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壹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它高度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人的自由本性和人的解放,是對生命意義和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體現了自省、批判和超越的意識。“基於人類文化,我認為人文精神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精神,是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是對人性、人格、生命、價值、責任感、擔當意識的尊重、關懷和提升。也是人和人類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從廣義上講,人文精神至少包括以人為本、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關心和服務社會、關愛自然、善待自然。”⑶本文僅從親情、愛國、自然情懷三個方面來分析張曉風散文中的人文精神。
第壹,親切感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這不僅與遼闊的土地和廣大的群眾有關,也與親人有關。“親情”母題壹直是中國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愈的《十二郎頌》、《河南張遠外語》、朱自清的《傷逝》分別是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的佳作。張曉風是壹位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女作家,這使她在親屬關系領域大顯身手。在這裏,她以壹顆慷慨善良的心擁抱親情和生活。張曉風散文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親情、友情和愛情,表達了她對美好感情的依戀和向往。她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家庭和孩子的親情,對朋友的友情,對丈夫的愛,讓讀者領略到她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1,親情
在《第壹首詩》、《第壹場雪》、《迷人的女孩》、《黑沙》等作品中,母親處處呵護著自己的孩子。在第壹首詩中,張曉風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我最大的榮譽將是成為壹個好母親”。她撤回並拒絕了“君主的榮譽”和“學者的榮譽”的頭銜,只因為它們被“母親”的頭銜蓋過了。在這裏,作者不僅寫了孩子出生的艱辛,也寫了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寫了做母親的快樂和安慰。心平氣和、淡然處之的談吐,更能讓讀者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和偉大。與男作家相比,女作家不自覺地關心身邊的壹切,這是女性的壹種本能。在《第壹場雪》中,作為母親的張曉風將這種本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妳,我愛全人類,甚至那些金色的小雞,甚至那些走路搖擺不定的小狗,他們都讓我心疼。”當張曉風看到日本人坐在院子裏凝視著初雪時,她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在張曉風眼裏,孩子是第壹場雪。“那時,我想到了妳,詩詩,而妳是我們生命中的第壹場雪。純潔高尚,深深震撼著我。那些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常常讓我默默流淚。”⑸
在《女嬌篇》這部作品中,作者摘取了女兒成長過程中的幾個片段。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字裏行間都寫滿了對女兒的愛。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女兒成長的欣喜和喜悅躍然紙上。她認為人生最大的驕傲是小女兒的成長,小女兒就像壹只小雞張開翅膀,和父母壹起在天空自由飛翔。
在許仕林的《獨白》、《本來,我想先倒下》、《媽媽,我愛妳的腳》等作品中,張曉風用細膩的筆墨和真摯的感情向讀者展示了孩子們對母親深深的依戀和愛。在小品《許仕林的獨白》中,作者利用古代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徐賢的兒子許仕林的故事,在他高中狀元之後祭拜母親,充分發揮想象力,詳細展現了“那種刀光劍影遮不住的人間掙紮”,詳細展現了許仕林在塔中祭拜母親的心情。我寫了人類聚散的無常,寫了母親和孩子震撼人心的感情。看了讓人心酸到忍不住!“有媽媽的孩子可以聽聽媽媽的聲音和心聲,沒有媽媽的孩子可以跟著媽媽去掃墓。而我,母親,我在哪裏可以破解邪惡的咒語?”[6]沒有母親的孩子至少還有母親的墳可以依靠,而對於許仕林來說,甚至依偎在母親的墳前也只是壹個遙不可及的夢。我相信世界上最悲慘的事莫過於此!