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話的誕生,都離不開當時人類的現實生活、勞動和自然進行的鬥爭。在文化發展較早的文明古國,如古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古印度和阿拉伯地區,有關飛行的神話豐富多彩、流行甚廣。
古希臘有這樣壹個神話故事,雅典著名建築師、雕刻家代達羅斯到克裏特島後,因為觸怒了國王,同兒子伊卡洛斯壹起,被幽禁在海島上不許離開。代達羅斯用羽毛和蠟做成像鳥壹樣的翅膀,捆縛在自己和兒子伊卡洛斯的肩頭和手臂上,升空翺翔,越飛越遠,遺憾的是,兒子不聽父親的勸告,越飛越高,飛近了熾熱的太陽,結果粘住羽毛的蠟熔化,羽翅燃燒,伊卡洛斯失去了翅膀,墜入大海,而代達羅斯卻扇動翅膀成功地飛越愛琴海,返回到自己的家鄉。
在希臘人、閃米特人和印度人的神話傳說中,就有凡人和神出入天堂的說法。天神小天使有翅膀,牛、馬和大象也都有翅膀。歐洲也有身生雙翅的飛人石雕。至今仍保存在中國敦煌石窟裏的壁畫,給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飛天形象。《雙飛天》畫面上,兩位飛天仙女,她們既沒有翅膀,也不靠雲彩,全憑兩條纏卷伸展的飄帶,騰空起飛。
古代不少詩人,也常用美麗的詩篇來描繪自己飛行的理想。中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曾寫道:“高飛兮安翔,乘清風兮禦陰陽。”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我願生雙翅,捕逐出八方。”詩人李白也曾寫過:“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和“矯翼思淩空”的詩句。詩人崔顥暢遊武昌時,登上黃鶴樓,也感慨地賦下膾炙人口的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騰雲駕霧,壹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裏,很早就流傳於民間。家喻戶曉的美麗神話嫦娥奔月的記載,初見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56~前87年)的著作《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羿往昆侖山會見西王母,討來了長生不老之藥,嫦娥偷吃此藥,忽感身輕,飄然升騰,來到了月面上。但月宮中清淒冷寂,使她感到惆悵,又不禁懷念起人間的生活來。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七絕《嫦娥》分外膾炙人口:“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國古籍《山海經》中的飛車,古希臘神話中墨丘利的帶翅涼鞋,以及阿拉伯神話中的波斯飛毯等,進壹步表達了人類對利用器械飛行的向往。
人類經過幾千年的努力,終於使幻想變成了現實。1783年羅齊埃乘氣球升空,是人類征服天空的開始;1903年萊特兄弟試飛成功,開辟了航空新紀元;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幻想最終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