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傳流傳下來的說法
伏羲,又稱宓羲、羲皇、慮羲等,是民間信仰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崇祀對象之壹。在古籍記載中,是他教會初民結網捕魚、耕田種植,並首創了觀察天象、演繹數理、文字刻畫、樂曲演奏等文化科學知識,從此把茹毛飲血的初民引帶進文明時代;而在民間傳說中,他和女媧由兄妹變成夫妻,是繁衍和養育了華夏族的始祖,故稱"人祖"或"人祖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漢、苗、瑤、壯、彜、傣、佤、侗、水、哈尼、拉祜、布依等數十個民族,均流傳有伏羲女媧兄妹托庇葫蘆得免洪災、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而在相傳是伏羲葬地所在的今河南淮陽地區,壹年壹度的"人祖廟會"代代相傳,重的民俗文化盛典。
崇祀伏羲的歷史,悠遠而多彩,可是伏羲的真實面目究竟如何,乃至歷史上究竟有無這個伏羲,抑或是人格化的神還是神性化的人?所有這壹切,自"伏羲"之名首先出現於《莊子》、《易·系辭傳》等戰國時代的作品上以來,就長期籠罩在濃濃的迷霧之中。
有人認為伏羲是遠古時代的神祗,歷史上並無此人,而有關他與女媧兄妹成婚的傳奇,是先民對遙遠的原始社會血親婚俗的追憶和記錄。亦有人指實伏羲是父系社會帝王神話中的壹位帝王大神,而女媧應是母系社會的神祗,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神,關於他們兄妹成婚的傳說,當是從比之更古老的盤古女媧神話流變而來。
對於伏羲在遠古神祗崇拜中的職能,人們也有爭論。如《太平禦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水經註·瓠子河》、《史記·補三皇本紀》等古籍在敘述伏羲來歷時,稱天帝的女兒華胥在雷澤踩著了蛇跡(履跡),因此懷孕而生伏羲。但陸思賢破譯說,"華胥"是農作物的籽種,"履跡"是把籽種撒在地壟裏,"伏羲"是籽種在土裏萌芽成長,"雷澤"是表示春天來到,萬物開始生長。因知"華胥履跡生伏羲"是壹則農業現象神話,伏羲為春神(《關於〈神話考古〉中的"新神話"》,《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也有人從"帝女遊於華胥之淵,感蛇而孕"(《路史·後紀壹》羅蘋註引《寶櫝記》)的記載人手,認為伏羲是蛇神,旁證資料有東漢武梁祠石室有兩幅伏羲及伏羲女媧圖石刻,均為人首蛇神形象,其他如《帝系譜》等書描寫伏羲外貌時,作"人頭蛇身"、"龍身"、"麟神"等,故伏羲亦為龍神。也有人解"雷澤"為雷神,這壹來伏羲便成了雷神之子。淮陽地區還流傳有壹個故事:很久以前,雷神經常發怒,雷雨大作,導致河水泛濫,人畜被災。有壹位美麗的華胥姑娘為拯救百姓,自願陪伴雷神,從此風調雨順。後華胥生壹男孩,就是伏羲。還有人認為伏羲是太陽神,如何新指出,伏羲的本名應作溥曦,即偉大的"曦"神--太陽神(《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可是也有人說,淮陽地區所保留的民俗資料說明,伏羲與太陽神毫無關系,但它是祖先神之壹。
認為歷史上確有伏羲其人的觀點自古即有,《帝王世紀》甚至將伏羲的出生地、所都之地、在位多少年都壹壹指出,謂其生於"成紀","都陳","在位壹百壹十年崩"。後人考證成紀在今甘肅天水,陳在今河南淮陽。今天水市還有伏羲廟等建築群,淮陽則有伏羲陵等古跡名勝。宋兆麟在綜合研究了古籍記載與民俗資料後得出結論:伏羲是遠古時代的傑出人物,是氏族部落首領、發明家和巫師。伏羲因生活在農業發明以前,可能對漁獵工具和技術的改進有過重大貢獻。從漢代畫像石上伏羲的形象看,伏羲呈人首蛇身,此形象說明當時已進入圖騰時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在當時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條件下,人們依靠群體的力量而生存,氏族部落首領是血緣紐帶和群體力量的體現者,他們死後就成為氏族部落的祖先神和神話中的人物(《中國生育信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相比而言,近現代學者中否定伏羲實有其人的觀點更占上風。有些學者指出造成確有伏羲其人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壹些古代學者錯把神話當作了歷史,不過他們又認為通過對這些神話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加深對史前社會壹般特征的認識。如呂振羽認為"伏羲"在時間上是魚畋經濟社會的反映(《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三聯書店,1961);徐旭生則認為伏羲是上古時代苗蠻部落集團的壹個名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科學出版社,1960);聞壹多著《伏羲考》,以為伏羲乃古代南方苗民的蛇圖騰;劉堯漢認為伏羲乃遠古時西北、西南山區羌戎虎氏族部落的圖騰名號或其首領名稱(《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彜族虎宇宙觀》,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朱炳祥認為"伏羲是壹個包羅萬象的文化符號"(《伏羲與中國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