“世上總會有秦火燒不盡的詩書,法碗遮不住的柔情,母親,唯有今天的目光抵得上十八年來無數骨頭裏的苦,血裏的苦,母親!”曾經這是多麽撕心裂肺啊!在《原來,我想先倒下》壹文中,作者給我們講了壹個感人的故事。壹位不太聰明的母親帶著兒子散步,不知怎麽就摔倒了。結果,她5歲的兒子“笨拙地嘟囔著,‘媽媽,我覺得妳要摔倒了。我真的很擔心。我想先在妳面前摔倒,這樣妳再摔倒的時候就可以倒在我身上。" 6?1姓?6?1滲透率?6?1作家中提到的大作家周樹人,用“魯迅”這個筆名來表達“皈依母親枕”的魯迅,或者說這個故事中的小男孩願意用自己小小的身體來代替母親的痛苦。我們都讀過它。孩子對母親的愛是無微不至的,他們的愛觸及到了母親觸及不到的角落。在《媽媽,媽媽,我愛妳的腳》中,2歲半的女兒青青捏著作者的腳趾,開心地喊著:“媽媽,我愛妳的腳。“《媽媽,我愛妳的腳》再次震撼了讀者——孩子對媽媽的愛是多麽的細致和深入。
2.友誼
在張曉風的散文中,有許多關於友誼的文章。走在戈壁,不能加的人,回家,上山,暈等等。表達和朋友壹起遊泳的快樂。。作者列舉了幾個飽含深情地例子來描述余的人格特征:“孤獨”與“深情”“他的孤獨是壹個中國文人對傳統的悲涼態度,他的深情使他接受了每壹個昂揚的生命,使他更加瑰麗、更加廣闊。”⑨而在《半個遊戲》中是為了悼念早逝的同事——杜紅。讀完整篇文章,才華橫溢、剛正不阿的杜公形象躍然眼前。就像杜公臨終前自創的挽歌:“天道雖好,民族必有前途,但先死不如遭災,謝天下可笑;世間有許多磨難,壹生虛度。節約有什麽好處,拋開孤獨和軟弱自私是可恥的。”⑽作者筆下淡淡的卻又無盡的哀愁,不禁觸動了讀者心中那根悲傷的弦。
在《感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張曉風的朋友觀。《莊子》裏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水。我想我既想成為壹個惡棍,又想成為壹個紳士。我甚至希望我的朋友也這樣做。“正是有了這種朋友的觀念,張曉風總是感激那些幫助過她的朋友和老師。她珍惜這世上最真摯的感情。
3.愛
“問世間情為何物,使人委身生死”,愛情永遠是文學中不可磨滅的話題。雖然張曉風的作品中沒有令人難忘的《妳將去哪裏》,只有他身邊的點點滴滴,但正是從這些平凡的事情中,我們再也看不到兩顆真誠的心是如何靠近在壹起,壹起奮鬥的;也正是從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中,讀出了我們兩顆心之間的感情和深深的愛。
地毯的另壹端是作者的名著。她用書信的方式描述了與林誌平教授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以及每壹件值得回憶的小事。點點滴滴的瑣碎小事,都飽含著溫情脈脈。“我喜歡壹個簡陋的小房間。天黑了,我會拉上長長的窗簾,打開柔和的燈光,壹起享受壹頓簡單的晚餐。”這是很多人向往的古典浪漫。《地毯的盡頭》中的愛情觀與《愛情墓》中體現的愛情觀壹脈相承。《愛情墓》與其說是描述印度泰姬陵的旅行散文,不如說是愛情的贊歌。泰姬陵的每壹個部分都由丈夫精心打理。為什麽泰姬陵的祈禱塔采用外斜設計?那是因為“即使有壹天,地老天荒,石崩塔斷,也不會壓倒相,驚擾陵中美人的睡眼”。為什麽王墓會稍微偏離中心線?人文精神是人類真實情感的呼喚,這使張曉風獲得了“愛情馬拉松運動員”的綽號。
第二,愛國情結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是對人為什麽是人的理論和實踐的回答,是對人類精神追求的探討和提升,是對民族文化興衰的‘終極關懷’和自覺奉獻。”14.與西方人敢於遠離家鄉流浪不同,中國人更註重定居。中國人總是對他們的出生地和他們的國家有壹種天然的依戀。文人用文字來解除眷戀。自古以來,中國的許多作家都把他們壹生的創作視為尋找他們可以安身立命的家園和精神家園。張曉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她的散文也註入了愛國情結,滲透著人文精神。
張曉風在中國大陸度過了童年,8歲時隨父母去了臺灣。應該說,她對故國的記憶是朦朧的,但只要翻開張曉風的散文集,就會發現紙裏承載著濃濃的鄉愁,任何人都會被她身上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和靈與肉的家國情結所震撼和感嘆!盡管張曉風對故鄉的記憶很模糊,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張曉風卻從唐詩宋詞《琴悅漢官》中獲得了對故鄉的認識和印象。
就像她的丈夫林誌平教授了解她壹樣,她的身體裏流淌著中國的血液,她的愛國熱情和情操早已融入她溫暖的生活。她的《鄉愁石頭》、《矛盾第二部》、《流血的骨頭》等作品,表現了她對祖國的懷念,對兩岸隔絕的焦慮,對美好未來的希望。
作者在《鄉愁石》壹文中,寫了在日本沖繩的北灘“Ekuma”度假時,站在中國海的沙灘上,對中國的思鄉之情,讓每壹個中華兒女都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痛。她說:“他們稱這片海為中國海。世界上沒有其他的海有如此美麗而陰郁的名字。小時候迷上了愛琴海,迷上了想象中燦爛的晚霞。現在,在這個多風的下午,我只有壹個愛,愛自己國家的名字,愛這片藍色的、近乎憂傷的中國海。”“看著那壹帶的山,看著千百年來讓東方人驕傲的故土,內心脆弱而單薄。當時我就忍不住想,為什麽我不是候鳥。我還記得在每年江南草長鶯飛的春天回到老梁之前,我恨自己不是壹條魚,我可以圍著故鄉的沙灘和巖岸哭泣。”⒂在中國古典文化中,貶官文化和流放詩歌占有壹席之地,張曉風對故土的眷戀實際上是對中國古典文化中人文情懷的繼承和發展。
