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古發現在夏代已經有谷、稻、麥、菽、瓜等多種農產品。夏實行“五十而貢”的稅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壹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納稅。後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經存在,只是還沒有大規模推廣而已。 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
畜牧業有壹定發展。有壹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壹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制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壹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裏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裏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麽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代青銅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鑄造青銅的歷史不長,所以青銅器沒有形成壹個好的規範,所以它有點像陶器的樣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壹模壹樣,比較原始,它沒有好多花紋,有小圓點,刻畫簡單的線條。
土地制度
關於夏代的社會性質問題,目前史學家雖然還沒有取得壹致的看法,但是肯定當時存在著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為不少同誌所同意。
二裏頭文化
有關夏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古代文獻記載既少,又多模糊不清。關於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還在繼續探索中。經過多年的調查和發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發現了壹種介於河南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 和鄭州二裏崗早商文化之間的文化遺存,以河南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的內涵較典型,稱為“二裏頭文化”。 這壹文化遺存的時間,據測定,約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屬於夏代紀年範圍內。目前,雖然還沒有足以確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證據,但所提供的豐富考古資料,有力地推動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幹支紀年紀日法
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幹為名,說明當時用天幹作為序數已較普遍。 夏代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當時已能依據北鬥星旋轉鬥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歷就是以鬥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它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保存了我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
原始文字
原始文字的雛形,從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遺存看已經出現,並在逐步發展中。在河南安陽商都殷墟等處發現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馬賀山認為: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為歷史上已有夏篆的記載,[夏禹書]、[禹王碑]則是夏朝的傳世文字,是夏篆。 夏朝甲骨文______夏朝文字 壹提篆字,人們自然會想到大篆和小篆,所謂大篆,即指周篆;所謂小篆,即指秦篆。篆字,就是官方文字。歷史上還有夏篆壹說,由於人們未發現夏朝文字,所以人們壹直對夏篆有不同看法,如:‘夏篆,傳說中夏代的文字。壹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則必較甲骨文更原始壹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會夏篆之說,凡此種種,皆依托之偽說’在這裏夏篆被認為是‘附會’‘偽說’其根據是夏朝文字不存在,哪裏還談得上夏篆?
金 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朝建國後, 金朝
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五京壹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卷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統壹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在實行猛安謀克等獨特制度的同時,也采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同時又受到蒙古帝國(元帝國)軍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隨著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壹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並產生了元好問等著名文學家。金統治者註意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習俗,推動女真族完成封建化的過程。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壹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叠,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沈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迅速,其中南朝風格偏向華麗纖巧,而北朝風格偏向豪放粗獷。南朝文學代表是駢文,講究格律、詞藻、用典,內容多脫離實際生活,抒發壹些富貴閑愁,以庾信、應揚的文章為代表。而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放、魏收、溫子升。敘事長 南北朝作品
詩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和北朝的《木蘭詩》為代表。民歌方面,由與南北文化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樂府詩集》即有「豔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說法。 在文學研究方面,劉勰的《文心雕龍》成為中國第壹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編選的《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壹部詩文總集。這兩部巨著都對後來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道教影響了中國藝術及科學。例如《遊仙詩》等文學,描述神仙飄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說抒發情懷。道教名士陶弘景、陸修靜均擅長神仙文學。
