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左丘明簡介

左丘明簡介

左丘明,中國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壹。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中文名: 左丘明

別名: 魯君子

國籍: 中國古代魯國

出生地: 春秋時魯國都君莊

出生日期: 約公元前502年

逝世日期: 約公元前422年

職業: 春秋時史學家

代表作品: 《左氏春秋》《國語》

人物簡況人物介紹

人物生平

人物才華

人物思想

為人品格

世人敬仰

史壇巨匠家世淵源,學識淵博

情操高尚,君子之風

主要著作《左傳》

《國語》

世系淵源左丘明與左史倚相沒有血統關系

左丘明後人姓氏改左為邱

左丘明左、邱二裔與左、邱兩姓的多源格局

人物故鄉肥城市石橫鎮衡魚村

左丘明文化旅遊區

人物簡況 人物介紹

人物生平

人物才華

人物思想

為人品格

世人敬仰

史壇巨匠 家世淵源,學識淵博

情操高尚,君子之風

主要著作 《左傳》

《國語》

世系淵源 左丘明與左史倚相沒有血統關系

左丘明後人姓氏改左為邱

左丘明左、邱二裔與左、邱兩姓的多源格局

人物故鄉 肥城市石橫鎮衡魚村

左丘明文化旅遊區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況

人物介紹

左丘明像(1)

春秋末期史學家。魯國人(今山東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雙目失明,故後人亦稱盲左。相傳曾著《春秋

左丘明著作(20張)左氏傳》(或稱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我國第壹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我國最早的國別史。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壹說復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漢代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 ”。 關於左丘明的故裏,為現今的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春秋時魯國都君莊)。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壹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壹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左丘明畫像(4張)  根據存世的劉向《別錄》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所記“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斷,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約與孔子晚年弟子曾參及曹恤等人大致相當。即左丘明在年齡上應為孔子的孫子輩,而約生於魯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據《左傳》、《國語》二書對於歷史人物的稱呼來看,可知左丘明應當卒於魯元公在位時期。即公元前五世紀晚期。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兩部史學巨著。

人物生平

左丘明像(2)

[1]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壹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魯國。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領諸侯討伐楚國,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為使子孫後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左丘明歷經30余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壹部敘事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壹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就雙目失明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壹部國別史,它與《左傳》壹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451年前後,左丘明因病去世,並安葬於故鄉肥城石橫鎮衡魚村。[2]

人物才華

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壹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人物思想

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敘述歷史事實時,對於那些歷史事件是鮮明地表現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態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於他的儒家的觀點的東西。他肯定“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左傳》隱公三年)壹類的論理道德,他也從那些論理道德的觀點出發肯定了“利民”②和“衛社稷”③壹類對人民有利的東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壞論理道德的所謂“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左傅》隱公三年)之類的所謂“逆德”,他也批判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的敗行。這部書在思想上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從這些方面表現出來。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壹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壹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為人品格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現存於孔府檔案館的《左傳精舍誌·薦聖圖》載:“趙師聖雲: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聖人歟,夫聖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欲謀,其將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與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壹裘,十年不足壹牢。何者?周人之謀失矣。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於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壹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論語·公冶長》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還與左丘明壹起入周觀史修《春秋》,《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入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其為表裏。”