張曉風是上世紀40年代末赴臺的“大陸人”之壹。她的根不在臺灣省,而是在大陸。她出生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戰亂年代,經歷了逃亡、分離、遷徙的痛苦。然而,時代和生活的艱辛並沒有讓她對童年印象的頭腦變得遲鈍,相反,她變得特別敏感。《傷筋動骨》給我們講述了這樣壹個悲傷的尋根故事。唐朝有個孤兒叫王元,他的父親被亂兵殺死,遺骨被遺棄。王元長成了壹名少年,他決定找到父親的屍骨並再次埋葬。他聽說有這樣壹種驗證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血滴在死者的骨頭上。如果是親子關系,血會滲進骨子裏。另壹方面,它不能滲透。於是“從黎明到黃昏,他在貧瘠的墳墓間爬行”,“他的全身布滿了小破口,他成了血泉”⒄他的血染紅了曠野的屍骨,第十天他終於找到了受血的屍骨。他虔誠地把骨頭帶回家,重新埋葬。這個故事表面上講的是壹個叫王元的小男孩的故事,他的父親的白骨,但在更深的意義上,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張曉風的“尋根”和尋魂,是她在表達壹種無法解開的故國情結。
懷舊壹直是中國文學中經久不衰的話題。久違後生活在臺灣的張曉風,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有著比大陸人更自然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雖然張曉風也接受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和熏陶,但她從字裏行間讀到的是中國古代的文學思想和人文精神”。⒅
第三,自然情懷
席慕蓉在《遇見我永不恨晚》中告訴張曉風:“我羨慕的是妳國學的基礎,我羨慕的是妳的才華,但更讓我感動的是妳的憐憫。”他對宇宙、自然、山川和張曉風懷有宗教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張曉風以平等的態度面對宇宙萬物。她總是把自己當成大自然中的壹員,用自己純潔美好的心靈去感受自然的山川和植物,去聆聽花開的聲音和草葉的舒展。在她心目中,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塵埃螞蟻,都是美的化身,精神的出現有其自身的生命價值和獨特的美。
《畫晴》寫於壹場久雨晴後。作者在野外度過了快樂的壹天。歡愉之下,“唯有天地間壹樂,溫柔壹腔,生機勃勃”。快感之下,與自然融為壹體。“我走到田裏的時候以為我是菜花。當我抱著雙臂迎著風的時候,我覺得我是壹縷間接的氣流。我擡頭看著天空。⑨野外,天上有白雲,地下有綠草。影子、微風、花朵、鳴禽組成了壹幅美麗多彩的《陽光郊區圖》,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平靜而溫柔的繪畫中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感恩。與《畫晴》相似的是《回家》,描寫兩天內遊覽、縱情於重疊的群山,猶如“回到自己的家中”,描寫青山綠水,吟誦日月,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溢於言表。
烏鴉壹直被認為是不祥之物,但在張曉風的心目中,壹切都是平等的。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壹文中,她是這樣贊美烏鴉的:“翅膀純黑而巨大,奢華而耀眼。他們似乎有太多的話要說,只剩下壹聲長長的嘆息:‘嘎——’。這是壹首生命的贊歌。在《地篇》中,作者認為“地龍子(蚯蚓)比天龍可愛、可靠得多”,“蚯蚓又叫地蟾”。這家夥其實很會唱歌。很難想象像植物壹樣生活在土壤中的動物會唱歌。可是,每次在鄉村安靜的黃昏,大地就是壹棵參天大樹,什麽都有,大的聲音簡直來了。乍壹看,我覺得大地也在唱著世界之初的老話。”(21)張曉風有著獨特的眼光,用她藍色的心和善良賦予平凡的生活以非凡的使命和靈性。
“人文精神不是平面上的幾個點,就像人們談論的理想、價值觀、終極關懷和道德責任;它有壹個動態的、立體的發展軌跡”(22)。“在中國的現代化時期,它包括批判傳統、反思現實、開創未來,以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23)自然界的山、水、草、樹、風、花、雨、雪都是很常見的東西,但張曉風的作品卻充滿了靈氣,這應該歸功於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感恩。作者用她虔誠而敏感的心去感受自然和生命。在張曉風的散文世界裏,我們重新認識了自然、人以及自然與人的關系。
總之,張曉風的散文充滿了人文精神。當然,本文只是從對親人、朋友、自然和故國的關懷方面來探討張曉風散文中的人文精神。事實上,無論是張曉風在《第壹首詩》中教導兒子勇敢承擔責任,還是在《劫後余生》中闡述人生哲學,都散發著人文主義的光輝。在世風日下,物欲橫流的今天,現代人的人文精神越來越缺失。毫無疑問,張曉風的散文為現代人的精神世界註入了壹股清新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