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理解“氣沈於腹”的含義,首先要理解“氣”和“腹”這兩個概念,以及如何沈。
壹、丹田
人體內的“丹田”在哪裏?下面列出各種說法,供參考和分析。
1,神闕穴。屬任脈,位於臍中。背部與命門穴(屬督脈,腰椎第二棘突下凹陷)相對,是臍帶斷裂的地方。
2.氣海穴。屬仁麥,又名夏奇海。位於身體前方中線,臍下壹寸半。
3.石門穴。它屬於仁麥,別名丹田。位於身體前方中線,肚臍下兩寸。
4.關元穴。屬任脈,位於身前正中線上,臍下三寸。
從穴位來看,上下相差三寸。
有人把丹田分為上中下三個地方。
5、上丹田,唐寅點。別名有祖橋、玄橋、空橋、偷根、山根、宗根、天根、有根、方寸、轅門、中廟門等。它是元“神”起源的地方,是泥灣腦府的門戶,在人體中非常重要。
6、中丹田,鐘山穴。屬任脈,又稱上氣海,是“氣”之海。位於前體正中線上,兩乳之間,胸骨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
7、下丹田,據說有神闕、氣海、石門、關元等穴。為了存放“精品”倉庫。
此外,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被確定為:
8.去丹田、百會穴。它位於發際線上方七寸處,大約是兩側耳廓尖連線的中點,在頭部的正中央。
9.下丹田,銀輝點。位於會陰中部,前陰部與肛門之間。這是任和杜的出發點。
10,中甸天,位於上丹田百會穴與下丹田銀輝穴、神闕穴與命門穴連線的交點處。
人體百會穴和銀輝穴之間的連線稱為“沖脈”。神闕穴經過命門穴,環繞腰部的圓圈線稱為“帶脈”。“沖脈”相當於人體的頭部和軀幹上部。這樣,它的位置就更遠了。上面提到的田單的大部分部件都用於氣功。武術中提到的田單被認為是在小腹裏。氣海、石門、關元穴雖有距離,但對“臉”的理解是壹致的。
第二,氣
中國人對“氣”的理解非常復雜,它不僅僅是物理學中的壹種氣體。這裏所說的“氣”,是指人體內部的“氣”。中醫認為“氣”的起源是壹個極其微妙而深刻的問題,也是現代人類學發展到今天所要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中醫界有人認為,宇宙萬物的生長、發育、運動、變化(生、長、化、收、藏)都是“氣”的作用。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動,也是“氣”的作用所致。“天是大天,人是哮天”。宇宙的大氣(天空的空氣)和人體的活力(生命的空氣)是不斷運動的。人體是壹個整體,人和天地也是壹個整體。因為人的憤怒與天空的氣氛密切相關。中醫聖人張景嶽在他的經典著作中說:“氣是壹個人生化的基礎,世間萬物都奈何不了它...人的壹生就靠這個氣。”從人類的胚胎時期開始,氣就已經萌芽了,因為胎兒是靠母親的內呼吸來吸收營養和發育成長的,這就需要依靠母親的祖傳之氣(精)。胎兒離開母體,剪斷臍帶後,憑借自身功能,隨著“哇”的壹聲啼哭,開始與大氣交換氣體。
“氣”沒有壹定的形狀,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壹種可以自由傳播的物質。“氣”是在人體內流動的,它可以在全身的任何地方找到,無論是體內還是體外。因生於自然,生於後天,故有先天祖氣(精氣)和後天谷氣(胃氣)之稱。
人體之氣,亦稱“真氣”,在《靈樞拉解珍泄》壹章中說:“真怒者受天,氣滿者也”。這說明真氣本身是承襲自然,得天之氣,與水谷飲食之氣融合,具有滋養全身的作用。“真氣是生命力。天空中的氣受鼻的影響,受喉的支配。水谷的氣進入口中,咽下去。但鐘(濃縮)在未出世之初,稱為先天之氣。出生後出生的,稱為後天之氣。陽中之氣為陽;陰中之氣為陰,表裏之氣為齊威;齊在營;脾中脹氣;胃氣在胃中;在焦嶽宗氣;中焦,謂中氣;在下焦,它被稱為袁茵和元陽之氣。
