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以屠呦呦樸實而不名利作文

,以屠呦呦樸實而不名利作文

從中醫古籍裏得到啟發,通過對提取方法的改進,首先發現中藥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瘧原蟲的成分,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的發現,在全球範圍內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她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呦呦,是鹿鳴的聲音,典出《詩經》。打開屠呦呦所著的《青蒿及青蒿類藥物》壹書,第壹頁就是那句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這來自《詩經·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註定要與這棵神奇的小草連在壹起。作為壹名生藥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京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並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1967年5月23日,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參與。

1969年初,39歲的屠呦呦被任命為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523項目”課題組組長。她壹方面查閱中國中醫藥經典著作,從中挑選出2000多個候選配方;壹方面深入民間,打聽治療瘧疾的秘方和驗方。

屠呦呦和她的團隊耗時3個月,從包括各種植物、動物、礦物在內的2000多個方藥中整理出640個,再從中進行100多個樣本的篩選,最終選出的胡椒“雖然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的抑殺作用並不理想”;而“曾經出現過68%抑制瘧原蟲效果”的青蒿,在復篩中因為結果並不好而被放棄。它雖能有效抑制寄生蟲在動物體內的生長,但療效卻不持續。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壹頭紮進文獻堆。

青蒿,民間又稱作臭蒿和苦蒿,是在我國南北方都很常見的壹種植物,別看它的外表樸實無華,卻有治病救人的“魔力”。青蒿的抗瘧功能,首見於公元340年東晉葛洪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中:“青蒿壹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於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過程,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為溶劑。

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1971年10月4日,在經歷了190次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獲得了對動物體內瘧原蟲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青蒿提取物的抗瘧作用對人類也安全有效嗎?為了盡快得到答案,課題組的科學家們勇敢地充當了首批誌願者。不久後,屠呦呦課題組又獲得了抗瘧有效單體的提純物質,並將其命名為青蒿素。

青蒿的抗瘧作用,推開了青蒿素的壹道門。1973年,青蒿素首次用於臨床,在海南省對21例惡性瘧疾及間日瘧進行了臨床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979年12月,當有關青蒿素的第壹篇英文報道發表時,遍布全國的青蒿素研究小組已將這種藥物用於2000多名患者。對比研究顯示,青蒿素的見效時間較傳統藥物氯喹快得多,且大大降低了副作用。之後,屠呦呦及其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也被全世界無償***享了。

曾在1983年至1993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的姜廷良,最感佩的是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的執著、奉獻精神。他說,他們的研究過程非常曲折,在選材、提取、臨床試驗等環節都困難重重。如果沒有執著的精神,在其中任何壹個環節,研究都可能中止。

姜廷良清楚地記得,在做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發現有壹過性轉氨酶升高等現象。屠呦呦和她的兩位同事不顧個人健康,決定親自試服。親身證實了藥物安全,然後才投入臨床給病人服用。當時的科研條件簡陋環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時時發出刺鼻的氣味……後來,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她團隊中的鐘裕容,肺部發現腫塊,切除了部分氣管和肺葉;另壹位研究人員崔淑蓮,很早就過世了。

倏忽四十年,仿佛經歷了壹個輪回。當年那支意氣風發的科學團隊,如今都已年屆耄耋,但在研究青蒿素已有十幾年的浙江大學藥學院副研究員周慧君看來,青蒿素仍是目前全球公認的最有效的抗瘧藥物,“未來它還將更多地造福人類。”

世界衛生組織說,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復方藥物。僅在贊比亞,由於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青蒿素復方藥物被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屠呦呦也被稱為“青蒿素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