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理三塔是誰建的?妳叫什麽名字?

大理三塔是誰建的?妳叫什麽名字?

大理三塔,本名崇聖寺三塔,位於雲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角的樂盈峰腳下,矗立在號稱“百府千佛”的崇聖寺山腳下。

崇聖寺三塔建於南詔豐祐年間(823-859),先建大塔,後建南、北塔。

三塔中,大塔又名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塔,16密檐。除重疊外,所有表面均貼有白色石膏,每層四面均有龕,兩個相對的龕為佛像,另外兩個龕為窗口,相鄰兩層窗口方向交錯交替,有利於塔內采光通風。塔身配有木質骨架,通過樓梯可以到達頂層。在唐、宋、元時期,遊客經常登塔遠眺,並在塔上題詩題字。在塔的四個角上,有壹只銅鑄的金翅鳥。塔頂有金屬寶塔、寶蓋、寶頂、金雞。底部鑲嵌著大理石上鐫刻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是明初被朱元璋封為貴州公爵的穆英的後裔孫士傑所寫。字體蒼勁剛毅。

南北塔均高43米,為10級八角磚塔,檐部密集。外部裝飾為亭閣風格,每個角都有柱子,每層都有平座,第四層和第六層有鬥拱,屋檐下有浮雕窗戶。頂部有壹座鍍金寶塔,看起來非常華麗。相傳,唐朝曾派尉遲龔濤、易慧、許立三位工匠到大理設計並指導當地人建造了這三座塔。據說龔濤是個工匠。負責這座塔的設計和建造。三塔的主塔名為千尋塔,高69.13米,是壹座16層的方形塔,檐密。它是典型的唐代建築,就像Xi的大雁塔壹樣。也是西南地區唐建築風格的壹個實際案例。據《南詔野史》記載,塔上有11000多尊銅佛,用銅40500多公斤,載重非同壹般。崇聖寺歷經地震和戰亂,寺廟早已消失,唯有三塔巍然屹立。大理三塔的修建,除了佛教宣揚修建浮圖可以成佛之外,還有壹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大理在古代是“洪水多發之國”。

王昌在《晉編》中記載:“三塔之壹高三十余尺,有十六級,二差較小,多鑄金為頂。頂上有,相傳龍拜塔畏彭,大理原為,故為鎮”。傳說這裏還有鎮風水。過去說蒼山共有19座山峰,每座山峰都有塔,每座塔裏都有金鵬,與大理民間傳說中有多條龍的神話相吻合,用金鵬作為龍也是壹致的。現存的佛塔有洪聖寺第壹塔、白塔、蛇骨塔等。

聖塔公園占地200畝。1978期間,國家文物局出資對三塔進行了維修。在維修過程中,挖掘出680多件重要歷史文物,經過整理後正式向遊客展出。1997,大理市人民政府撥款550萬元,恢復重建南召大鐘樓和三塔公園大鐘。1999年又撥款1104萬元,恢復重建宇通觀音寺,重鑄宇通觀音像。上述兩大工程的恢復重建,為崇聖寺三塔公園增添了兩道亮麗的風景。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以北1.5km處,東臨洱海,西臨蒼山。寺中性塔,故塔得名於寺。崇聖寺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雲南日記》中寫的三塔寺,現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天龍八部》中寫的天龍寺。壯觀的崇聖寺在西安統治時期被燒毀,只有三座寶塔完好無損。

崇聖寺三塔由壹大兩小組成。這座高塔也被稱為千尋鐵塔。千尋鐵塔和南北兩座小塔之間的距離是70米。

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空心磚塔,檐密,等級16,屬於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塔內壁上下垂直,有木樓梯。妳可以爬到塔頂,從觀察孔欣賞大理古城的全景。千尋鐵塔矗立在兩層樓的平臺上。在塔前朝東的照壁上,可以看到這四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每個字高1.7米,是明代貴州公爵孫木實介所寫。寫這四個字有兩個原因:壹個是大理歷史上洪水泛濫,邪龍在作怪。所以治水必須先治龍,但龍只敬塔,畏大鵬。所以只要塔上和塔下有大鵬金翅鳥,龍就不敢作惡,洪水當然會減少。另壹種說法是,到了明朝,地處邊疆的大理成為其疆域。為了充分表達堅守這片領土的意圖,在矗立的塔基上“鐫刻壹座豐碑”更為恰當。

壹般認為千尋塔開始建造的時間是南詔勸豐祐時期(公元823-859年)。傳說建造千尋塔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壹種叫做“埋土法”,即從塔基礎開始,每修壹座塔,就用土埋起來,把土堆壓成壹個傾斜的土臺,極大地方便了建築材料的運輸和下壹級塔的建造。當塔封頂時,土臺的斜坡已經延伸了幾英裏,然後被埋塔的土層被壹層壹層地挖走,直到完全暴露出來。

