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最主要的事跡就是寫我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為李陵辯護受腐刑
忍辱負重 堅持不懈 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 敢於揭露當朝統治者的好惡詳細的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壹說生於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大約卒於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壹說卒於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後元二年),又壹說卒於公元前90年(漢武帝征和三年)。據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傳的史官恒業。
少年受業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誌序》)的自然環境裏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壹定體驗。
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裏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壯年遊歷
司馬遷半身像[3] 司馬遷大約20歲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後,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職責是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他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在家鄉從事過壹些農業勞動。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然後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聖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那麽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誌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壹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壹部史書,從 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麽壹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壹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壹個宏願。
司馬遷像集錦(12張)於是,司馬遷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裏路,司馬談要求他兒子來進行壹次為期兩年多的壹次全國的漫遊。司馬遷從20歲開始的全國漫遊,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壹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壹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他這個漫遊,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壹種具體體現。
比如說,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沈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麽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並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韓信為什麽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不願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麽高的個子,從壹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壹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後來就不能夠建功立業了。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妳殺了,我就沒後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壹些儒生在壹起攬衣挽袖,壹步壹揖,學騎馬,學射。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再比如說,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麽關系,所以他走壹路、考察壹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壹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壹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所以說司馬遷的這次漫遊,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壹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司馬遷和父親洛陽相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裏,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司馬談這時候卻病了,經過漢武帝的允許留在洛陽養病,正好司馬遷從長安匆匆趕去追隨漢武帝,在洛陽見到了他奄奄壹息的父親司馬談。
司馬遷在為《史記》寫的“自序”裏,詳細記錄了司馬談在“河、洛之間”對他說的那番語重心長的遺囑。司馬談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壹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發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洛陽相會,就這樣成為這壹對鐘情於歷史學的父子之間的生死之別。
編著《史記》和獲罪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壹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壹邊整理史料,壹邊參加改歷。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國第壹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於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於調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4]在單於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壹名軍候侯敢叛變,將李陵內部軍情告發。告訴單於李陵後面沒救兵,而且教單於部下制作連發連射的弓箭。單於於是繼續與李陵作戰。最後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麽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壹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妳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壹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腐刑。腐刑是個奇恥大辱,汙及先人,見笑親友。後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及此事中說道:“遭遇此禍,重為鄉黨所戳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壹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在獄中,又備受淩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壹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壹線轉機。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50歲,出獄後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誌寫他的書。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得130篇,52萬余言。
司馬的名言: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作也。
2.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3.壹死壹生,乃知交情。壹貧壹富,乃知交態。壹貴壹賤,交情乃見。
4.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識理義。
6.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8.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
9.士為知己者死
10.千人之諾諾,不如壹士之諤諤。”
11.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12.不識其人視其友。
13.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現代:
姚明:15個跟頭開始籃球之旅 姚明當初很瘦弱 姚明第壹次打成人比賽,是在1997-1998賽季開始前不久的全國八運會。當上海隊的“秘密武器”姚明出現時,著實激起壹片驚呼。首戰對山東隊,當姚明上場時,上海隊以2比19落後。沒有人想到這個孩子能搶下17個籃板,5次蓋帽並得9分,上海隊最終以50比48反敗為勝。 然而當他在1997-1998賽季首次出現在CBA賽場上,只有17歲的他,身高雖然已經達到2.22米,但是身體卻單薄得很。上海和浙江壹戰是在CBA的第壹次亮相,他負責盯防身高2.16米、30歲的浙江隊中鋒余樂平;壹場比賽下來,姚明足足摔了15個》跟鬥,龐大的身軀將地板砸得嘭嘭作響。
不過,後來,他成功了。、
姚明的名言:中國人是這麽認為的,打架的事情,在當時的情況下壹定得打,但回頭壹看,妳肯定而且永遠是錯的
中國隊如果打不進八強,我半年不刮胡子
我沒想到的是,我們只是換了張皮而已,我們的心沒有換,還是兩年前印第安納波利斯的那顆心,遇到挫折就會放棄
我們就是要當那壹群狼,我是頭狼,但所有的狼要壹起布陣,壹起進攻和防守
我真的不知道。這就好像,在親自嘗過之前,妳怎麽能真正體會四川菜麻辣燙的滋味?
這段時間輸球輸得頭都大了……就像壹場噩夢結束了壹樣,但是我心裏總是有這麽壹點擔心,真的是天亮了嗎?還是半夜裏起來上了趟廁所又洗洗睡了
如果讓我請世界上的三個人吃飯,我會第壹個請巴克利,第二個請薩博尼斯,第三個請我的女朋友。但如果我女朋友問起來的話,拜托,就說我提到的第壹個人是她
如果麥迪每壹場都能像在達拉斯時候的表現,不要說做綠葉陪襯了,做泥土我也願意
我所想的只是如何打好比賽,而不是對手是誰。如果說有所不同,那就是與我對位的對手影子小了許多
——————————————————————————————————————————
錢學森: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當局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為什麽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壹截?!”