元氣包括袁茵和元陽之氣,也稱為“元氣”,因為它來自先天的精華,但它是通過後天的營養不斷繁殖的。《三十六難經》中說:“有緣者為神,精氣之家,元氣之家。”“命門”有生命門戶的關鍵含義,先天之氣所在,人體生化之源,生命之本。所以張景嶽說,“命門是元氣之根,水火之宅,五臟之殷琦,否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陽,無之不能發。”“命門”之火體現了腎陽(元陽)的功能;“命門”之水體現了腎陰(袁茵)的實質。所以“命門”是“水火之家”,“命門”(腎的元陽)之火也包括了現代醫學中腎上腺皮質的功能。
腎主水,藏精,是人體為陰之所;命門以火為主,上升,是人體為元陽之地。袁茵是先天真水,元陽是先天真火。兩者的關系是陰陽互根,水火互濟。只有陰陽水火相濟,才能產生真氣。真正的漆瑗不僅是人類的生命力,也是個人生化的源泉。
上面提到的各種名稱的“氣”都屬於中醫理論。中醫所指的這些“氣”是人體各器官正常運轉的動力。顯然,這種“氣”不是我們討論的“氣沈腹”的“氣”。
我之前說過,“天之怒者,受制於鼻,受制於喉。”也就是說,天空中的大氣從鼻子進入,通過喉嚨進入肺部,與人體進行氣體交換。這個“氣”是實實在在的氣體,可以進入人的身體。這個吸氧呼吸碳的常識大家都懂。
第三,法律如何“下沈”
有練習者稱之為“氣貫丹田”(主要指小腹、小腹),也稱“氣沈丹田”或“丹田註氣法”。那就是:吸氣的時候,有生氣的感覺,下到小腹。呼氣時,此“氣”由小腹緩緩吐出,有意下沈,使小腹有所感覺,稱為“氣滲腹”。深吸氣時,橫膈膜下降幅度增大,可直接擠壓肝、脾、胃、腸等臟器,產生向下的力量。另外,通過有目的地引氣,自然久而久之就呈現出氣貫之感,力感融為壹體,從而形成氣貫之腹。氣滲透腹部,可使氣下移,促進腹式呼吸的形成。另外,氣貫腹部時,吸氣時小腹確實凸出,呼氣時小腹縮回。
還有很多練習者只把“氣沈於腹”解釋為“練習時盡量加深呼吸,拉長頻率,把呼吸氣向下引向腹部”。
分析這些解釋,不難看出講這個道理的人是有想象力的。稍微有點生理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人體與外界空氣的氣體交換主要靠肺。空氣可以進出的唯壹內部器官是肺。外界的空氣是不可能穿過肺底和膈肌到達腹部的,更不要說深入腹部的腹部了。應該說“腹式深呼吸”有腹肌的收縮擴張和胸部的呼吸運動,增加了吸氣量。
還有人把“留在腹中”看成“沈入腹中”。他們說練習的時候,把妳的精神、思想、觀念都集中在腹部。因為長期的用心引領和體察,可以體悟到精神,這就是所謂的“氣沈之腹”“自覺守腹”是氣功鍛煉的方法之壹。在氣功中,“指導技術”是集中在“玄橋”(上丹田的唐寅點)、中丹田的鐘山點和下丹田的腹部。然後將“理念(氣團、熱覺)”作為“小星期天”進行循環。深入工作後,還可以擴展到上下肢的八脈,如“陰維、陽維、陰竅、陽竅”來運作,成為“大周天”。這是氣功,不是太極拳。)太極拳只能把“意念”展示在應用的身體部位上。妳不能將“想法”應用於腹部、腳部或其他部位。太極拳和氣功有很多相似、相同或相近之處,但絕不能說太極拳等於氣功。所以“沈腹”絕不是“守腹”(沈腹)。
中醫界的人中間也有壹種說法:元氣就是丹田氣。
“生命力的產生來自先天的本質。胚胎的結,中間有壹點氣,是先天之精所生。即海的生命力也是後天獲得的。得到母親的影子,發揮作用。後天的元氣要靠精氣(作者要按:飲食營養的五谷之氣)的不斷滋養,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所以,元氣越旺盛,臟腑越強壯,身體越強壯。所以修行者很註重培養元氣來夯實基礎。”中醫理論可以這麽說,但不能套用在太極拳上。否則就形成了元氣是丹田的元氣,也就是後天氣海的元氣。這個氣本來就自然存在於氣海的丹田,為什麽又要說“氣神丹田”呢?
