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朝與清朝的差異與比較。

明朝與清朝的差異與比較。

壹個只有低級社會生產文化的民族征服了壹個有高級社會生產文化的民族。壹個胸懷寬廣、寬宏大量、平等相待的王朝,被壹個最終割地賠款、朝貢成為諸侯、恪守“皇帝護國,王亡國亡”的祖訓的王朝所取代。

歷史證明,大明始終堅持對外侵略不妥協的傳統,從明太祖開始就是鐵桿。明成祖死在去蒙古的路上。為了保家衛國,明武宗親自上戰場殺敵...就算是明英宗這樣的軍事白癡,被俘後也不會為了自己的安全簽任何條款。嘉靖年間,北魯兵臨北京城下,日軍兵臨南京城下。大明皇帝除了戰爭什麽也沒說;萬歷三大特色也是從頭到尾都在玩。先說清朝入關前明朝的人口。人口學家葛在《中國人口發展史》中強調:“萬歷二十八年(1600),應有197萬人。萬歷二十八年後,總人口可能增長緩慢,加上各種原因隱瞞的人口,明朝人口相對正確在兩億左右。”

據官方統計,清朝初始全國人口為1,063.3326(比明光宗泰昌元年減少4000多萬),時間為清世祖順治八年(清世祖記載為61)。康熙二十壹年(1682,入關後第四十八年),全國人口只有1,943,753人。僅相當於明光宗元年泰昌人口的36%!。1660左右(清朝基本控制大陸),中國最高人口不可能高於5000-8000萬。較明末公認人口減少約654.38+0.2億,至654.38+0.5億以上。如果算上新增人口,總損失更大。

燒掉很多珍貴的書。由於我國大量古籍中存在著強烈的“中外之辯”意識,滿清入關後,為了鞏固作為異族的統治,消除漢族的主體意識,對我國古籍進行了集中整理、檢查、修訂和銷毀,這就是所謂的《四庫全書》的整理。通過《四庫全書》的編纂,大量代表中華文明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被燒毀和篡改,如《農政全書》、《天工吳凱》等後來為東亞各國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書籍全部消失,天工吳凱因為被認為有“反滿”思想而被破壞。幸運的是,藏在《天工開物》中的明朝原版在國內再版出版。但是,大量沒有保存在國外的珍貴書籍卻永遠丟失了,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場浩劫。直到鴉片戰爭後,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才在日本被重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