法、鄉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 家庭道德研究資料。族規、家規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今天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鑒意義。

3. 家族制度研究資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系統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家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家族的財產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4. 經濟史資料。家譜中保存有相當數量的經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量、形成、經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家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商、貿易的事跡。這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經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 人口問題資料。家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家譜的“房派圖”、“支派分布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家譜的壹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量、遷徙、分布、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 歷史人物傳記。家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家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誌、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

7. 民族史資料。有的家譜記載歷史上少數民族情況甚詳,更有些少數民族家譜,它們是研究少數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資料。如清代蒲慎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譜》是回族家譜,記述了當地回族的壹些情況;而遼寧《莊河金氏家譜》則是滿族家譜,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輔政大臣之壹鰲拜的後裔。

8. 地方史誌資料。家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誌中所包含的內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戶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家譜中也是重要內容。

9. 教育史資料。家譜中壹些重要的章節載錄了許我教育史資料,如在族規、家法、仕宦錄、科甲記、教育誌、族墅、傳記等就載有宗族教育、學校、科舉、勸學措施、教育方法的內容。

10. 民俗學資料。家譜還是壹個民俗學資料庫,壹些家譜在家禮和人物傳記裏記錄了許多民俗內容,尤其是在家禮中的婚禮、葬禮、祭禮等中,本地的風土人情、本族的禮儀風俗都有相當的體現。另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民俗、歲時習俗、社會習俗、精神習俗等在各地家譜中都有記載。

11. 宗教史資料。有些家譜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記錄。在這些家譜中,他們對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壹般都給以說明,同時表達他們的宗教觀。還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動、宗教禮儀和習俗詳細記述。

12. 華僑史資料。我國沿海地區壹些省份的家譜涉及族人出國謀生的歷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數、時間、僑居地區分布、職業、所在地生產、生活情況及與家鄉、家族的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聯系,這為我們進行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 重大歷史事件資料。中國歷史上壹些重大歷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記錄在家譜中,雖然這些記錄並不完整系統,但卻十分具體,也是研究者獲取資料的壹個途徑。

除以上所述外,家譜還能提供有關古代婦女、古代倫理道德、遺傳學、人才學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見,家譜作為史書之壹,其作用是相當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