古代中醫和現代中醫理論都說人體“氣”有各種名稱。這種“氣”在西醫、生理學、解剖學中都沒有,需要研究和探討。我們應該承認,這種“氣”是存在於人體內的。但不是我們討論的“氣沈腹”的“氣”。當然,人體內有很多氣體,大部分在肺部,其次是腹部。其他器官甚至細胞裏都有氣體。但是,這些氣體不能被意識所支配,也不能改變姿態和位置。也就是說,這些氣體不能因為人的思想或動作而集中沈澱在腹部(小腹)。
那麽,怎樣才能“沈入雲霄”呢?根據作者自己的經驗和對許多前人論述的研究,結合壹般科學原理,論證如下:
1.先確定腹部的位置。
從業者提到的田單職位之前已經介紹過了,可能有遺漏就不補充了。壹般來說,田單在下腹部。只是表皮上某個點或區域內嗎?不是這樣的。針灸的穴位不是指表皮,而是針刺入組織固定深度後感覺到並找到“氣”的地方。
“丹田”是道教(道士、方士)所說的修煉體內“仙丹”的地方。當然,這個藏丹的地方不可能在體表。那麽,它應該從皮膚表面深入多深呢?可惜作者沒有找到可靠的數據。所以這個距離是發言人自己選的。作者現在規定“丹田”的具體位置是從下腹部最高點站向身體時,中軸線(沖量)的垂直交匯處。將此點擴展成壹組。這裏完全符合“下丹田”條件的要求。中國人常說“精、氣、神”各有其位,分別居於下、中、上腹部。藏精於下丹田是“練精氣之所”;中甸天藏氣是“練氣之所”;去丹田藏神是“修神之地猶空。”現在的“丹田”位於小腸之間,小腸是營養精華輸出的總倉,也是生殖精液的大本營。
2.什麽樣的“氣”能被意識和形態的變化所感動。
太極拳“沈丹天”的“氣”實際上是人體的“重心”。重心就像水平儀裏的氣泡。當正確放置時,這個氣泡在中心。
3.“田”
就是通過身體姿勢的變化,重心下沈到這個說法的“腹部”。
重心是物體各部分重力(引力)的合力。這個合力的作用點叫做這個物體的重心。人體的重心不像物體壹樣恒定在壹點。因為呼吸、消化、血液循環等生理過程無時無刻不在人體內進行。而且更重要的是,人體形狀各異,經常變化成各種姿勢和運動狀態。因此,人體的重心隨著生理過程的進展和姿勢的不同而在壹定範圍內移動。根據研究結果,壹般情況下,直立時身體重心在第三骶骨上緣前方約7 cm,相當於髖關節額軸後方約4 ~ 5 cm。
由於以上原因,重心經常在5 ~ 10 cm範圍內上下、前後、左右擺動。
現在來說說如何讓重心下沈到腹部。
人在硬、直、僵的時候可以使重心上移。另壹方面,如果妳能全身放松,就能保持原來的姿勢,降低重心。
要讓重心下沈到小腹中間,最關鍵的兩個條件是:
1,在體內使橫膈膜活動有這樣的現象,大多數人都能感受和體驗到。做“胸式呼吸”時挺胸,背在腋下,頸椎向後擡,會覺得自己長高了,這其實是重心偏移的“副作用”。如果按照太極拳的很多姿勢,比如“挺胸拉背,松肩掛肘……”而“腹式呼吸”,可以降低重心。此時重心的升降主要取決於橫膈膜的升降(收縮)和下沈(松弛)。通常內臟的功能活動不受意識控制,但骨骼肌和身體活動確實能影響內臟、肺和膈肌,這是最明顯的例子。相對來說,橫膈膜可以調整某些內臟的適當位置。所以“內家”功夫提倡“空著肚子”,即讓橫膈膜放松,促使重心下沈到“丹田”,使呼吸順暢,心情平靜,大腦排除雜念,進入致敬的境界。
2.在體外,如果腰部向前收緊或者向後放松,重心就可以上下移動,這對於沒有練過的人來說並不容易。為了確定它能被移動,妳可以做這樣壹個實驗。
會遊泳的人壹般都知道,要想浮在水面上,具體的姿勢壹定是盡量靠後,耳朵浸在水裏,鼻子嘴巴露在外面。這不僅是為了方便通過口鼻呼吸,也是為了伸到脖子和後背,站起來。第二點,肚臍要露出水面。這種方式的要求是收緊腰部,增加腰椎向前突出的曲度。其目的是使身體重心上升。人體下肢的質量比例大於胸腹。要想讓較重的下肢浮起來,就要把重心往上擡,否則就浮不起來。
