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毛筆拿法及寫楷體字的運筆方法

毛筆拿法及寫楷體字的運筆方法

毛筆的筆毫部分只有筆尖是有彈性的,上方的筆腰則支撐著它的彈性,不論把筆鋒如何打開、鋪展、擰轉,不論處於什麽方向,或寫了多麽粗的筆畫,它還是可以彈起來,回到最初的狀態。就像壹把雨傘,可以打開,也可以收起。大家可以想象壹下芭蕾舞者 的腳尖,能立起來,也能放下去,持續在變換,也壹直保持在平衡中,就像我們的筆尖在持續的書寫中不會變形、分叉,失去它最基本的形態。

想想看,如果在書寫的時候,要不停地回去蘸墨,或者去墨碟裏調整筆鋒,那麽書寫就談不上連貫性了。過去那麽多的公文、經書和著作都要依靠書寫留存和傳播,如果不能連續快速書寫,顯然是不適用的。

書寫好的人的毛筆顯得很好用,很靈活,很順暢,蘸壹次墨可以寫壹行字,而不用不停地蘸墨。

筆的好用與否總是相對的,重要的是,每每壹筆寫(按)下去,手還能將它提起來。因為有這個提起來的動作,就不會有過多的墨留在紙上,也可以讓毛筆“彈”回原本的圓錐狀,連續書寫。

筆毫是圓錐狀的,意味著它可以有無數個 面,每壹個面都可以用於書寫,也都可以回到最初的形態,因此古人有 “八面出鋒”的說法,八是個概數,意思就是每壹面都是這樣。會寫字的人會根據筆畫的方向,以及上壹筆的落點,用筆毫的各個角度來書寫,書寫的效率因此而提高,每壹筆的起落之間也有映帶牽連的氣象。

正確的書寫方式叫作“正鋒”,它也可以表示壹種線條的質量狀態,其中包含了兩種可能的形式,壹種叫中鋒,壹種叫側鋒。

“中鋒”是正鋒的基礎,就如蔡邕的描述, “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意思便是書寫的時候,要讓筆尖盡量垂直向下,筆毫的中心始終行進在線條的正中間,壓力會聚焦在筆畫中心,由此向四周延展。所以,中鋒線條的主要特征就是均勻和對稱,有厚實的體積 感。秦代的篆書,比如《嶧山刻石》中, 看到典型的中鋒用筆,其中線條圓實、有厚度,是壹種粗細壹致的圓筆線條,所以人們也稱之為 “圓筆中鋒”。

嶧山刻石

看唐代的楷書,會看到顏真卿的書寫方法較魏晉時代有所變化,宇跡顯得厚重敦實,那便是因為他繼承家學,更強調字裏的中鋒用筆,由此而來的點面厚度便呈現出了這種感覺。

顏勤禮碑

也可以這樣理解中鋒:毛筆無論如何動作,都能平衡筆鋒,控制住它的中心,就好像射中靶心壹般,即所謂 “中”鋒。清末之後,很多書家把中鋒變成了壹種絕對的法則,會比較強調 “筆筆中鋒”。過於絕對的執著可能是有問題的,但在用筆上,中鋒的確是壹個重要的基礎。

正鋒的第二種可能的形武是“側鋒”。中鋒的運筆方式是 “鋒行畫中”,側鋒便是 “鋒行畫側”筆尖可以偏移方向,不是壹直處於筆畫中心,但在質量的挪移中,在動態之中,那個重心始終還是平衡穩定的,這是壹種有點微妙的感覺。所以,側鋒不是壹種筆鋒徹底偏向壹側的狀態,那樣便是病筆了。

相比起來,它的實現比中鋒難度更大壹些,後者是壹個相對不變的過程,而側鋒則需要保持動勢裏的平衡。可以想象壹下,就像壹個舞蹈演員,如果說中鋒是保持中正直立的狀態,那麽側鋒便是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左右前後地做各種動作,但重心始終在中心上,不至於因失去平衡而偏倒,依然保有壹種穩定厚實的質感。

側鋒行筆,因為筆尖角度發生了變化,所以呈現出了筆墨輪廓不對稱的方筆形態,在篆書之後發展出的隸書中,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用筆。隸書是壹種很典型的用側鋒來塑造線條的書體,《張遷碑》《禮器碑》,還有壹些漢簡,都大量呈現了瀟灑而富於表現力的中側鋒轉換的技巧。

張遷碑

雖然圓筆和方筆的產生沒有絕對的先後, 但在學習方筆之前,打好圓筆的基礎非常重要,因為方筆是在圓筆基礎上的壹種衍生。

有人會把中鋒理解為 “寫得粗”,但其實這不是粗細的問題,而是壹種質地的需求。我們會用 “圓、通、厚”來形容好的線條,這樣的狀態來自筆鋒的垂直用力,如果沒有功夫,再粗的線條也是扁平的,手裏功夫在,即便線條細如發絲,也是渾圓有厚度的,有筋骨在裏頭。另外,如果在書寫過程中筆畫失去了平衡和質量,出現失控,就是壹種病筆了。

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練習篆書和隸書來奠定最初的線條基礎。以篆書練習圓筆,以隸書練習方筆,它們的風格樸拙高古,在審美上有高度,但在找術上又相對簡單。篆隸就好像練武術時候的樁功和馬步,基本功紮實了,再學後面的書體,相對來說會容易壹些,而且之後的楷、行、草等不同書體中蘊含的各種各樣的可能,也都產生於方圓相加的筆法變化之中。

方筆有棱角,見精神,顯得硬朗,圓筆則顯得厚而圓,有壹種敦實的質感。

雖然中鋒、側鋒各有***名,但其實是對立統壹的兩面,就像手心和手背是壹體的壹樣。書寫是個變化豐富又歸於平衡的過程,經過了拆分難度的練習階段,寫到後來,每壹筆都是又方又圓的,線條在運動中,會始終處於中側鋒的復合變化中,從王義之、王獻之的字到唐代的楷書、行草,無壹不是如此。

所以古人說,好的字方圓兼備,有壹種中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