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文房四寶?

什麽是文房四寶?

中國文人書房裏常備有四件文具——筆、紙、墨、硯,合稱文房四寶。它們是漢字之外育成書法藝術的又壹特殊條件。

筆書法所使用的筆主要是毛筆。它是用羊毫、黃鼬尾毫或野兔毫集束起來裝在竹管或木管裏制成文房四寶的,柔軟、有彈性,蘸上墨汁後還會產生毛細作用:用力著紙則墨汁下流,稍稍上提墨汁則含在筆中,這種毛細作用是由上百根毛束在壹起形成的。

中國使用毛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最早的筆十分簡陋,但用它已能在陶器上畫出有粗有細的人面形、魚形、獸形、草木形線條的花紋和寫在甲骨及陶器上的字跡。在甲骨文遺存中就有壹些未經鍥刻的紅色、墨色字跡,筆畫有粗、細、方、圓的變化,很像是用毛筆和黑墨寫成的。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毛筆實物是公元前5世紀前後制作的。它於1958年從兩座楚國墓葬中出土,同時發現的還有大批竹簡和上千件富麗堂皇的其他隨葬品。

到了4世紀,制筆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毛筆的性能更便於書法家發揮藝術才能了。古人概括了毛筆的四大優點。壹是尖,能表現出筆畫的精微變化;二是齊,筆毫散開時前端平齊,可使筆鋒在紙上鋪開,寫出飽滿有力的墨跡;三是圓,筆毫經常保持長長的圓錐狀,便於向各個方向用力,如意地接觸紙面;四是健,耐用並能保持彈性和柔韌性。使用毛筆,書法的作者可以寫出具有不同體態、力度、彈性、節奏、氣勢的字。它們就不只是粗細壹律的點畫,這點畫還是有面積的;甚至還有體積,那就是墨色的層次不同所造成的立體感。

制造毛筆,南方以安徽、江蘇、江西幾省,北方以河南省最為有名。最大的壹支毛筆是1979年在天津市壹家工廠生產出來的,全長157厘米,筆毫長20厘米,筆重5公斤,吸墨量為1公斤。那年9月14日上午,北京書法家楊萱庭用這支大筆在壹張長100厘米、寬150厘米的宣紙上寫了“祖國萬歲”四個大字,以慶祝建國30周年。此事在報紙上轟動壹時。

古來還有用嬰兒出生之後不久剃下的頭發制成的筆。距今壹千四百多年前,南方有壹位善制毛筆的老嫗嘗試以胎發為筆心,外加兔毫紮成毛筆。據說當時著名書法家肖子雲愛用這種兼具剛柔筆性的特殊毛筆。時至今日,還有壹些人家為嬰兒剪下胎發,請制筆匠人做成毛筆,不過只是用作紀念品,意在希望子女懂事以後,看了會受到激勵,立誌成為壹個有文化的人吧。

紙紙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並稱為中國四大發明。千百年來,人們壹直認為紙的發明人是東漢的蔡倫(?—121),其根據來自壹本古代史籍《後漢書》,該書對造紙術的發明有著明確的記載。但是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陜西、甘肅兩省陸續出土了東漢以前的西漢(前206—25)時期的古紙,其質地雖然比較粗糙,結構也很松散,卻證明了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由植物纖維制成的真正意義上的紙了。

據說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為了懷念老師,想由竹簡編成的我國最早書籍造出壹種紙質更好、又能長久保存的紙來為他畫像,但總難如願。壹日,孔丹偶見傾倒於河邊的壹棵青檀老樹。因長期的日曬水浸,樹皮已腐爛,露出裏面壹縷縷長長的纖維。他取回這些纖維,造出了質地絕好的紙,終於償還了多年的夙願。從此以後,人們就用青檀木為原料做最好的紙。

中國書法及繪畫藝術所用的紙為宣紙——主要產地為安徽宣城、涇縣壹帶,並以此而得名。這種紙的原料除了青檀木以外,又加上了稻草,它們的纖維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打漿後用手工抄造成紙。宣紙質地潔白、細致、柔軟、拉力大、不易蛀蝕、久藏不會變色。它吸水性極強,因此寫在紙上的墨液能呈現出各種神采。若是筆上飽含稀墨,寫的速度稍慢,筆畫中間部分的墨色就較濃,而筆畫外側的墨汁慢慢向外擴散成淺色,出現毛絨狀物,層次感便呈現出來。若是輕蘸墨汁,特別是幹濃的墨汁,行筆較快,便會形成中間露有白絲的線條,稱做“飛白”。人們寫字寫到最後壹筆豎畫,常常有意把它拉長,於是長長的壹條“飛白”猶如飛流直下、蕩氣揚波的瀑布,為整幅書法增添了氣勢和趣味。

墨和硯中國人用於書法和繪畫的傳統墨汁也很特別。它是用壹塊長方柱形或圓柱形的墨錠在硯臺裏調水磨成的。制墨錠的原料是桐油煙、煤煙或松煙,加上動物膠和香料。雖具有黏性,寫起來卻暢而不滯。它還有永不褪色的優點。古代的書法珍品流傳到千百年後的今天,墨色還如剛寫時光景。墨色原本西安半坡村彩陶上的圖案只有黑色壹種,但由於運墨有濃淡、深淺、枯濕、明暗之分,因此在紙上就表現出、特別是在觀賞者的心理上形成多種不同的色調。

墨的應用可以追溯到遠古。在西安半坡村發現的約五千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掘出許多陶器,上面有紅、黑、白、灰四種顏色。可見炭墨當時已用於工藝制作了。

今人寫毛筆字,常用廠家調制的墨汁,因為它從瓶子裏倒出來就可使用,省時又簡便。不過許多書法家在有充分的閑暇時還是寧用墨錠自磨墨汁。磨墨自有壹種樂趣,還是壹種休息方法。此外,磨墨也是他為如何寫好壹幅字進行構思時必不可少的習慣哩。

大約從晉朝開始,書法作品上多加蓋作者的名章以證明那是自己的作品。後來到了宋朝,又有人用上了“閑章”,上面的文字不多,內容大意在於顯示自己的風雅和誌趣。壹幅作品若是出於名家之手,後世收藏家們還在它的空白處蓋上自己的名章。隨著歲月增加,前前後後收藏這幅作品的主人可能多達十數人,甚至更多,於是在這幅著名作品上就能見到眾多的印章。我見到壹幅名作上竟蓋了60多個圖章。黑色的筆墨文字中閃耀著猩紅色的印泥,便使紙面上顯現出壹派珠光寶氣,煞是好看。

硯的出現顯然在公元3—4世紀開始使用墨丸和墨錠之後。不過,最初的研磨器則出現得很早,那是用於研磨顏料以及食物的。人們發現的最古的這種研磨器用於六七千年前,至今尚完好如初。公元3世紀以後的古硯出土甚多,說明當時用硯已很普遍。許多古硯是精雕細琢而成,有的還在硯上刻出龜的形象、琴的形象,稱作龜硯、琴硯,造型美觀。今日仍有不少人在收集、研究古硯。

硯以石制的最多,也有瓷硯、陶硯、銅硯、鐵硯。石硯中有壹種稱作“玉硯”,剔透玲瓏,玉質天然,據說用它磨出的墨液不凍。許多省份都產石硯,鼎鼎大名的是出於山東的魯硯、出於廣東的端硯、出於安徽的歙硯、出於甘肅的洮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