②如果不會遊泳,進不了深水也沒關系。可以在洗澡的時候體驗壹下。身體在水中傾斜,後腦勺靠在池邊,雙腿伸直。在不改變身體其他部位和姿勢的情況下,如果腰部稍微向前僵硬,臀部可以浮起,如果腰部稍微向後放松,臀部自然下沈。這個實驗也可以說明站立和放松腰部可以使重心上升和下降。
所以要想讓練習者的重心下沈到腹部,首先要調整好正確的姿勢。尤其是內外兩個關鍵要領。練太極拳,壹定要“頭腦空空,精力充沛”,相互照應,上下壹致,不可疏忽壹件事。並練習特殊的姿勢要求。如:垂頂、眼直、面部自然、唇緊齒、舌上腭、用鼻呼吸、松肩肘、挺胸後拉、松腰疊臀、溜臀包胯、曲膝折踝、展指(趾)掌。
這些要求是放松全身的關節和肌肉,不能使關節強行閉合,肌肉緊張僵硬。同樣,精神、心情、情緒、思想也要放松、平靜、舒適、專註。更加均勻、輕松、緩慢、深呼吸。內因也是推動人體重心升降的條件。以上同樣適用於調息和有意防禦的氣功功法。氣功專家講究的是前有“三場——玄竅、鐘山、氣海”,後有“三關——尾、脊、玉枕”的小周天、大周天。進壹步達到“如九曲珠,無缺點”的精神。所有這些高層次的功夫都要從身法開始。如果不能使身體重心下降到小腹中的“腹”,其他功夫等於白練。也許有些人主觀上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要做到這壹點,但是功夫深厚的人自然能做到。如果我們在普及和推廣太極拳的時候知道這個道理,在我們開始學習太極拳或者將要入門的時候知道這個道理,學習這個運動要領,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說說為什麽練太極拳會“憋氣”。人們通常把形意拳、八卦、太極稱為家傳拳術。它們和其他武術拳種的主要區別是屈膝降低重心。太極傳不僅屈膝,還要求自始至終註意“松、意”,使體內重心下降到下腹部(腹部處),動作不會有突然的變化。這是內家拳最重要的特點。根據太極拳的特殊性,要求“沈氣收腹”有以下原因:
①經驗性收腹是指人在地面上站立或移動時,重心已經降到了盡可能低的位置。我們都知道人體站立時的穩定性是決定垂直線是否在支撐底區域內。若在其中,則穩定,若豎點在支撐底區中心最佳位置,則最穩定。如果靠近邊緣,就有傾斜的危險。如果妳移出支撐區,它就會下跌。這不僅是“正氣順,八面托”的真正含義。同樣大的支撐底面積,重心越低,穩定角越大,妳站得越穩,越容易掌握自己的平衡。當然,降低重心高度是基於有利於運動的原則。
(2)人體在站立或運動時,如果下降到適當低的程度,四肢可以伸屈得更長,有利於進退。另外,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圖形定律,人體向前站立時與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合力越大。比如有人靠在壹個不大於他體重的物體上,只要身體做出壹定的傾斜角度,他就可以推動這個物體。雖然他本人主觀上並沒有使勁推的欲望。事實上,他自身重量傾斜產生的力足以推動物體。
③重心越低,動作越放松、輕盈、敏捷、自如,呼吸越平穩、均勻、深呼吸。低重心使精神、思想和情緒舒適、集中和平靜。以便更好地用意識指導行動。
《十三勢練》中說“氣隨心練”,“先心,後身”。楊雨婷大師也說過:“以意向為指揮,以身體為向導”,“意識是第壹主導因素”。所以在塑造各種姿勢或者完成要求的動作時,首先要有思路的引導。思想的先鋒作用也是實現“齊沈丹天”不可或缺的內在因素。
綜合以上事例和觀點,可以得出結論,“太極拳對“沈丹天”的要求,是指在練拳推手時,無論固定瞬間之間的“靜止”,還是連續動作過程中的“運動”,都要用“意識引導動作”,“身心完全放松”。特別是腰部的放松(使脊柱上最大的腰弓向前彎曲向後垂直)可以使妳的重心下沈到中軸線與小腹下部的交點。就這樣,我們真的達到了沈入雲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