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巨缺簡介

巨缺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巨闕穴的別名 4 出處 5 穴名解 6 特異性 7 所屬部位 8 巨缺穴的定位 9 巨缺穴的取法 10 巨缺穴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巨缺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巨缺穴主治病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巨缺穴的配伍 15 文獻摘要 16 巨缺穴研究進展 16.1 對胃下垂的治療作用 16.2 增強食管蠕動、放寬管腔 16.3 對膽道的作用 1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巨缺 1 拼音

jù quē

2 概述

巨缺為經穴別名,即巨闕[1]。見《針灸甲乙經》。

穴位 巨闕 漢語拼音 Juque 羅馬拼音 Chuchueh 美國英譯名 Great Temple 各

號 中國 CV14 日本 14 法

國 莫蘭特氏 VC14 富耶氏 VC14 德國 KG14 英國 Cv14 美國 Co14

巨闕為經穴名(jùquē[2]CV14, RN14)[3][4]。出《脈經》。屬任脈[3]。巨闕是心的募穴[3][2]。巨即巨大,闕即宮門,此穴為心之募穴,如心氣出入的宮門,故名巨闕[3]。巨闕穴主要用於心胸、神誌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絞痛,心煩驚悸,胸膜炎,支氣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嘔吐,食欲減退,胃潰瘍,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道蛔蟲癥,胸痛,心痛,心悸,胸悶氣短,胸痛,心煩,驚悸,咳嗽,上氣,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脹暴痛,泄瀉,痢疾,屍厥,癲狂,癇證,妄言,黃疸,霍亂,蛔蟲心痛,狐疝,熱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吐逆不食,腹脹,蛔蟲痛,胃痙攣,隔肌痙攣,癔病等。

3 巨闕穴的別名

巨關(《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註)

巨缺(《針灸甲乙經》)

心募(《針灸穴名解》[5])。

4 出處

《脈經》: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5 穴名解

巨即巨大,闕即宮門,此穴為心之募穴,如心氣出入的宮門,故名巨闕[3]。

巨,大也;闕,帝之宮庭。闕為內庭中正之門,俗稱中門,又稱儀門。古者貴家,門必有闕,所以飾門第,別尊卑也。此穴在鳩尾下1寸,胸骨其形似劍,穴當其端,在胸骨劍突大凹陷之下方,內應腹膜,上應膈肌,為胸腹交關,分別清濁之格界,又為食管及動靜脈上下通行之關隘,正當心之外圍,為心之宮城,至尊之門,故喻名為巨闕。《針灸問對》:“心為壹身之主,至貴不可犯……巨闕,心之宮城也。”[5]

6 特異性

安神寧心、寬胸止痛

7 所屬部位

上腹[6]

8 巨缺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巨闕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2]。

巨闕穴位於上腹部,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上。仰臥取穴[3]。

巨闕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6寸(《備急千金要方》)[7]。

壹說在臍上6.5寸(《針灸甲乙經》)。

巨闕穴在任脈的位置

巨闕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巨闕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巨闕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巨闕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

9 巨缺穴的取法

在臍上6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巨闕穴位於上腹部,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上。仰臥取穴[3]。

仰臥位,於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上1/4與下3/4的交點處取穴[8]。

10 巨缺穴穴位解剖

巨闕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深層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9]。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上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9]。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上動、靜脈[7]。

11 巨缺穴的功效與作用

巨闕穴有理氣安神,和胃利膈作用[3]。

巨闕穴為心之募穴,心為君主之官,本穴居心君至尊之位,為心經脈氣聚集最盛之地,有安神寧心、寬胸止痛之功。主治發狂驚悸、恍惚不知人,及壹切神不內守諸疾。[5]

12 巨缺穴主治病證

巨闕穴主要用於心胸、神誌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絞痛,心煩驚悸,胸膜炎,支氣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嘔吐,食欲減退,胃潰瘍,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道蛔蟲癥,胸痛,心痛,心悸,胸悶氣短,胸痛,心煩,驚悸,咳嗽,上氣,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脹暴痛,泄瀉,痢疾,屍厥,癲狂,癇證,妄言,黃疸,霍亂,蛔蟲心痛,狐疝,熱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吐逆不食,腹脹,蛔蟲痛,胃痙攣,隔肌痙攣,癔病等。

巨闕穴主要用於心胸、神誌和脾胃等疾患:如胸悶短氣、心絞痛、心煩驚悸、胸膜炎、支氣管炎、癲狂病癥、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嘔吐、食欲減退、胃潰瘍、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道蛔蟲癥等[3]