就這壹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40多年過去了,如今錢學森已90高齡。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壹)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就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發表了精辟的見解。《意見書》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不久,錢學森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壹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這正是錢學森回國壹周年的日子,國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開始了艱難的征程。新事業起步,千頭萬緒。錢學森首先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讓這些從未見過導彈的技術人員了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他擬定了空氣動力學、發動機等有關專業的學習計劃,並指導建立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等研究室。
酒泉發射場。錢學森和普通科技人員壹樣,睡帳篷、吃粗糧,組織導彈試驗的測試、計算、分析、研究。在前蘇聯突然撤走全部專家的困難條件下,他帶領著中國科學家們攻克了壹道道難關,於1960年11月5日,成功進行了我國第壹枚導彈飛行試驗。在現場的聶榮臻高興地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壹個重要的轉折點。”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又參與組織了我國第壹枚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爆炸試驗,即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成功實現了核爆炸,此舉震驚了世界。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又壹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作為壹代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目光總是具有前瞻性。第壹枚導彈發射成功後不久,錢學森就組織有關專家就我國地地導彈的發展道路展開討論,形成《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規劃。隨後,地空導彈、海防導彈,以及固體發動機、固體導彈、反導系統和運載火箭等項目,也在他組織和協調下陸續上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壹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壹顆人造衛星“東方紅壹號”遨遊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二)
錢學森是中國軍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壹。他不僅為“兩彈壹星”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也對我國軍事科學研究提出了高層次的重要思想和觀點,並直接倡導了軍事系統工程和軍事運籌學學科的建立與發展。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錢學森就深刻地闡述了“戰爭是壹門科學”的思想。他指出:“我們要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戰爭的規律,研究戰爭這壹門科學,這就形成了現代軍事科學。”
經過潛心研究,錢學森在1998年的壹次書面發言中,對軍事科學體系作了完整的論述。他指出:“在軍事科學,基礎理論層次是軍事學,技術理論層次是軍事運籌學,應用技術層次是軍事系統工程。”他將軍事系統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更好地去解決貫徹執行軍事路線、軍事戰略中的實際問題”,並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歸納為:作戰模擬;武器裝備系統的設計方案論證、戰術技術指標的確定與效能評估;後勤系統的組織管理;作戰指揮體系的設計;戰略問題的定量分析和戰爭模擬。
1978年5月,在錢學森等人的建議下,我軍開始了軍事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的研究試點工作,軍事科學院成立了第壹個軍事運籌研究分析機構。如今,軍事運籌學和軍事系統工程已經在我軍戰略戰術、部隊編制體制和兵力結構研究等各個方面得到廣泛運用,取得累累碩果。
關於我國的國防戰略,錢學森提出了壹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議。他在20世紀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區的“小仗”可能是我們到21世紀初主要的戰爭樣式,要搞壹些平時必須保留的、精銳的、可以馬上打仗的部隊,應認真從軍隊編制、裝備上解決這壹問題。這些建議受到軍隊領率機關高度重視,如今已在實踐中得到體現。對我國國防戰略和軍事工業改革發展,他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他還提出軍工企業要實行“軍民結合”,而民用企業要實行“民軍結合”的觀點,以及用“柔性自動化生產系統”改革軍工企業的觀點,為我國軍工企業的改革和民用企業的戰時動員準備提供了重要思路。
錢學森在晚年還特別強調了軍事科學要開展跨學科研究的問題。1999年,他對前去看望他的總裝和軍事科學院領導同誌指出,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各學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鑒。國防建設是個大系統,在實踐中遇到的都是大問題,而專家們往往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看問題,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應提倡各學科間的互相交流和討論。
(三)
謀求中國軍事高科技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發展,是錢學森畢生的夙願。因此,他以科學家的超前目光,對國防和軍隊科技人才培養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見解。自1985年以來,錢學森曾多次談起關於“科技帥才”的話題。錢學森說:“現在要求培養壹批科技帥才,即是壹批工程師加科學家加思想家的人才”;“當帥才的,在領導實現壹個明確的目標時,應該從基礎應用到工程實踐,都能夠考慮到”。錢學森支持新學科,扶植邊緣學科,每壹種創新的觀點和設想都能得到鼓勵。他說:“要提倡創新思維,正確與否交給實踐去檢驗。”
早在1986年,錢學森就認為,高技術革命必將帶來軍事技術的迅速發展,軍隊將成為知識密集的部門。未來戰爭將廣泛使用各種先進武器系統,戰場情況錯綜復雜,從而對指揮人員的科技文化和軍事素養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軍與我軍軍官的文化水平後敏銳地指出,為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軍隊幹部應逐步達到大學以上文化水平,師職幹部應是碩士,軍職幹部應是博士,戰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應提高。他的遠見卓識受到中央軍委、總部的高度重視。
今年已90高齡的錢學森,仍時刻關心著國防高科技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進展,他對前來看望他的軍委領導同誌說,要抓緊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記者在錢老家中看到,在他臥榻正對面書架上最顯眼的地方,擺放著壹尊“神舟號”航天飛船的模型。透過飛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將永遠註視著祖國騰飛的未來。
錢老的名言哦:*——“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源泉!”
*——“我近30年來壹直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並總是試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我的工作。”
*——“壹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絕不會不愛人民的,絕不會不愛國的。”
*——“我本人只是滄海之壹粟,渺小得很。真正偉大的是中國人民,是中國***產黨,是中華人民***和國!”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說壹塊美元也不存。”
*——“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壹輩子。”
*——“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壹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
*——“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
*——“我認為今天的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而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的知識體系。”
* ——“我們不能人雲亦雲,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我不能脫離廣大科技人員”(單位要為他建房他堅決不同意)
*——“我姓錢,但我不愛錢。我個人僅僅是蒼海壹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