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壹,人類文明史上的壹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壹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壹層纖維薄片,經晾幹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壹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幹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2.紙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西漢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制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壹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藥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藥!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壹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壹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借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陜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壹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壹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3.改進造紙術(其實造紙術不是蔡倫發明的,是他改進的.)
關蔡倫紙的圖片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範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已經有人使用紙張."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壹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 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 "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壹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堿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制造出來的壹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采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幹燥後即成為紙張.
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裏的造紙作坊和紙莊(現分前紙莊和後紙莊,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壹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壹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4.●造紙
走進楮皮紙抄制技藝傳承人張逢學家,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兒媳貼著墻根,從壹沓30公分厚的濕紙磚上,撕下壹張張薄紙,貼在墻面上晾曬.這個場景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句古老的民謠:“有女甭嫁北張村,半夜起來站墻根.”據說這是造紙的最後壹道工序曬紙.
69歲的老人張逢學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拿出幾把樹皮介紹說:“這就是枸樹皮,學名叫楮樹皮.這邊兩把都是枸樹做的穰.夏天的枸樹皮叫牙皮,從樹上很容易剝落,作成的穰是黑色的;十冬臘月的樹皮和樹幹粘在壹起,剝下的時候帶著樹幹上的東西,這樣做出的穰是白色的.因為穰分黑白兩種,所以做出的紙也分黑白兩種.”
據張逢學介紹,生產紙漿要經過備料—切穰—踏碓—搗漿—淘漿的幾道工序,具體流程是:先篩選出用清水泡過的新鮮枸樹皮,放到石灰水裏泡2-3天,然後在大鍋裏蒸壹天壹夜.待纖維徹底軟化,拿到河裏將石灰和其他雜質徹底洗幹凈後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鍘刀切碎然後用工具壓成松散狀,之後還要放到石缸裏用石具搗,使植物纖維變得更軟更細,最後放到石槽裏淘漿變成均勻的紙漿.
張家後院有壹個5米長、3米寬浸泡紙漿的水槽,據說,這個水槽壹定要用石頭壘砌,才能保證水不變臭.張逢學的兒子張建昌站進壹個水池邊1米見方的洞裏,手持飛桿在水中來回攪動,讓纖維均勻分布在水中,隨後巧妙地使漿中的纖維覆蓋在紙簾上,形成濕紙,壹張張疊放於紙床上.待達到壹定厚度後,用杠桿的方法把成沓的濕紙放在支點上,逐漸除去濕紙中大量水分,形成紙磚.最後就是我們剛剛進門時看到的壹幕,把紙壹張張撕下,貼在墻上曬幹.
老人揭開壹個大布袋,厚厚壹沓楮皮紙展現在眼前.這種純天然的紙亮白潔凈,柔韌性非常好,用手使勁揉搓再展開,基本平展如初.據說這紙還耐保存,其書畫作品百十年後拿出來仍然跟剛畫的壹樣.遺憾的是現在書畫大都改用現代宣紙,白麻紙基本上沒什麽人用了,偶爾有西安美院的老師、學生或者長安畫派的壹些老畫家作書畫用,還有壹些來旅遊的外國遊客、華僑買回去當紙藝術品.現在北張村造的白麻紙雖然在西安每張僅為0.25元人民幣,在國外的展覽會上每張卻能賣到6-7美元.古代造紙方法
5.古代造紙方法
以竹紙為例,《天工開物》中指出:在芒種前後登山砍竹,截斷五七尺長,在塘水中浸漚壹百天,加工捶洗以後,脫去粗殼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歇火壹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漿過,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這樣十多天,自然臭爛.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狀,再制漿造 紙.這些記載,和後來的民間土法造竹紙過程大體相同.
6.現代造紙方法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1.制漿的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壹步,壹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壹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
壹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a. 散漿 b.打漿 c.加膠與充填
3.抄造過程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幹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故壹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a.紙料的篩選 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b.網部 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布和交織.
c.壓榨部 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壹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壹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d.幹燥部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幹燥.
e.壓光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幹燥.
f.卷紙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幹燥.
g.裁切、選別 包裝:取前面已卷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壹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剔除有破損或汙點的紙張,最後將每五百張包成壹包(通常叫做壹令).
打了這麽多,應該加點分吧···不然對不起我的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