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安碑林位於著名的古城Xi安三學街(因清代長安學派、付雪學派、鹹寧學派均位於此而得名)。它建立於北宋第二年(公元1078),以保存“開石成經”。在過去的900年裏,近3000塊石碑被收集、擴建和精心保護。有六個碑廊,七個碑室和八個碑亭,展出1087方碑。在有著名古跡的展室裏,陳列著儒家學者和哲學家的浩如煙海的石經;秦漢文人的樸素遺風;魏晉北朝墓誌中的華英:唐代名家的絕世書法,宋元名家的瀟灑筆墨。書畫聖手王羲之、畫聖吳道子的筆觸,詩畫俱佳的王維竹影清風,為碑林增光添彩。Xi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國歷史文物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於1962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Xi安碑林是中國收藏古代碑誌最早、著名碑刻數量最多的藝術寶庫。它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刻制的地方之壹,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聚集地,具有重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在史料價值方面,許多碑刻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些可以用來補充和糾正史書記載的錯誤,有些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的珍貴資料。如陜西周至縣出土,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遷入碑林的《大秦景教中國碑》,高353厘米,寬103厘米,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它以中敘兩種語言記錄了唐代基督教的壹個分支景教從中亞傳入中國的情況。此外,唐代的“中尼結合的Trony Classic Mansion”是唐代中尼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典範。唐·廣智的《三藏碑》記錄了壹位印度僧人在中國的生活經歷以及密宗與日本佛教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明德姬壽碑”碑文刻有大順、永昌字樣。這是明朝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遺物,記錄了當時陜西大旱,糧價高漲,小麥224元壹桶,大米226元壹桶,食人犬吃人的悲慘景象。清朝刻《張化龍碑》,歌頌當時領導陜西扶風、岐山壹帶農民反抗政府的張化龍;清朝刻的《饑荒之歌》,也記錄了壹部分農民受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悲慘生活。重建元代牛山土主中會王廟碑,清代墓碑、平利教案碑,都從不同側面記錄了元末紅巾軍起義和清末廣大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事實。
碑林中還有許多愛國主義人物,如被譽為壹代宗師的孔子,統壹中國文字的李斯,忠於蜀漢的關羽,清廉的鄭板橋,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門禁煙震驚中外的林則徐,歷代書法大師王羲之、顏真卿、於右任,大力推行新法的鄧廷珍等等。他們憂國憂民、鍥而不舍的精神激勵了壹代又壹代的中華兒女。
碑林中大量的石經是古代的重要文獻。《石臺小經》刻於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批註,用隸書寫成(小經是孔子學生的問答,主要講孝道和孝道)。這座紀念碑由四塊精美的石頭組成,石頭的顏色是黑色的,人們可以分辨出來,高590厘米。加入片劑的量。額頭上蓋著壹塊石頭,石頭的邊緣雕刻著美麗的卷雲,頂部像壹座山;碑下有三級石階,故稱石臺孝;三層樓高的石臺,四面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線條,有茂盛的蔓草,也有威武的獅形怪獸。兩種不協調的動植物被和諧地刻畫出來,整個構圖給人壹種雄渾活潑的感覺,這是盛唐的藝術精髓。《開石成經》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國子監秦征的建議下,由艾菊慧和陳震用楷書寫成的,開城二年(公元837年)用了約七年時間刻成《石經》。包括《周易》六卷,《尚書》13卷,《詩經》20卷,《李周》11卷,《禮記》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傳》30卷,《春秋》是114石,兩面刻,228面,八行字,* * * 650252雕刻後立於唐代長安城國子監,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的必讀之書,也是讀者抄寫校對的標準。這部經典是中國古代七大版畫中保存最完好的壹部。它就像壹個大型的石頭圖書館,在中國印刷術發明之前,對文化的保存和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石臺小經》、《開城大經》等著名古跡,最初豎立在唐代長安的五本坊(今Xi安南門外)國子監院內。唐末(徐國漢公)降長安後,這些古跡與其他著名古跡壹起,散落在城外。唐昭宗和後梁王朝在唐代將這些石碑移到了尚書省的西角。元佑在宋哲宗時期(公元1086-1093年),所有的石碑都被移到了學府的北面,也就是今天碑林的位置。此外,明清時期的《興學碑》、《繡曲集》、《繡棧道集》、《繡季承集》、《苗繡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Xi安的碑林不僅是東方石材歷史文化的寶庫,也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之鄉的美譽,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的早期石刻有宋代秦鳳山石刻,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曹全碑》刻於東漢鐘平二年(公元185),隸書精美,是全國漢碑中保存完好、字體清晰的碑文,是漢碑中的精品。韓熙夷平了《易經》遺跡,保存了中國最早的《易經》句子。相傳當時的著名學者、大書法家蔡邕用隸書書寫,相當工整,是韓立的典範。
碑林能完整保存至今,與清代乾隆時期陜西巡撫畢元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到了宋代,由於無人管理,壹些珍貴的漢唐碑碣被人當磚用,有的被人用來修橋,遭到破壞。到了元代,碑林裏所有的石碑都倒了兩次。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陜西發生8級地震,碑林中大量石碑因掉落、觸碰而斷裂。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畢淵帶領同僚巡視碑林,不料房屋倒塌,碑石橫臥在景鎮瓦礫之間。環顧四周,到處都是荒涼,這讓他非常震驚和難過。他和同事們商定,通過修繕房屋、整理石塊、編目記錄、組織石刻展覽、建立管理機構和保管制度等方式,重建和保護碑林。他在《關中石頭記》壹書中說:前後堂皆新異,旋於土中,舊刻已尋數十種。於是他拿著《石頭記》和宋元以前的都城,排成壹列。明朝時,親近的人把最好的留著,不造三個木筏來養。它的鑰匙在妳的手掌裏,試圖保護它,以便使它永久。畢元對金石學有濃厚的興趣,碑林的修繕在於普通考古學家,他們能樂在其中。(《畢淵對關中古跡保護的貢獻》,《文物世界》第2期,1983)他為珍貴文物的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非常值得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