巨闕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嘔吐、癲狂癇[10]。

巨闕穴主治胸悶氣短,胸痛,心痛,心煩,驚悸;咳嗽,上氣,唾血;呃逆,胃中冷,噎膈,吞酸,胃痛,嘔吐,腹脹暴痛,泄瀉,痢疾;屍厥,癲狂,癇證,妄言;黃疸,霍亂,蛔蟲心痛,狐疝,熱病[8]。

巨闕穴主治心胸痛,胃脘痛,呃逆,反胃,吞酸,噎膈,嘔吐,驚悸,健忘,癲癇,以及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膽道蛔蟲癥等。[7]

胃痛,反胃,胸痛,吐逆不食,腹脹,驚悸,咳嗽,黃疸,蛔蟲痛,屍厥,健忘,胃痙攣,隔肌痙攣,心絞痛,支氣管炎,癔病,胸膜炎,癲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3~0.8寸[7]。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0.5~1寸[3][8],局部有酸脹感[8],可向上或向下擴散[8]。

《類經圖翼》:刺六分……壹曰刺三分。

註意:

肝左葉腫大及心臟擴大者,不宜深刺[3]。

不宜直向深刺或針尖向上斜刺,以防刺入胸、腹腔,損傷肝、胃、心臟[8]。

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肝臟[10]。

刺巨闕穴,患者須仰臥揚手,乃可下針,防止膈肌下沈,或有傷之也。傷膈肌,則呃格不休[5]。

13.2 灸法

可灸[3][10]。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7]。

14 巨缺穴的配伍

巨闕穴配心俞、郤門、通裏治心絞痛[3]。

巨闕穴配中脘、豐隆、通谷、後溪治癲狂[3]。

巨闕穴配足三裏、內庭治反胃吞酸[3]。

巨闕配上脘,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腹脹,心腹滿。

巨闕配靈道、曲澤、間使,有理氣寬中,養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怔忡。

巨闕配心俞,屬俞募配伍法,有養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癲狂。

巨闕配膻中,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胸痛,蓄飲,痰喘。

巨闕配內關、心俞,治心痛、心悸[8]。

巨闕配關沖、支溝、公孫、陰陵泉,治霍亂[8]。

巨闕配風池、後溪、申脈,治癲癇[8]。

巨闕配合谷(補)、三陰交(瀉),治子上逼心、氣悶欲絕[8]。

巨闕配心俞,治煩心[8]。

巨闕配中脘、天突,治咳逆上氣[8]。

15 文獻摘要

《扁鵲心書》:風狂,先灸巨闕五十壯,又灸心俞五十壯。

《針灸甲乙經》:熱病,胸中憺憺,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滿,瘛疭,心痛,氣滿不得息,巨闕主之。狂,妄言,怒,惡火,善罵詈,巨闕主之。息賁時唾血,巨闕主之。胸脅支滿,瘛疭引臍腹痛,短氣煩滿,巨闕主之。狐疝,驚悸少氣,巨闕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痛,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巨闕、照海主瘛疭引臍腹短氣。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心中煩滿,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賁時唾血,蛔蟲心痛,蠱毒霍亂,發狂不識人,驚悸少氣。

《針灸大成》: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蟲痛,蠱毒貓鬼,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黃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噫,煩熱,膈中不利,五臟氣相幹,卒心痛,屍厥,妊娠子上沖心,昏悶。

16 巨缺穴研究進展 16.1 對胃下垂的治療作用

針刺巨闕對胃下垂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以2寸長針,從巨闕透左肓俞,針入後手提針柄與皮膚呈45°角,慢慢上提,第1次提針10 min,以後每次提3~5 min,隔日1次,10次為壹療程。治療120例,治愈47例,顯效12例,好轉49例,無效12例。也有報道向臍左壓痛點透刺40 min,結果顯效31.48%。胃下垂治療後有顯著好轉(P<0.001)。另外,針刺巨闕對胃的張力有壹定促進作用,臨床癥狀也有相應好轉。

16.2 增強食管蠕動、放寬管腔

現代研究證實,分別針刺健康人巨闕、膻中、天突各穴或同時針刺以上各穴,用鋇餐透視攝片觀察,可使鋇劑下移加快,食管蠕動增強,管腔放寬,痙攣解除[5]。

16.3 對膽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