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尚書讀錄文言文

尚書讀錄文言文

1. 《尚書·讀錄》翻譯 天寶中~出金付焉

天寶(唐玄宗年號)年間,有壹個書生遊學停留在宋州。

當時李勉年紀小又貧窮困苦,和這個書生同住在壹家店裏。沒過多長時間,書生患了病,無法醫治。

書生臨死對李勉說:“我家住在洪州,我將到北都(今太原)謀求官職,在這裏得病將要死了,這是我的命啊。”並從口袋裏把百兩金子給李勉,說:“我的家丁仆人,沒有知道這個的,妳為我處理完後事,剩下的錢都送給妳。”

李勉答應為他辦理後事,等到葬禮結束後,(李勉)把剩下的金子放在墳墓裏和書生壹同埋葬。幾年以後,李勉擔任了開封府尉。

書生的兄弟帶著洪州官府開的證明,不停地尋找書生的行跡。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為書生辦理了喪事,專門到開封去見他,詢問金子的下落。

李勉請他們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給了他們。

2. 尚書別解序 翻譯

本人才疏學淺,不能作完整而準確的翻譯,慚愧。但大體意思可以說說,但願能對妳有所幫助,不勝榮幸。

嘉靖辛卯年間(具體時間妳查壹下相關書籍,這個很容易就查出來了),我在南都(不知道是今天的哪個地方)考試,未被錄取而從南都回家,閉門閑居,親朋好友們較少到訪。因裏沒有空閑的房子,白天住在家裏,抱著小女兒逗趣,在小女兒想睡(應該是睡去)或者吃奶時,我就讀《尚書》,小女兒也喜歡擺弄書,壹看見書就就用小手指頭順著壹行行的文字指著,同時口中念念有聲,似乎很懂的樣子。所以我壹直沒有把讀書這件事荒廢,偶爾有些感悟,就記錄下來。不論想到什麽都有有想寫的沖動,手中的筆想停也停不下來,正像古人所說的“兔起鶻落”(此處無力翻譯,慚愧)壹樣。(因為)沒有什麽時間寫文章,(所以)就把這些記錄下來的感悟保存在箱子中,以用來日後復習。本人對文章的分析,因為有古代名家在,所以不敢和他們的相提並論,所以取名為《別解》。我曾說過:看畫家作畫,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大小、胖瘦都畫得很像了,但人們看了之後仍說不像,那壹定只畫“形”(外表)而沒有畫到“神”(人的精神、氣質等)。我讀書,不敢說是已經得到了書的“神”,但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努力地領悟書中的“神”。

3. 嘯亭續錄德尚書文言文翻譯

原文

德尚書瑛,姓通顏覺羅氏,滿洲望族也。年六十余始擢太常寺卿,又二十年洊至戶部尚書,已八十余矣。與朱文正、王文端等作五老會,時人榮之。公貌清臒,性儉樸廉潔,位至司徒,家不能具駟馬,人比之公孫弘,以其剛毅勝之。

嘗入直樞庭,其下屬告人曰:“其他費不具論,即四時衣冠之貲,我公即未能具也。”其清貧也若此。後以失察胥吏罷官。至今年九十余,身猶健雲。(清昭梿《嘯亭續錄·德尚書》)

譯文

德尚書瑛,姓通顏覺羅氏,是滿洲望族。六十多歲才升任太常寺卿,二十年後又升至戶部尚書,已經八十多歲了。與朱文正、王文端等組成五老會,當時的人覺得非常榮耀。公相貌清瘦,生性儉樸廉潔,(雖然)官至司徒,(但是)家裏不能置辦四匹馬拉的車,人們將他比做(漢代的)公孫弘,認為他的剛毅勝過公孫弘。

他曾經進入直樞庭,他的下屬告訴別人說:“其他的資費(暫且)不說,即使是壹年四季衣帽的費用,我的上司也不能置辦。”他清貧就像這樣啊。後來因為考察小吏有失誤而免官。到今年九十多歲了,身體仍然很健康。

4. 文言文翻譯《桂苑叢談》

譯文《桂苑叢談》:崔英九歲時,在秦王苻堅的宮中讀書。

有壹次,苻堅在殿上躺著,各位生徒都細步小跑上前,而崔英卻慢慢走著。苻堅責怪地問崔英,崔英說:“陛下像慈父壹樣,而不是夏桀和商紂那樣的君王,幹嗎要害怕呢?”又問:“妳讀的是什麽書?”崔英回答說:“《孝經》”。

苻堅問:“有什麽含義?”崔英說:“位高在上者不能驕橫。”苻堅坐起身子,再問:“還有什麽含義?”崔英說:“從天子到庶民的章節,都是天子愛護庶民,庶民敬重天子。”

