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是壹種非常古老的單管豎吹漢族樂器,分為和。蕭歷史悠久,音色醇厚柔和,恬靜淡雅,適合獨奏和合奏。
壹般是竹子做的,氣孔在上端。根據“音孔”的多少,分為六孔笛和八孔笛。六孔笛的音孔是前五個和最後壹個,八孔笛是前七個和最後壹個。八孔笛是現代改良的產物。
蕭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考古表明,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距今7000多年的骨響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文物,現藏浙江博物館)。這些骨哨子是由鳥類的中肢骨制成的。
古代人從骨頭中取出骨髓,形成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孔。它們長約7厘米,直徑6-8毫米,略呈弧形,凸弧面上有兩三個孔,可吹出數種聲音,從而形成骨哨。雖然考古學家稱之為骨笛,但從外形、結構、發聲原理等方面與現代笛、簫相比,已經基本具備了樂器的雛形。
可以認為骨笛應該是笛子的鼻祖嗎?難怪今天很多管樂大師都認為骨笛是今天的前身,所以幹脆稱之為“骨笛”。那麽竹制的管樂器是什麽時候產生的呢?《魯春秋》中有記載“黃帝命淩倫伐昆侖之竹為管”。
據說在古代,氣候比較溫暖,竹子生長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只是因為後來的氣候變化,竹子的生長線南移到了長江流域。《靈論》中關於砍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使用竹子作為樂器始於新石器時代。相傳後人將淩倫的規矩整理在壹起,形成了古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