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異端的基本含義

異端的基本含義

異端是指壹種不符合正統觀念的思想或學說,通常含有負面含義,或被稱為異端;但也可以指壹個不重要的學派,即路徑。孔子說:“攻異端必害”(《論語》為政)。朱解釋說:“專治而精是很害人的”,意思是只研究義的壹端是很害人的。夏紫說“雖有小道,必有相當者”(《論語·張子》),正義的解釋:“小道稱為異端,百家之言。”子曰:攻異端,必害己。語言出於論語為政。

這壹章簡短,深刻,不復雜。但由於“攻擊”和“異端”這兩個關鍵詞被理解為分歧,這壹章眾說紛紜,官司層出不窮。

“攻”有兩層意思,它最初的意思是對待事物,幹活的聲音也有意義。古書主要是指工匠的工具,比如攻金、攻木、攻玉、攻皮,意思是專心壹業,學壹技之長。引申為“攻擊批判”的意思,“攻擊別人的惡不是別人的惡”,“擊鼓打童子”,“攻擊”都是這個意思。本章中“攻擊”的含義取決於“異端”的註釋。

“異端”,舊的註解或解釋是楊默老而離經的異端,或是與儒家同道的理論,或是事情的兩端。(“攻擊”解釋為“攻擊批判”)都把“異端”解釋為孔子儒學之外的學說。事實上,在孔子的時代,並沒有“異端”這個非儒家的概念。“異端”是相對於“正統”而言的。春秋末期,孔子走遍天下,也做不到。怎麽會有儒家道統?沒有正統怎麽會有“異端”?

“五經”為正統,“異端”為背離經典的異端,始於漢武帝。漢武帝“表六經,廢百家”,以易、史、蜀、李、春秋五經為“經典大法”。(論語和孟子尚未入經,但孔孟之道不正統,似“異端”。韓愈稱贊孟子“排斥異端,唾棄佛道”,所以宋儒把異端和佛道混為壹談。《漢語詞典》對這壹章的解釋是:“古代儒家稱其他學派為異端。”他還引用朱的《集註》:“異端非聖人之道,而非壹端,如楊默之道。”又征《唐玄宗孝經序》:“夫子不言,異端起,義善。”孔子不知道後來會有楊默的哲學家,怎麽會先避而不見呢?《序》中唐玄宗指的是偏離經典義的人。指出《春秋》五學分,詩分四派,各有違儒家義。異端是儒家的壹派,與非儒家無關。但孔子並不知道後世儒家分裂的嚴重性,所以與本章無關。

“異端”不是壹個詞,而是壹個詞。“不同的人和平常不壹樣。”在《論語》中,“不同於我所聽到的”和“不同於我所聽到的”有不同的含義。“端,直。”“異端”,即不同於正常的直,是壹種不正常的東西。“攻擊異端”就是攻擊奇道。好奇與好奇古今中外,願意治療變態路徑的人很多;即使可取,也無益身心,達不到世間,君子不為。夏紫說:“雖有小路,必有可觀之人;遠離泥淖,也是君子。”子曰:“蘇藏奇,後世有佳話,我必行之。君子隨道。”(《中庸》)反復說君子治常天下,不攻奇道,是有益的。這壹章就是為此而作,也是“女為君子,儒為無為而奸”的意思。“我做了傷害”,表示我做了傷害,“我做了傷害”在加重傷害的肯定語氣中反復使用。在漢初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老子》中以“無為”為主題的“黃老”思想受到統治者的推崇。但時過境遷,在儒家獨尊之後,道家成了壹門對立的學問。道家社會角色的變化使莊子的政治異端興起,並與老子的自然觀、宇宙觀相結合,形成“老莊”思想。此後,以老莊為主流思想的道教從天道、人生、政治等方面挑戰儒家經典,對東漢政治和魏晉思想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批判精神存在於歷代異端學者的思想、言行中,成為他們批判不合理現實的武器。比如晉代的鮑敬說,沒有君子;明代李贄的童心理論:何的生育論,湯顯祖的情感論;清代唐甄的破拜論,袁枚的性靈說,都得益於老莊精神。在佛教中,異端是指與佛教相對的外教。在佛教中,其他宗教或學說稱為外道、外教、外法、外學、外學。

