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不記人過》
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皆服其量。
譯文: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2. 《不記人過》文言文閱讀答案1.解釋下列句中紅色字。
①不喜計人過
②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③是小子亦參政耶
④同列猶不能平
⑤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古義:_______ 今義: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對象是誰?請用直線對應連接起來。
①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日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問之何損 C.呂蒙正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時人皆服其量。
4.請簡要談談妳對“不計人過”的看法。
1.答案:①過失②經過③這④還,仍⑤古義:聽;今義:嗅。
①“過”的解釋可以聯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人恒過,然後能改”解釋為“過失、錯誤”。②參照①的解析。③“是”在這古漢語中大多不作判斷動詞講,而作指示代詞,應解釋為(……隱藏……)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1)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窮問 窮: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從呂蒙正的言行中,妳得到什麽啟示?
答案
1、(1)假裝 (2)窮盡
2、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追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就制止了他們。
3、(1)對待別人的不敬和缺點錯誤,應該像呂蒙正那樣寬容大度。
(2)不應當過分計較和胸襟狹窄,容不下他人。
翻譯: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朝中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我不知道妳的問題是什麽,隨便找的
3. 不記人過文言文翻譯,要用白話文翻譯,不是教科書版翻譯不記人過(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計人過。
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若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毋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服其量。
(選自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二》)(譯文)宰相呂蒙正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他出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同朝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當上副宰相?”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
呂蒙正同在朝廷做官的臣子聽見這件事非常憤怒,下令尋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的行為),不讓(那位同事)查問。下朝以後,他的同事們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
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麽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氣量。
4. 高中文言文人物傳記帶譯文原文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
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使……傾倒)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壹與文.(孟嘗君姓田名文)等。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贈與)其親戚。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壹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
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歸孟嘗君。
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Jīng)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不聽。
蘇代謂曰:?今旦代從外來,見木禺(ǒu)人與土禺人相與語。 木禺人曰:‘天雨,子將敗矣。
’土禺人曰:‘我生於土,敗則歸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孟嘗君乃止。 譯文孟嘗君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了孟嘗君。
孟嘗君寧肯舍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幾千人,待遇不分貴賤壹律與田文相同。
孟嘗君每當接待賓客,與賓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後安排侍史,讓他記錄孟嘗君與賓客的談話內容,記載所問賓客親戚的住處。賓客剛剛離開,孟嘗君就已派使者到賓客親戚家裏撫慰問候,獻上禮物。
有壹次,孟嘗君招待賓客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
賢士們因此有很多人都情願歸附孟嘗君。孟嘗君對於來到門下的賓客都熱情接納,不挑揀,無親疏,壹律給予優厚的待遇。
所以賓客人人都認為孟嘗君與自己親近。 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先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並請求見到孟嘗君。
孟嘗君準備去秦國,而賓客都不贊成他出行,規勸他,他不聽,執意前往。這時有個賓客蘇代對他說:“今天早上我從外面來,見到壹個木偶人與壹個土偶人正在交談。
木偶人說:‘天壹下雨,妳就要坍毀了。’土偶人說:‘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毀,也要歸回到泥土裏。
若天真的下起雨來,水流沖著妳跑,可不知把妳沖到哪裏去了。’當今的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而您執意前往,如果不能回來,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嗎?”孟嘗君聽後,悟出了個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準備。
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剛剛喪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故相如繆(miù假裝) 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
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孫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殺,壹錢不分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
曰:長卿第(只要)俱(壹同)如(到)臨邛,從昆弟..(兄和弟,比喻親密友好)假猶足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壹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lú酒肆),相如自著犢鼻裈(kūn,圍裙)與保庸(傭人)雜作(壹起工作 ),滌器於市中。
卓文孫聞而恥之,為杜門(閉門)不出。昆弟諸公更(gēng)請王孫曰:?有壹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
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相如字),長卿故(本來)倦遊,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縣令的客人),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賞析文君當壚:這個典故流傳甚廣,人們常以此比喻美女賣酒,或表現飲酒和愛情,同時也常用來描寫蜀地風情。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詩“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
陸遊《寺樓月夜醉中戲作》:“此酒定從何處得,判知不是文君壚。” 註釋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字長卿 卓文君:西漢臨邛(qióng)人,卓王孫(當時的京城豪富)的女兒 著:穿 犢鼻裈(kūn):上面像牛鼻、長不過膝的短圍裙。
滌(dí)器:洗酒器。滌:洗 當壚(lú):守在壚邊。
當:對著。壚:擺放酒甕的土臺子。
翻譯這時,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很喜歡音樂,所以相如佯裝與縣令相互敬重,而用琴聲暗自誘發她的愛慕之情。相如來臨邛時,車馬跟隨其後,儀表堂堂,文靜典雅,甚為大方。
待到卓王孫家喝酒、彈奏琴曲時,卓文君從門縫裏偷偷看他,心中高興,特別喜歡他,又怕他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宴會完畢,相如托人以重金賞賜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轉達傾慕之情。
於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門,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趕回成都。進家所見,空無壹物,只有四面墻壁立在那裏。
卓王孫得知女兒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兒極不成材,我不忍心傷害她,但也不分給她壹個錢。”有的人勸說卓王孫,但他始終不肯聽。
過了好長壹段時間,文君感到不快。
5. 《呂蒙正不記人過》文言文譯文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皆服其量。
譯文: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主題:在日常生活中,對別人應有寬宏大度,不計個人得失的胸懷。
單字解釋:
初任參知政事,初:剛剛; 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朝士:中央官員; 同列:同事;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佯:假裝 ;聞:聽見 ; 令詰其官位姓名,令:讓 ;詰:詢問;
悔不窮問,窮問:徹底追究;窮:窮盡,完結;問:追究; 蒙正遂止之,遂:迅速 ;止:制止;
壹知其姓名。壹:壹旦 ; 時人皆服其量,時:當時;皆:都;量:肚量;
6. 描寫人物的文言文(含譯文)1.司馬光好學
《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 “ 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 “ 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
2.
7. 找幾篇人物文言文傳記 要有詳細翻譯和字詞解釋1.張衡傳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壹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壹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己,皆***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壹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壹帶遊學,接著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於世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不慌不忙,淡泊寧靜,不喜歡與壹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壹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張衡善於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
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
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裏。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尊。
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
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壹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壹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
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壹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壹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
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
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壹次,壹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
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
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
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壹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壹起胡作非為。
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壹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
8.創造性練習上答案:佯:裝作 窮:窮盡
啟示:主旨:常言道:小人肚裏急似火,宰相肚裏能撐船。呂蒙正“不記人過”,淡然處之的寬廣心胸,令人敬佩。描寫了主人公的言行舉止是對寬容和忍讓美德的很好詮釋。作者通過呂蒙正不計前嫌,沒有問拿位官吏的姓名的故事,告訴我們呂蒙正的這種寬容和忍讓所體現出的良好品格。
翻譯: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壹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同事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9. 文言文《禮記》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⑧;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⑨。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⒀,是謂大同⒁。
①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典之壹,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 *** 。與,通“舉”。
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壹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
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⑧〔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意思是,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壹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⑨〔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壹定為自己謀私利。
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外戶〕泛指大門。
⒀〔閉〕關閉大門。
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會準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卻不是為獨自享用;憎惡那種在***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壹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所以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妳學習進步!
如果我的回答對妳有幫助,請及時選為滿意答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