三塔中,南北兩座小塔高度相同,均為42.19米,各有10級。它們是壹對八角形的磚砌寶塔,屋檐密密麻麻。八層以上是實心的,八層以下是空心的。外觀輪廓像壹個圓錐體,屬於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據相關史料記載,南北寶塔建於大理的段正嚴和段正興(公元1108 ~ 1172)。現在,我們看到的兩座小塔已經偏離了垂直線,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傾斜,但是妳不用擔心,因為它們已經傾斜了400多年了。

如果我們仔細擡頭看這三座塔,我們很容易發現千尋塔的四面都有拱形龕,它通常被稱為供奉神和佛的小亭。對面的兩個龕裏有佛像,另外兩個龕作為通往塔中心的窗口和洞口。至於南北寶塔,每層各個方向都有造型各異的寶塔,每層的塔上都有浮雕裝飾。崇聖寺的三塔系列都是偶數,其他地方的塔系列壹般都是奇數。

崇聖寺三塔,自建成以來,經歷了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三十多次強震。其中,在明朝鄭德時期,大理古城的大部分房屋倒塌,千尋寶塔也像竹子壹樣開裂,但十天後奇跡般地恢復了原狀。在1925的地震中,城市和農村的房屋倒塌了99%,但千尋鐵塔只推倒了頂上的寶殿。這對於直接建在土基上而沒有石基的三塔來說,無疑是壹個奇跡。

崇聖寺和三塔建成後,寺內保存完好,直至明代。據史料記載,其規模為七裏三亭九殿七樓,房屋890余間,佛像11400尊。在大理,有九個國王是崇聖寺的和尚和住持。佛教盛行的大理時期,無論百姓貧富,家家戶戶都有佛寺;無論男女老少,都不能放過幾顆珍珠,所以大理素有“佛國”之稱。崇聖寺又稱“佛都”,即“南國梵天寺勝在蒼山二水,蒼山二水勝在崇聖壹寺”,將寺內的三塔、洪鐘、雨銅觀音、道觀、佛碑、三聖金像視為五重之物——五寶。直到明代,李元陽組織重修崇聖寺,寺內的五寶依然保存完好。徐霞客曾在《滇遊日記》中寫道,寺中鐘鑄於南詔十二年(公元871):“鐘極大,徑十余尺,而厚達壹尺,譽可達八十裏。”因此,“鐘真佛都”壹度成為大理十六景之壹。寺內的雨銅觀音莊嚴肅靜,細腰赤足,造型精美。據傳說,這座三尺高的觀音是在寺廟裏鑄造的。鑄造的時候,銅已經用完了。這時天上下起了壹場銅雨,人們收集這些銅雨的珍珠來鑄觀音,故名雨桐觀音。寺內巨鐘後在清鹹豐同治年間被毀,十年文革中玉通觀音被毀。道教牌匾和佛教牌匾被毀的時間不詳。目前寺內的鐘樓和宇通觀音殿是近幾年才重修的。重鑄的建大鐘由北京古鐘博物館根據史料設計,南京陳光機器廠鑄造。鐘高3.86米,直徑2.138米,重16.295噸。目前是中國第四大鐘,雲南第壹大鐘。

1961 3月,崇聖寺三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78到1981,國家文物局撥款43萬元對三塔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維修加固。在這次維修加固中,有兩個重要發現:第壹,三塔的基腳不是石基礎,而是土基礎;二是清理出佛像、佛經等珍貴文物680余件,是南詔、大理時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豐富、最重要的壹批文物。這些文物成為研究南詔、大理歷史的實物資料。南詔和大理國時期,藏傳佛教、印度密宗和禪宗(中原)等宗教文化曾在大理交匯融合。

崇聖寺宏偉的三塔也在80年代催生了壹個三塔倒影公園。園區占地27畝,水域面積10多畝。公園坐北朝南,背靠壹公裏外的崇聖寺三塔。因園內池水能清晰反映三塔而得名。公園裏的建築包括反映白族人民房屋的對聯,刻有詩歌的大理石亭,以及水中有影子的溢出亭。公園裏有許多奇花異草,如山茶花、桂花、杜鵑花等。遊客置身三塔倒影園,或吟詩對聯,或觀賞百草花開,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拍照留念,難免洋洋自得,甚至流連忘返。三塔倒影,不僅晴天妙,晚上月色如水也妙。

崇聖寺三塔與三塔倒影園交相輝映,成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