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先秦時期的古籍,作者不詳,是壹部載有怪奇悠謬之說、薈萃珍奇博物的神話地理誌。在古代的四部分類法中,或視為山川地誌(史部地理類),或視為博物之書(子部小說類)。
隨著西方現代知識體系的傳入,對《山海經》的認識也突破了過往的框架。文學家魯迅視之為古代的“巫書”,因其中記載上古巫師祭神厭鬼的方術儀典;神話學學者將其當作遠古的神話,寄托了華夏先民奇幻瑰麗的想像。
壹般認為該書涉及了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歷史、醫藥、民俗及民族各個方面的內容。
系統而全面地記載了中國先秦時期的地理概況,為後世獲得數千年前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活動信息,包括古代湖泊、沼澤濕地、沙漠 、山川及其變化信息, 礦物分布信息, 植物分布信息(記錄著氣候變遷), 動物分布信息,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遷徙信息。
《山海經》所述的地理範圍廣闊,南至廣東南海和越南南部,西至柴達木盆地和帕米爾高原,北至貝加爾湖和白令海,東至朝鮮海,東南至臺灣島。
其中列舉中國大地有莽浮之林(今湖北)、鄧林(今河南)等,此種原始森林在現代幾無遺存;在《山海經》裏,對西海(即柴達木盆地)是壹片無際的沼澤,黝澤(即羅布泊)水光接天等描述。對現中國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研究,《山海經》是不可缺少的參考文獻。
學術研究
1、神話學
文學神話派認為此書是神話的匯集,如文學家魯迅認為:“中國之神話與傳說,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於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
今所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祇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有增益。”
茅盾、袁珂等人都從這觀點看待《山海經》。
2、歷史學
從歷史學角度研究《山海經》的學者主張《山海經》是壹部“側重反映上古歷史的珍貴古籍,雖有許多神話傳說,但應與史實區分開來”,通過此書可以看出人類社會從原始朝向文明邁進的整體發展過程。
將神話中的歷史資料篩選出來的,以王國維用《山海經》印證甲骨文殷先王亥為最突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