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還原焰”的使用說起,談談我國古代治金術發明與制陶術的關系
冶金和制陶都是壹種高溫物理化學過程,在人類早期生產技術中,這兩項技術間的關系是較為密切的,古人也早就註意到了這壹點,我國古籍中所謂「 ”陶鑄”、「 ”陶冶”之說,便是這壹認識的壹種反映。如《墨子?耕柱》:「 ”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荀子?王制》:「 ”農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此「 ”陶冶”和「 ”陶鑄”之意大體相近,也即以陶範鑄造。 壹、冶金與制陶之間的關系 從現代技術原理上看,古代冶金與制陶之間的關系當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由於制陶技術的發展,使人們掌握了不少高溫技術,如燃料燃燒技術、通風技術,以及築爐技術。 (2)用於鑄造的泥型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無疑受到過陶器成型技術的許多影響。此應即是「 ”陶冶”和「 ”陶鑄”所反映的原意。 (3)制陶過程發生的許多物理化學變化,以及高溫可創造新型物質的事實,在思想上會給人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但冶金和制離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高溫物理化學過程,它們還是有著許多區別的,所以,冶金術與制陶術之間的關系,多數還是間接的,啟發性的,技術上雖有承襲,但更多的還是壹種思想上的影響和啟迪。 從技術上看,制陶的必要條件只有壹個,即足夠高的溫度和足夠大的高溫空間,而治金的必要條件卻有兩個,壹是足夠高的溫度和足夠大的高溫空間,二是足夠濃度的和持續的還原性氣氛。 對於冶金來說,第二點尤為重要,沒有足夠濃度的還原性氣氛,無論怎樣的高溫也是於事無補的。成陶則不然,它完全可以在氧化性氣氛中進行。 二、冶金術的發明是否受到過制陶技術的影響? 現今不少學者認為,冶金術的發明,不管在高溫技術,還是還原焰技術上,都受到過制陶技術的影響。竊以為此話只說對了壹半,冶金術受到過制陶高溫技術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否受到過其還原焰技術的影響,則值得商榷。 這包括兩方面的問題:壹是我國治金技術發明於仰韶文化時期,那麽,當時的窯爐是否有了還原焰?二是在陶窯(灰陶)的還原性氣氛中,是否能夠還原出銅來? 從現有考古資料看,我國古代的灰陶約出現於裴李崗文化時期,但數量非常之少。在整個仰韶文化時期,我國陶窯大體上都是采用氧化性氣氛的。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其紅彩的主要著色劑是Fe203,黑彩的主要著色劑是MnO和Fe203,都是在氧化焰中燒成的。及至龍山文化時期,陶窯才以還原焰為主的,這可由廟底溝和三裏橋各文化層中,陶器色的變化情況得到很好的說明。 廟底溝仰韶文化灰坑(5號、10號、363號、387號)能分辦飾紋的陶片總數為16082件,其中紅陶,包括細泥紅陶和夾砂粗紅陶,計14415件,占此期陶片總數的89.63%;灰陶只有泥質陶壹種,計1663件,只占陶片總數的10.34%;黑陶只有細泥質壹種計4件,只占陶片總數的0.03%。 到了龍山文化期,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灰坑551號、568號、576號中,能分辦紋飾的陶片總數為3941片,其中灰陶(包括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計3825件,占陶片總數的97.07%;黑陶只有細泥質壹種,計35件,占陶片總數的0.8%;紅陶也只有泥質的壹種,計81件,占總數的2.05%。 三裏橋也有類似的情況,其仰韶文化灰坑(6號)的紅陶,包括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計455件,占陶片總數的93.44%:灰陶,只有泥質壹種,計25件,占陶片總數的5.14%;黑陶只有細泥質壹種,計7件,只占1.4%。 到了龍山文化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能分辨飾紋的陶片中,灰陶(包括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兩種)計2739件,占去此期陶片總數的81.5%;黑陶(只有泥質壹種)計271件,增至總數的8.08%;紅陶(包括泥質和夾砂質兩種)計351件,只占10.45%。其他遺址也有類似情況,如西安半坡,粗砂陶(約占陶片總數的60%)主要為紅色和紅褐色,此外還有淺灰、灰黑、灰褐、暗褐、淡黃、橙黃等;細泥陶(約占陶片總數的35%)也以紅色為主,次為黑色(約占15%)、灰色、褐色、黃色、乳白色;細泥硬陶(約占陶片總數的5%)主要為紅色、橙黃色,少數為紅褐色和灰色。 因紅陶為氧化焰燒成,這便充分表明,仰韶陶窯主要是燒氧化焰的,龍山文化後才以還原焰為主。所以說人們在仰韶文化時期便得到還原焰的啟示,這是值得懷疑的。 三、冶金術的誕生 從制陶工藝研究來看,灰陶雖使用了還原焰,但那是不連續、不穩定的,並非燒造灰陶時,整個燒造過程都是還原焰,而是到了燒成後期,才通過封閉窯頂等方式來創造還原焰的。而金屬還原則需要壹個相對穩定的、持續高溫的還原性氣氛,這個條件在陶窯中是不易得到的。要人們從封閉窯頂的悶燒中得到「 ”還原焰”的啟示,以冶煉金屬,這是十分困難的。金屬冶煉皆需高溫,皆需鼓風以加強空氣流通,與「 ”悶燒”相去甚遠。而悶燒後溫度馬上就會下降,還原溫度就很難保證,故陶窯的還原性氣氛是很難保證煉出銅來的。 總的來看,冶金術應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後,在多項生產技術都有了發展,人們的認識能力和操作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它不是某個單項生產技術發展的結果,而是整個社會生產和人類自身認識水平發展的結果。 ?冶金術的發明,既是社會的壹種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壹種必然。新石器時代之後,人們有了對新產品、新技術的追求,有了壹定的高溫技術,從制陶工藝中獲得了「 ”高溫可以創造新物質”的信念,冶金術總要發明出來的。至於冶金術發明的具體過程,其說不壹,有說它可能與篝火有關,也有說它可能是森林失火造成等,但有壹點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金屬應是偶然煉制的,在大量的偶然事件後,人們才找到了其中的必然性。 參考文獻: 嚴文明:《論中國的銅石並用時代》 中國科學院古研究所:《廟底溝與三裏橋》 孫淑雲等:《甘肅早期銅器的發現與冶煉、制造技術的研究》 安誌敏:《中國早期銅器的幾個問題》 張萬鐘:《泥型鑄造發展史》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遺址發掘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