酈道元從小誌於地理學研究。由於當時地理著作不夠完備,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際進行實地考察。然後他以《水經》為藍本,完成《水經註》。《水經註》為陸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為綱,詳細描繪其本身性質與周邊環境,為中國古代地理學做出傑出貢獻。 賈思勰為北魏農學家,家境較為富裕,他面對當時的天災人禍及連年饑荒,主張重視農業,並以齊民謀生為己任,所以決定寫出壹本農書。他所寫的《齊民要術》在中國或世界的農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以當時黃河中下遊地區,特別是山東地區為重點。描述當時農業生產概貌,並介紹中國傳統農業細耕和多種經營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術在內的農業科技的高超水準。 祖沖之為南朝宋人,家族歷代成員大多熟悉天文歷算,所以祖沖之從小對天算有興趣。他平生著作豐富,天文方面有《上「大明歷」表》、《駁議》;數學方面有《綴術》、《九章術義註》、《重差術》。他在科學有三大成就,壹,在張衡、劉徽的基礎上,將圓周率數值精準道小數點後七位數字。二,他是世界上第壹個將「歲差」數值記入歷法運算中,他還將閏月規則修整,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機械方面,他還制作出指南車、木牛流馬、千裏船(即腳踏輪船)、水力運轉的水碓模,以同壹原動輪帶動碓和磨作功。
農業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的農業普遍有所發展。比較突出的地區,是長江中、下遊的荊、揚二州。揚州是東晉、南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圍地區發展很快。東晉在曲阿(江蘇丹陽)立新豐塘,溉田八百多頃。宋在湖熟起廢田四千多頃。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齊在句容修赤山塘。揚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壹歲或稔,則數郡忘饑”。三吳(吳郡、吳興、會稽)是東晉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經濟發展尤為突出。 東晉在吳興烏程(浙江湖州)築荻塘,溉田千頃。宋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二千余頃;又在會稽壹帶開墾湖田,“皆成良業”。東晉、南朝政府的各種支出,主要依靠三吳。洞庭湖周圍的荊、湘地區發展也很快。梁罷義陽(河南信陽)鎮兵以後,“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與浙江相鄰的閩中、鄱陽湖周圍地區,也有較快的發展。此外,淮南地區,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壽春附近有芍陂灌溉農田,地方千裏,“良疇萬頃”,是重要糧食產地。 元嘉以前,淮南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元嘉末,由於宋魏戰爭,淮南遭到破壞。經過齊、梁二代的經營,江淮間壹些地區的生產也迅速恢復、發展。益州則號稱“沃野天府”,物產豐富。廣州也是富庶的經濟地區。
士族田莊
在南方經濟的發展中,南、北士族地主都采取田莊形式進行生產。其中北方士族南遷時,都帶來大量部曲和佃客,唯壹缺乏的是田地。因此,他們到處“求田問舍”,不擇手段地謀取土地。如刁逵在京口壹帶掠奪土地達萬頃。與此同時,南方士族地主也進壹步擴張自己的經濟力量。 士族地主在他們占領的平原和山澤上建立田莊,當時稱為“墅”或“園”。如會稽士族孔靈符在永興建墅,“周圍三十三裏,水陸地二百六十五頃,含帶二山,又有果園九處”。謝靈運在始寧的墅有南北二山,山上有五個果園,沿水渠兩岸有大批良田。 農業在士族田莊經濟中占主導的地位。田莊中有大量的耕地,又有河湖水渠等水利灌溉系統。在耕地上種有稻、麥、粟、桑、麻、蔬菜等作物。僅次於農業的是園林業,經營竹木果樹等。 此外,還有養魚業和畜牧業,並從事紡織、釀造、制造生產工具等多種手工業生產。由於從事多種經營,使士族地主田莊具有自給自足的性質。 田莊裏的生產者,主要是佃客、部曲和奴隸。士族地主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是殘酷的。但它把大量勞動人手組織起來,在山區水濱進行墾植,特別是在東晉和南朝前期,士族地主還關心生產的時候,地主田莊對江南地區的開發是起壹定的積極作用。以後,由於門閥土族日益腐朽,田莊也就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手工業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紡織業比較發達,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壹年蠶四、五熟,永嘉等地壹年八熟。絲、綿、絹、布等是南朝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其中荊、揚二州的紡織業尤為發達。 錦業在益州也早負盛名。劉裕滅後秦,把關中的織錦戶遷到江南。南朝後期,織錦業也發達起來。富豪人家穿繡裙,著錦履,以彩帛作雜花,綾作服飾,錦作屏障。 南朝時,政府都設有專官管理礦冶。建康尚方有東、西二冶(宋、齊時有南冶,後廢),州、郡有礦冶的設冶令。另外還有不少私家冶鋪作坊。在冶鑄技術上,用水排鼓風冶鑄已在南朝應用。煉鋼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那時還發明壹種雜煉生鐵和熟鐵的灌鋼法,即把生熟鐵混雜起來冶煉,火候到時,生鐵先熔化,滲淋入熟鐵中,然後取出反復鍛煉,就成為優質鋼,用來制造寶劍和刀、鐮。 到三國、西晉時,瓷器的燒制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東晉、南朝時又有新的發展。當時瓷器的代表性產品是壹種通體青釉的青瓷,產地比較集中的是會稽郡(浙江紹興)壹帶。青瓷胎質純,硬度高,釉料勻,通體青瑩,造型多樣美觀。據近年考古發掘,江南許多地區的制瓷技術逐漸成名,並各有自己的特點。 造船業在吳國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運輸、作戰用的艦船只很多,往來於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只頻繁,大者可載重二萬斛。 造紙業有了新的發展。壓光和染色是這壹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紙是壹種質地優良的紙張。造紙業的發達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商業發展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江南河流縱橫,水上交通方便,為商業發達提供了基礎和有利條件。 士族豪強兼並土地,官府賦稅徭役繁重,許多中小地主和農民被迫從事商販活動。貴族官僚有免關津稅特權,在任期屆滿時帶著大批貨物作為“還資”,然後轉販各地。官府征收 南北朝
租調要農民折錢交納,農民被迫出賣自己僅有的農副產品。因此,南朝出現商業畸形發展的現象。 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廣州)等地。建康是東晉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長江下遊的經濟中心。這裏“貢使商旅,方舟萬計”。蕭梁時期,建康城內有居民28萬。城內有四個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余處。會稽、吳郡、余杭等地也是“商賈並湊”。 番禺是海外貿易中心,南洋各國,以及天竺、獅子國(斯裏蘭卡)、波斯(伊朗)等國的商船,“每歲數至”,或“歲十余至”。江陵“當雍、岷、交、梁之會”,商業也較發達。成都不僅商業繁盛,而且也是高級絲織品的重要產地。市場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產、生活用品。商賈小者坐販於列肆,大者轉運於四方。商稅是南朝收入的大宗。東晉、南朝都註意貨幣鑄造,但幣制混亂,數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