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裏面的其中壹個民族,那麽妳知道壯族是怎麽來的嗎,下面我為大家介紹關於壯族的起源,歡迎大家閱讀。
壯族是怎麽來的
壯族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現代民族學、歷史界壹般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壹支發展而來。她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譯音“俚”字,實是壯語中對“蛇”的稱呼)、烏滸,宋以後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壹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地區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壹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壹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於廣州,下分五管。
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任用壯族有名望之人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視及土司的橫征暴斂給壯族人民帶來的沈重負擔使壯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
唐朝的西原“黃洞蠻”起事,宋朝儂智高起義,明朝的俯江農民起義,清朝數百年不間斷的起義直到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於這片地區。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壯族主要居於嶺南。嶺南地區自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先秦時代,壯族就屬於百越的駱越、西甌等,遠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有柳江縣的“柳江人”和,“甘前人”,來賓市的“麒麟山人”,荔浦縣的.“荔浦人”。都安縣的“幹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蓮洞人”和“都樂人”桂林市的“寶積巖人”,田東縣的“定模洞人”,靈山縣的“靈山人”等等。這些古人類所在的區域,恰好是壯族先民的活動地域,也是現在壯族的聚居地區。據此部分專家推測壯族為這些古人類的後代。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裏,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僮”這個民族名稱,是南宋時出現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進壹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瑤、口嘹、曰獞、曰仡佬”。
以後歷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漸增多,但往往與“瑤”並舉。到清代對“獞(僮)”名的引用已遍於廣西各地。1949年後,經過深入調查和進行民族識別,人民政府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布隴”、“布諾”、“布衣”、“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們統壹稱為僮族。後因“僮”字的含義不夠清楚,又容易讀錯音,壹九六五年,按照周恩來總理的倡議,把“僮”改為“壯”,把“僮族”改為“壯族”。
民族區域自治。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為範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建立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壯族名稱雖隨代而異,其主要源流:百越壹甌壹甌駱壹西甌駱壹西甌駱越壹烏滸壹俚僚壹僮壹俍壹沙壹儂壹壯,為壹脈相承。
壯族簡介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族稱來源於部份壯族的自稱“布壯”。此外,還有自稱布儂、布土、布樣、布斑、布越、布那、儂安、布偏、土佬、高欄、布曼、布岱、布敏、布隴、布東等20多種。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數為16926381。
歷史概況
壯族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壯族是由中國古代越人的壹支發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鳥滸,宋以後的僮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當秦朝勢力進入嶺南以前,在祖國嶺南(今廣東、廣西壹帶),主要居住著屬於百越系統的西甌和駱越兩族群,這兩個族群就是壯族的先民。
根據出土文物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壯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銅器,這些金屬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發展,壯族社會無階級的原始公社進入到奴隸社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兵分5路,進軍嶺南。秦軍戰勝西甌人,統壹了嶺南,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於中央集權制的統治之下。又派監祿在廣西修築靈渠,把湘江與漓江連接起來,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接著,從中原遷來大批漢人“與越雜處”。這些漢人在與甌、駱越的交往、通婚過程中,部分成為壯族,同時加速了越人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漢至唐初,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壹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壹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於廣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給壯族人民帶來了沈重負擔。壯族人民不堪奴役,多次反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於嶺南的壯族地區。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反動統治者的血腥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文化藝術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壹帶稱為“歡”,左江壹帶稱為“詩”,桂北壹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
唐代,壯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采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大約在清代,壯族開始出現戲劇。壹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師公戲、木偶戲;另壹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歌舞劇。壯劇又分為流行於田林、西林、百色壹帶的“北路壯劇”,是在滇戲的影響下,於民間說唱曲藝“板凳戲”的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滇戲的唱腔,伴奏的樂器有壯族的馬骨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於青西、德保壹代的“南路壯劇”,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壹的戲曲形式,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葫蘆胡外,還采用了邑劇的文鑼、武鑼、大鈸、小鈸、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
古代壯族先民在今廣西寧明、龍州、憑祥、崇左、扶綏五縣市境內的斷崖陡壁上,繪制了眾多的崖壁畫,僅在明江、左江沿岸連綿200多公裏的地段上就有60多處。畫面有人形、獸形和圓形圖案等,人物畫像最多。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壹。壯錦是壯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它用棉紗和五色絲絨織成,花紋圖案別致,結實耐用。武術活動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有獨特的習俗。如明代桂西壯人,男孩長到十來歲,就要教他練武。當地土司提倡群眾習武,群眾也崇尚武術,每年冬閑時節,壯鄉的各個村寨都延聘師傅傳授武藝。這種習俗經久不衰,壹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風俗習慣
壯族的婚姻,過去是父母包辦,但婚前戀愛是自由的。富有人家納妾,勞苦人民是壹夫壹妻。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後來認為這是壹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會被處死。現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壯族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部分地區居民住“幹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和堆放雜物。近三、四十年來,這種建築形式已有改變,實行人畜分居。
壯族服飾各地不壹,廣西西北部,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繡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繡花圍腰,喜戴銀首飾;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壹帶的婦女,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塊形狀的黑帕,穿黑色寬腳褲子。男子多穿唐裝。衣料過去多是自織的土布,現多用機織布。過去有鑿齒(即打掉壹兩顆牙,再裝上金牙)、文身習俗,現已改變。
飲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年節時,用大米制成各種粉、糕。婦女有嚼檳榔(也稱吃蔞)的習俗。結婚送聘禮時,榔檳是必需贈送的禮物。
宗教信仰
壯族除祭祀祖先外,還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土地神、竈神、太陽神等。唐宋以後,佛教、道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近代以來,壹批傳教士到壯族城鎮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發展教徒,但影響不大。
壯族祟奉多神,各支系的神名不壹。壹般祭獻關公、孔子、嶽飛、楊六郎、家神、財神和神農等。部分神只有偶像和牌位。如神農等牌位即設在"老人廳"內。同時保留著萬物有靈崇拜,如祭獻太陽、木橋、石頭等。祖先崇拜在壯族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壹定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天地君親師"神位。"儂人"所供奉的家神有三兄弟,神位通常設於門角、梁上或後墻,並且供奉外祖父母。"土人"和"儂人"已出嫁女子每逢年節要在男家祭獻自己已死去的父母。"沙人"在臥室內供有"花王聖母"。負責壯族社會宗教活動的頭目有魔公和師娘。魔公都由男子擔任,凡喪葬祭把等活動,便負責念經、作道場;有漢文經典,並師徒相傳。師娘有男有女,專管"請鬼"、"送鬼",行巫術以"治病消災";沒有經書。
語言、文字
壯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全國壯語分為北部和南部兩個方言。紅河州的“布依”語(儂人話)屬南部方言,“布雅依”語(沙人話)屬北部方言,“布傣”語(土老話)同南部方言比較接近。壯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根據史籍記載,壯族由於長期和漢族交往,很多人不但“能習漢語”,而且“知讀書”、“知向學”,能使用漢文。
11世紀時,曾有學過漢文的壯族根據漢字的形、音、義的規律,采用漢字和兩個字相切的記音記義方法,創造過壹種方塊字——土俗字。但僅限於宗教經文、山歌和書信使用,沒有廣泛流傳。1956年,國家為壯族人民創造了壹種拼音文字的壯文,但紅河州至今未推廣使用,原因是大多數壯族都懂漢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