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春夕原文

春夕原文

春夕

(27人評分) 7.5

朝代:唐代

作者:崔塗

原文: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

胡蝶夢中家萬裏,子規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水不停地流走,花兒不斷地雕零,這是多麽無情啊。正是這無情的時節,我送著最後壹縷春風吹過了楚城。在睡夢中夢見了萬裏之外的家鄉,醒來時正值夜裏三更時分,杜鵑在樹枝上淒厲地啼叫。家鄉的來信動輒幾年都收不到,春天萬物萌生,鏡中的我卻已是滿頭白發了。我現在是因為自己抱負未展而不願歸去,我要歸去時自然就歸去了,故鄉五湖的風景是沒有人來和我爭搶的。

註釋

⑴《全唐》此詩題下註:壹本下有“旅懷”二字。

⑵楚城:指湖北、湖南壹帶的城市,泛指旅途經過的楚地,作者另有《湘中秋懷迂客》《夷陵夜泊》等詩。首二句感時,慨嘆春光易逝。

⑶胡蝶:即蝴蝶。胡蝶夢:意即往事如夢。語出《莊子·內篇·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⑷子規:壹作“杜鵑”,其鳴聲淒切。上句寫思家,下句寫春夕。子規(即杜鵑)夜啼切“春夕”,與“家萬裏”聯系。

⑸動:動輒、每每之意。經:壹作“多”。絕:壹作“別”。

⑹華發:白發。唯:壹作“移”。滿鏡:壹作“兩鬢”。

⑺五湖:春秋時,範蠡佐越王勾踐成就霸業之後,辭宮,乘扁舟泛五湖而去。這兩句說:我現在還沒有歸去,我要歸去就可以歸去,故鄉的五湖風景是沒有人來和我爭奪的。言外之意:既然如此為什麽還留滯他鄉呢?有自嘲意。

鑒賞

作者:佚名

此載於《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九。下面是安徽大學古籍研究所文學研究員何慶善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崔塗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隴等地為客,自稱是“孤獨異鄉人”(《除夕書懷》)。《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時所作。

詩壹起筆,就渲染出壹片暮春景色:春水遠流,春花雕謝。流水落花春去也——詩人深深感嘆春光易逝,歲月無情。詩第二句“送盡東風過楚城”更加感傷。“楚城”,泛指湘鄂壹帶。詩人把春光(“東風”)擬人化了,依依為她送別。這裏,不是春風他送我回故鄉,而是他在異鄉送春歸。這壹“送”字表達了詩人淒楚的情懷。詩人面對著落紅滿地、柳絮漫天的殘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鄉。由送春而牽動的思鄉之情,籠罩全篇。

以下句句寫的是思鄉衷曲。“蝴蝶夢中家萬裏,子規枝上月三更。”這壹聯進入正題,寫“春夕”,寫得極為精粹,是傳誦的名句。詩人運用了新奇的造語,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創造出壹種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寫夢境。由於遊子日有所思,夜間便結想成夢,夢見自己回到了萬裏之外的家園。然而,這只不過象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翩翩飛舞於花間,雖然有趣,畢竟虛幻而短暫,醒來之後,蝴蝶還是蝴蝶,莊周還是莊周。遊子從“蝴蝶夢”中獲得片刻的回鄉之樂,但夢醒以後,發現自己依舊孤眠異鄉,家園依舊遠隔萬裏,豈不更加空虛、失望,更加觸動思鄉之情。何況此時又正當“子規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靜,月光如水;子規鳥(即杜鵑)在月下哀哀啼喚:“子歸!子歸!……”聽著子規啼,想著蝴蝶夢,遊子的心,該是何等的痛苦哀傷,真如李白詩句中所謂道“壹叫壹回腸壹斷!”這裏,十四個字寫出了三層意思:由思鄉而入夢,壹層;夢醒而更思鄉,二層;子規啼喚,愁上加愁,三層。這三層,壹層比壹層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襯,如蝴蝶夢與家萬裏,壹虛壹實;蝴蝶夢與子規啼,壹樂壹悲;子規啼與三更月,壹聲壹色,構成壹片清冷、淒涼、愁慘的氣氛,令人觸目傷懷。讀著這樣的詩句,誰都會為異鄉漂泊的詩人壹灑同情之淚。

上壹聯以景傳情,下壹聯則直接訴說思鄉之苦。“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詩人長期不能回家,連家信也動不動長年斷絕,音訊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憂心如焚。這句中的壹個“動”字,把詩人那種由期待而沮喪、而嗟怨的復雜的心理,逼真地傳達出來了。“書動經年絕”暗示當時社會動亂不安。詩人愁家憂國到“華發春唯滿鏡生”的程度。春天萬物萌生,欣欣向榮,而詩人卻唯獨生出了白發滿頭。壹個“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內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難以解脫。

詩的最後兩句更耐人尋味。“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這兩句是倒裝,意思是說:故鄉五湖美好的風光,是沒有人和我爭奪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夠得到。是我自己不回去呀!從暗用五湖典故看,這裏的“歸”字,還含有歸隱田園之意。詩人仆仆風塵,仕途坎坷,“自是不歸歸便得”壹語,是無可奈何的傷心話,深刻地反映出詩人在政治上走投無路、欲幹不能而又欲罷難休的苦悶、仿徨的心理。

這首詩情切境深,風格沈郁。詩的前四句通過對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繪,緣情寫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間互相映襯、烘托,構成壹片淒涼愁慘的氣氛。詩中沒有直接點出思鄉,而壹片思鄉之情蕩漾紙上。後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淒婉動人。尾聯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饒有情味。

崔塗

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壹帶人。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終生飄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全唐詩》存其詩1卷。

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