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的組詞如下:
籍貫、書籍、戶籍、學籍、秘籍、雙重國籍、國籍、古籍、祖籍、典籍、原籍、地籍、狼籍、會籍、貫籍、黨籍、軍籍、外籍、籍口、經籍、入籍、籍田、黑籍、史籍。
資料擴展:
古籍,是指未采用現代印刷技術印制的書籍。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
隨著時間的進展,將記事類文件加以編排,供人閱讀,並達到傳播知識經驗的目的,便形成了壹部圖書,圖書的內容日益增多,載體趨向多元,制作技術不斷改進,為了方便閱讀,產生了簡冊、卷軸、冊頁、線裝書等不同的裝幀樣式。
先解釋“古籍”的“籍”。“籍”在這裏就是書,“古籍”是古書的雅稱。什麽樣的東西才算書,殷商時龜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蔔後刻上去的蔔辭,並未構成書。
商周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即所謂“金文”是王公貴族們對鑄器緣起的記述,盡管有時為了誇耀自己的功勛,文字很長,但其性質仍和後世紀功頌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書。
中國殷商時已開始在竹木簡上寫文字,《尚書》的《多士》篇裏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的古文字就像兩根帶子縛了壹排竹木簡,“典”則像以手持冊或將冊放在幾案上面。
但這種典冊在殷商時仍不是書,而只是詔令之類的文字,保存起來猶如後世之所謂檔案。到西周、春秋時,檔案留下來的就更多了。
西周、春秋時人做了不少四言詩,草擬了貴族間各種禮儀的節目單或細則;還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辭、爻辭;春秋時諸侯國按年月日寫下來的大事記即“春秋”或“史記”。這些,都歸祝、史們掌管。
其中除大事記是後來史書的雛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沒有編成書,只能算檔案,或稱之為文獻。到春秋末戰國初,學術文化從祝、史手裏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