比如佛教指的是婆羅門教、耆那教、順治、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非佛教的思想流派和宗教,都稱為異端或邪說。阿育王曾經在那個國家屠殺了成千上萬的拜偶像者,甚至在房子裏活活燒死了整個異教徒家庭。他還在首都屠殺佛教僧侶,因為他們不和異教徒壹起講戒律。據記載,阿育王的老師也因為這件事被當作異教徒屠殺,所以阿育王很後悔。後來他也沒有任何迫害其他教派的具體記錄。相反,他還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做出了慷慨的貢獻。所以後來人們認為阿育王強調的是寬容和非暴力,說他在人民的歡呼聲中統治了41年。

公元前1世紀,壹直生活在東南部哥達瓦裏河和克裏希納河的班達羅人建立了班達羅王朝(又稱班達羅王朝)。它消滅了衰落的西加王朝,將其統治區域向北推進到馬爾瓦,向南推進到卡納拉,東西面向大海,這裏曾經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卡多博哈納王朝仍然信仰婆羅門教,但允許佛教自由傳播。它以南的國家也普遍實行這壹政策。這種情況使佛教在恒河流域復興,而在南印度,它有機會與海外國家交流思想和文化,特別是發展與斯裏蘭卡的交流。因為佛教整體上沒有得到官方的支持,不得不進壹步尋求中下層的信眾。其中,與海上貿易有關的富商和因社會動蕩而在政治上不斷失勢的人,可能成為新信徒的中堅力量。公元前1世紀初,杜托加摩尼王(101-77前在位)帶領居民趕走了入侵者,得到了佛教徒的支持。汝拉人信仰婆羅門教,他們原本在信仰上是反對佛教徒的。再加上族群之間的戰爭,宗教對立被推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相傳杜托加摩尼王勝利後,對戰爭中死亡人數違背佛教教義深感遺憾。但是有壹個得了羅漢果的和尚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實際上是殺了壹個半人,也就是壹個皈依三寶的佛教徒,壹半是持五戒的人,剩下的都是“邪見人”,跟動物壹樣,所以是無辜的。後來作為教義,在壹些大乘經典中也有所表現。晉宋時期翻譯的《大涅槃經》反映了南天竺壹些國家的情況,也發揮了類似的觀點。其中公開鼓吹殺害異教徒無罪。在阿拔斯王朝時期,來自中亞和印度的佛教徒以聖戰的名義多次遠征西方。在印度,佛教徒也與伊斯蘭教徒作戰。日本的佛教徒之間發生過戰爭。中國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直到南北朝末期,南方還有壹個叫梁武帝的和尚。就連有“山中宰相”之稱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也曾躲在深山中修行,道觀兩側建有青壇和佛塔,以示兩教雙修。他死後,不得不用佛袍進行安葬和安葬。在北方,文琪宣帝高陽信奉佛教。天寶六年(555),文琪宣帝高陽滅道興佛,強迫道士剪發出家。據《子同治鑒》記載,高楊下令境內黃衣道士還俗或剃頭出家,連殺四抵抗者。從此,北齊再也沒有道士的蹤跡。在隋唐時期,佛教徒也與苯教發生沖突。五代時期,道教和佛教都有很大的影響,信眾數量龐大,壹些虔誠的養生家也經常用過激的行為來維護自己的信仰。比如《宣石誌》中的陰軍是壹位長命仙人,隱居金山,不吃小米,常以柏葉為餌。他從事淩風·龔燕的《歡迎北方政府宮廷》並全心全意地為之服務,“整天坐在同壹張桌子上”。他的媳婦是佛教徒,曾說:“佛家和黃老很特別。”她因哥哥與道士同行而激怒哥哥,於是偷偷將壹瓶酒倒進湯裏作為禮物送給尹俊。陰軍故意裝死,但實際屍體已被移走。後年,他出現在金山,宣布他的勝利。元朝統壹後,在接受佛教的蒙古人中,西蒙古人中的準噶爾也與穆斯林哈薩克、基督教沙皇俄國和佛教西藏發生過多次戰爭,並在元朝摧毀了西藏。具體可參考《佛戰》《紅線》《戰禪》等國內外書籍。基督教與異端的相似之處在於,它並不完全反對正統基督教,但基督教把斷章取義地解讀、擴張或歪曲《聖經》視為對真理的背叛,把對《聖經》的解讀或推斷,甚至把它所倡導的教義視為異端。

審判異端,以四大信仰為準。即使徒的信條,亞大納西信條,尼西亞信經和Giakdun信條。

基督徒有時用來稱呼不同教派或持不同教派觀點的基督徒。由於閃米特壹神教的排他性和不妥協的神學,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互相稱對方為異教徒,而閃米特壹神教在更大範圍內把所有不相信閃米特壹神教的人稱為異教徒。異教徒遭受的歧視和迫害是西方歷史上的壹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