世人敬仰

左丘明墓

左丘明的品行和對人類歷史的偉大貢獻,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們即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並代有修葺。漢初,肥城置縣伊始,就在縣城興建了“左傳精舍”,並立重修碑以誌。漢平帝時(1-6),《左傳》初立學宮。東漢建武年間(25-56),《左傳》復立。《後漢書·鄭興範升、陳元、賈逵、張霸列傳》載:陛下知丘明至賢,親受孔子,而公羊傳谷梁傳聞於後世,故詔立《左氏》。晉夏侯湛賦詩贊左丘明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致誌《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誌訓猷。” 唐貞觀二十壹年(637),太宗李世民頒《左丘明等二十壹人配享孔子廟詔》,封左丘明為“經師”,從祀文廟。左丘明後裔為此植槐紀念,稱“謝唐槐”。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恒,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陰縣令王諷重修“左傳精舍”並立碑詳述追封之事。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趙佶封左丘明為中都伯。宋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謂亦詩贊左丘明曰:“猗歟左氏,聞道素王。依經作傳,微旨用彰。詞有余韻,人鐐末光。慶封錫壤,廣魯之疆。” 元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巖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者”。明洪武四年(1371年)肥城知縣丘明後裔丘思齊重修“左傳精舍”。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並親書“先儒之墓”。崇禎十五年(1642)明毅宗朱由檢敕封左丘明為“先賢”。肥城知縣王惟精與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孫丘雲特輯訂《左傳精舍誌》。《左傳精舍誌》設遺像誌、本傳誌、祠墓誌、藝文誌、譜系誌等五卷,清乾隆六年(1741)增 輯本現存於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檔案館。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與六十九代孫丘玉潔捐資七千余兩重修縣學宮、癢門,鹹豐皇帝書贈“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襲封衍聖公、孔子第七十代孫孔廣啟題贈“承先衛道”匾。清雍正三年(1725),為避孔丘諱,上諭除“四書”“五經”外,凡丘均加“邑”部為“邱”,丘明及其後裔的丘字均改寫為“邱”。民初,丘氏後人閩杭清舉人丘荷、臺灣清進士丘逢甲認為雍正所為不公,呼籲去“邑”復“丘”,還祖先本來姓字。丘氏族人聞者紛紛響應,恢復了“丘”姓,而未聞者則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與邱本是壹姓,都是左丘明的後裔。乾隆十六年(1751),清禮部重新確認丘明之謫孫為世襲奉祀生,並賜祭田18畝。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壹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壹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作為壹部記述詳備、論述精辟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壹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我國歷史經典之壹。

編輯本段史壇巨匠

家世淵源,學識淵博

相傳,左丘明是齊開國之君姜太公的後代。西周建立後,周公分封諸侯,姜太公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於營丘。姜太公死後,嫡長子丁公?繼位,小兒子印依營丘居住,改姓為丘。丁公?死後三世,哀公即位。這時,紀國的國君與他不和,遂向周王進讒,挑撥哀公和周王的關系,致使周王壹怒之下烹煮了哀公。哀公的弟弟靜被立為諸侯,即胡公。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組織同黨率領營丘的人馬殺死胡公,自立為國君,是為獻公。當時,印的後人婁嘉被迫隨山參與了此次宮廷之爭。鬥爭雖取得勝利,但骨肉相殘,又背著弒君的罪名,婁嘉擔心禍及己身,於是離開齊國投奔到楚國,出任楚國的左史官。那個時代的官職,往往是父死子繼,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職為姓。婁嘉及其後人世代擔任楚國的左史官,所以便改丘姓為左,長期在楚國定居下來。婁嘉的十二代孫倚相,史稱“左史倚相”,是春秋時期傑出的史官,在楚國政治地位較高。倚相生兒子成。成任左史時楚國發生爭奪君權的內亂:楚公子比弒殺其君,隨後又被公子棄疾殺死。為躲避內亂,成投奔到魯國,做了魯國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襲父親官職為魯國的太史。 從姜太公封齊、庶子印以丘為姓,到婁嘉奔楚、改姓左氏,再到成避亂遷魯,左丘明的先人經過了自“姜”而“丘”,由“丘”改“左”的姓氏轉換,同時也經歷了齊、楚、魯三地的坎坷遷移,可以說是家世遙遠、演變曲折。 左丘明的兒子瞻,精通儒道,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孫子啟同樣博學多才,長期做魯國的大夫。四代孫誠是位超凡脫俗的隱士,才華出眾。王莽新政時,曾召集天下學者為其所用,十五代孫起也受到招聘。起因不願為王莽效力,擔心王莽加害自己,於是改姓為丘,逃避到陶陽隱居起來。 清朝雍正三年(1725),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敬、避孔丘名諱,乾隆帝下令丘氏宗族改姓為“邱”。辛亥革命後,閩杭舉人邱荷公及臺灣進士丘逢甲倡議恢復原來的丘姓。這壹提倡,得到了沿海、海外及山東等地丘氏族人的響應,“邱”恢復為“丘”。但也有不少人因沒有得知此倡議而沿用原來的“邱”姓。這樣,左丘明的後裔中,就有了左、丘和邱三個不同的姓氏,而且這三個不同姓氏的後裔中人才輩出。

情操高尚,君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