苻堅說:“妳耐心地等到十七歲,我壹定起用妳為大夫。”崔英說:“日月可以重見,而陛下的至高尊容,不能再睹洪大的恩德,士如果能夠任用就任用,何必要等到以後呢?”苻堅說:“必須等到十七歲,我壹定征召妳。”

當崔英十七歲時,苻堅果然拜他為諫議大夫。《宋書·沈攸之傳》: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①、《漢》②事多所諳憶,常嘆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

註釋①《史》:指《史記》。②《漢》:指《漢書》。

③窮達:困窘與顯達。譯文《宋書·沈攸之傳》:沈攸之晚年喜好讀書,手不釋卷,《史記》、《漢書》中記載的事跡大多能夠記住。

他經常嘆息說:“如果早知道困窘和顯達是命中註定的,我遺恨沒有讀十年書。”《南齊書·顧歡傳》:歡字景怡,吳郡①鹽官②人。

歡年六七歲,父使驅田中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過半。父怒,欲撻③之,見賦乃止。

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於舍壁後倚聽,無遺亡者。八歲,誦《孝經》、《詩》、《論》。

及長,篤誌好學。母年老,躬耕④讀書,夜則然⑤糠自照。

同郡顧愷之臨縣,見而異之,遣諸子與遊,及孫憲之,並受經句。註釋①吳郡:郡名,今江蘇蘇州市。

②鹽官:縣名,今浙江海寧縣。·94·讀書紀事。

5. 古文《尚書》都有哪些版本啊

《尚書》是我國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國第壹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壹些重要史料。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

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復雜曲折。2009年清華簡中發現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書》。

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

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於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後,《書》多殘缺。

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於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

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壹段墻壁,發現另壹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後獻於皇家。因未列於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布。

東晉元帝時,梅頤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5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58篇。

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棫以後,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

明代梅賾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 清華簡《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

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

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誌,與全書體例不壹,當為後人的著述。

自漢以來,《尚書》壹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誌。

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漢書·藝文誌》已不見著錄。敘先秦散文當從《尚書》始。

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壹定的層次,已註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

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

《尚書》中部分篇章有壹定的文采,帶有某些情態。如《盤庚》3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的目光遠大。

其中用“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比喻煽動群眾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比喻群臣坐觀國家的衰敗,都比較形象。《無逸》篇中周公勸告成王:“嗚乎!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秦誓》篇寫秦穆公打了敗仗後,檢討自己沒有接受蹇叔的意見時說:“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話語中流露出誠懇真切的態度。此外,《堯典》、《臯陶謨》等篇中,還帶有神話色彩,或篇末綴以詩歌。

因此,《尚書》在語言方面雖被後人認為“佶屈聱牙”(韓愈《進學解》),古奧難讀,而實際上歷代散文家都從中取得壹定借鑒。 歷來註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有唐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蔡沈的《書集傳》,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尚書正義》20卷,現存北京圖書館。 《尚書》的文字內容特點:《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壹類的言辭。

文字古奧迂澀,所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就是指這個特點。但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

《尚書》 主要記錄虞夏商周各代壹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註目的思想傾向,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歷史興亡,以為現實提供借鑒。

這種天命觀念具有理性的內核:壹是敬德,二是重民。《尚書》的文字詰屈艱深,晦澀難懂,但它標誌著。

6. 古代文言文桂苑叢談中有壹句臨絕語勉曰的是哪章要那章的全文翻譯.

樓上的譯文中有幾處明顯的錯誤,現予訂正: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149篇之147(壹四七)李勉埋金天寶中,有書生旅次宋州.時李勉少年貧苦,與壹書生同店.而不旬日,書生疾作,遂死不救,臨絕語勉曰:“某家住洪州,將於北都求官,於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兩遺勉,曰:“某之仆使,無知有此者,足下為我畢死事,余金奉之.”勉許為辦事,余金乃密置於墓中而同葬焉.後數年,勉尉開封.書生兄弟賫洪州牒來,而累路尋生行止,至宋州,知李為主喪事,專詣開封,詰金之所.勉請假至墓所,出金付焉.(選自《尚書讀錄》)註釋1、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2、旅次:借宿.3、宋州:地名,治所為睢陽(今河南商丘市西南).4、旬日:十天.亦指較短的時日.5、疾作:謂瘧疾發作.6、遂:最後;最終.7、臨絕:臨死;臨終.絕,窮盡,引申為死.8、語:動詞,告訴.9、某:人自稱之詞,我.10、洪州:地名,治所是豫章(今南昌市).11、且:將要.12、遺(音魏):動詞,贈送;饋贈.13、仆使:仆人.14、足下:對人的敬稱.15、奉:進獻;獻上.16、尉:名詞作動詞,做縣尉.17、賫:帶著.18、牒:文件,證件.19、累路:猶沿途.20、行止:行蹤.21、詰:問.22、墓所:墓地.23、《尚書讀錄》:當作“尚書讀記”,清人閻循觀著,濰縣人韓夢周刊行.雜錄前朝各色人軼事76則.“李勉埋金”壹則,最早著錄於唐人馮翊子《桂苑叢談》,宋人王讜《唐語林·德行》亦收錄.譯文天寶年間,有壹個書生寄居在宋州.當時李勉年少貧困,與這位書生同住壹家旅店.但是不到十天,那書生瘧疾發作,最後因無藥可救而死了,那書生臨終前對李勉說:“我家住在洪州,我(本來)要到北都(今太原)謀求官職,(但是沒想到)在這裏得病就要死了,這是命啊.”然後從布袋裏拿出壹百兩黃金送給李勉,又說:“我的仆人,沒有知道這(壹百兩黃金)的,您為我辦完喪事,剩下的黃金就送給妳.”李勉答應為他辦理喪事,剩下的黃金(也)秘密放在墓中和書生壹同埋葬在墓中了.幾年以後,李勉做了開封縣尉.那位書生的兄弟帶著洪州官府開的證明文件,沿途打聽尋找書生的行蹤,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為(他的哥哥)主持的喪事,就專門到開封面見他,詢問黃金的下落.李勉向上級請假到了墓地,挖出黃金交給了他.。

7. 二、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5、B持,相持不下。

6、C 7、B “造成濫殺平民百姓、縱容盜賊的惡果”只是“內地征討”,選項未將“內地”與“邊方”加以區分;且“得到了皇上的贊許”不完全符合文意,皇上只是“許”,即采納了他的意見,“贊”屬無中生有。 8、(1)(6分)各地把捷報奏上,大多歸功於王瓊(的謀劃),王瓊因此多次受到封蔭、賞賜,他受到的寵愛待遇在諸位尚書中無人能及。

(大意2分,“推”、“蔭”、“賚”、“冠”各1分) (2)(4分)大家不用擔心,我任用王伯鎮守贛州,正是為了現在這事,反賊馬上就會拿下的。(得分點:大意2分,“贛州”、“旦夕”各1分) 譯文參考:王瓊,字德華,太原人。

成化二十年進士。初任工部主事,後升為郎中。

外調治理漕河三年,記錄漕河三年間的事成文。後來接任的人查考那些事,竟然毫厘不差,由此王瓊就以勤勉幹練出了名。

正德八年升任尚書。王瓊為人很有心計,善於探究查對。

他在任郎官時就把過去的文牘、規則抄了下來,全面掌握了戶部錢財收支、虧盈等情況。等到做了尚書,更加熟悉國家的財政計算。

邊境有將領來請撥發糧草,他屈指計算壹下某倉庫、某草場儲備有多少糧草,各郡每年運送多少,邊防士卒每年秋收糧草多少,就說:“這些已經夠了,再伸手要就是弄虛作假。”由此大家更加認為王瓊有才幹了。

正德十年,王瓊接替陸完做了兵部尚書。當時各地盜賊四起,將士都以斬殺敵人的頭顱數論功升官。

王瓊上書說:“這是類似嬴政的敗國政策。在邊境上實行還可以,沒有在內地作戰而以頭顱數論功的。

現在江西、四川的官兵亂殺平民百姓成千上萬人,縱容了盜賊,留下了禍患,都是這條規定造成的。從現在起官兵在內地討伐盜賊,只以掃蕩、平息論功,不再計算斬獲頭顱數目。”

皇帝同意了。皇帝時常到邊塞以外遠遊,長年不回,京郊的盜賊正悄悄興起。

王瓊請在河間設置壹名總兵,在大名、武定各設壹名兵備副使,責令他們平息當地盜賊,又傳令順天、保定的兩個巡撫,嚴守要害地段以防止外敵侵入,征集遼東、延綏兵馬到皇帝行宮附近,用以保護皇上。朝廷內外仗著這些才不擔驚受怕。

孝豐的盜賊湯麻九起來造反,有關部門請派軍隊過去收捕。王瓊請密令勘糧都禦史許廷光出其不意地擒拿他們,盜賊沒壹個漏網。

各地把捷報奏上,大多歸功於王瓊(的謀劃),王瓊因此多次受到封蔭、賞賜,他受到的寵愛待遇在諸位尚書中無人能及。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造反作亂。

王瓊請皇帝命令南和伯方壽祥率領操江部隊防守南都,南贛巡撫王守仁、湖廣巡撫秦金各自率領自己的部隊去往南昌。他的奏章送上後,皇帝心裏想要親征,君臣爭議了三天還決定不了。

大學士楊廷和催促皇上早作決定,皇帝最後還是下詔親征,讓王瓊與楊廷和等人在北京坐鎮。在此之前,王瓊任用王守仁治理南、贛,放權讓他見機行事,總領提督軍務。

等宸濠造起反來,地方上報朝廷知道後,滿朝大臣心裏惴惴不安。王瓊說:“大家不用擔心,我任用王伯鎮守贛州,正是為了現在這事,反賊馬上就會拿下的。”

不久,事情果然像他所說的那樣。花馬池傳來警報,兵部尚書王憲請求派出軍隊。

王瓊說花馬池戰備嚴整,敵人打不進去,大部隊去了,敵人先撤了兵,只能空自耗費國家的人力、財力而已。王憲最終還是派出六千人,趕到彰德,敵人果然已逃走了。

第二年秋天,王瓊死在任上。被追封為太師,謚號恭襄。

8. 聖小兒祖瑩文言文翻譯

祖瑩,字元珍,是範陽遒人。

父親叫季真擔任中書侍郎、鉅鹿太守職務。 祖瑩八歲的時候能夠背誦《詩》、《書》,十二歲時是中書的學生。

喜歡學習,迷戀讀書,日日夜夜的學習,他的父母害怕他會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夠使他停下來讀書,他經常偷偷地在暗地裏藏著蠟燭,趕走童仆,等到父母睡著之後,點燃蠟燭讀書,用他的衣服遮蓋窗戶,害怕漏光,被家裏人發覺,因為這件事情他的聲譽更加被傳開了,裏裏外外的親屬都叫他聖小兒,他特別喜歡寫文章。中書監的高允每次感嘆說:“這個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數人能夠達到的,最終會大有作為的。

當時中書博士的張天龍在講解《尚書》,把其中的內容都講解了。學生們都聚集來聽,祖瑩在夜裏讀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師催促著講課十分急切,他於是就錯拿了住在同壹個房間的學生趙郡李孝怡的《曲禮》卷就去聽課了。

博士嚴厲,他不敢再回去,於是就在前面行禮,背誦多篇《尚書》,不遺漏壹個字。 他憑借著自己的才能任職作為大學學士。

9. 古代文言文桂苑叢談中有壹句臨絕語勉曰的是哪章要那章的全文翻譯

樓上的譯文中有幾處明顯的錯誤,現予訂正:

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149篇之147

(壹四七)李勉埋金

天寶中,有書生旅次宋州。時李勉少年貧苦,與壹書生同店。而不旬日,書生疾作,遂死不救,臨絕語勉曰:“某家住洪州,將於北都求官,於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兩遺勉,曰:“某之仆使,無知有此者,足下為我畢死事,余金奉之。”勉許為辦事,余金乃密置於墓中而同葬焉。後數年,勉尉開封。書生兄弟賫洪州牒來,而累路尋生行止,至宋州,知李為主喪事,專詣開封,詰金之所。勉請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選自《尚書讀錄》)

註釋

1、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2、旅次:借宿。3、宋州:地名,治所為睢陽(今河南商丘市西南)。4、旬日:十天。亦指較短的時日。5、疾作:謂瘧疾發作。6、遂:最後;最終。7、臨絕:臨死;臨終。絕,窮盡,引申為死。8、語:動詞,告訴。9、某:人自稱之詞,我。10、洪州:地名,治所是豫章(今南昌市)。11、且:將要。12、遺(音魏):動詞,贈送;饋贈。13、仆使:仆人。14、足下:對人的敬稱。15、奉:進獻;獻上。16、尉:名詞作動詞,做縣尉。17、賫:帶著。18、牒:文件,證件。19、累路:猶沿途。20、行止:行蹤。21、詰:問。22、墓所:墓地。23、《尚書讀錄》:當作“尚書讀記”,清人閻循觀著,濰縣人韓夢周刊行。雜錄前朝各色人軼事76則。“李勉埋金”壹則,最早著錄於唐人馮翊子《桂苑叢談》,宋人王讜《唐語林·德行》亦收錄。

譯文

天寶年間,有壹個書生寄居在宋州。當時李勉年少貧困,與這位書生同住壹家旅店。但是不到十天,那書生瘧疾發作,最後因無藥可救而死了,那書生臨終前對李勉說:“我家住在洪州,我(本來)要到北都(今太原)謀求官職,(但是沒想到)在這裏得病就要死了,這是命啊。”然後從布袋裏拿出壹百兩黃金送給李勉,又說:“我的仆人,沒有知道這(壹百兩黃金)的,您為我辦完喪事,剩下的黃金就送給妳。”李勉答應為他辦理喪事,剩下的黃金(也)秘密放在墓中和書生壹同埋葬在墓中了。幾年以後,李勉做了開封縣尉。那位書生的兄弟帶著洪州官府開的證明文件,沿途打聽尋找書生的行蹤,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為(他的哥哥)主持的喪事,就專門到開封面見他,詢問黃金的下落。李勉向上級請假到了墓地,挖出黃金交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