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黃芽自明代列為貢品。六安州誌載:明時六安貢茶制定於未分霍山縣之前原額茶二百袋,霍山辦茶壹百七十五袋。霍山縣誌載明人曹琥註黃芽茶疏中說:臣查得本府額貢茶歲不過二十斤,祖宗以來聖賢相承不聞以為不足……寧府正德十年之貢(1515年)取去芽茶壹千二百斤,細茶六千斤,不知實貢朝廷幾何……芽茶壹斤,賣銀壹兩,猶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壹本(6-2)《霍山縣誌》貢茶產地載:六安茶六安與霍山所並產也其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誌》謂以六安寨得名以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邑山多繞確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州不縣之什二)……產茶之地惟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出西南,遲在雨後,幫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今為詳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較可睹矣。東山……貢茶歲居其八九(東山25處屬縣境的有磨子潭、與兒街、但家廟、單龍寺、東西溪等21處)。又據《霍山縣誌》載:“光緒年間,以南鄉霧迷尖(即烏米尖),掛龍尖二山所產為壹邑最采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
唐代
霍山黃芽在唐朝即負盛名,明代被列為貢品,清朝更定為內用,清末民初作為貢茶忽然絕跡。霍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古籍測之當始於秦漢,如華佗《食論》中有:“苦荼久食、益思意”。“華佗(?~208)三國譙人,譙即今亳縣、距霍山不遠、可證。但尚未見到確切的文字記載 ,最早見諸文字的當推陸羽《茶經·八之出》(書成於758年左右):“淮南以光州上,義陽 郡 ,舒州次(原註盛唐縣生霍山者與衡山同也)稍後李肇《唐國史補》(書成於806~858年為翰林 學士時作):“風俗貴茶,茶之名品亦眾……壽州有霍山黃芽。”此時方見霍山黃芽的名號。蓋霍山初曰盛唐縣屬壽州,後改霍山、劃歸六安,故所謂壽州黃芽實乃產自霍山。又據《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楊億等撰、書成於1005年)“唐憲宗元和十壹年(816)二月詔壽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內之茶園。”可見當時霍山茶園之多、地位之重。
唐時茶葉雖然餅茶、散茶與末茶並存,甚至還有炒青的出現,如劉禹錫(772-843年)的《西 山蘭若試茶歌》:“自傍芳叢摘鷹咀,斯須炒來滿室香。”但這僅是極少數或偶爾為之,仍 是以餅茶為主的。霍山黃芽當亦系此種蒸青餅茶。楊華的《膳夫經手錄》(書成於858年)中 有:“壽州霍山小團”之語可證。餅茶又叫團茶、片茶。據唐《食貨誌》:“貞元(785-804 年)江淮茶為大模壹斤到五十兩”,所謂“霍山小團”當系指此斤把重的小餅茶。餅茶制法 、陸羽《茶經》記述是:“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 霍山黃芽之制法當亦如是。
宋代
宋朝制茶改搗為碾,並向小巧精致發展,反受其局限,加之“失茶真味”,故逐漸改餅為散並終為散茶所替代。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書成於1310年)中說:茗有片有散、片即龍 團舊法,散則不蒸而乾之如今之茶。始知南渡以後茶漸以不蒸為貴矣。”其同時人王楨在《 農書》(書成於1313年)上始有:“鮮葉微蒸放筐箔上攤晾,然後乘濕用手揉撚,最後入焙烘 幹”的記載。據此可知中國綠茶制茶工藝在元朝已基本形成,而此時霍山黃芽在制法上當亦系如此。
明代
明朝是中國制茶工藝全面發展繼往開來的光輝時代。元朝貢茶仍為團茶,飲茶仍為烹飲。到了明朝“殺青”就改蒸為炒(粗茶蒸、嫩茶炒),飲茶亦由烹改為沖泡(點)末茶產量也大減, (末茶在今天我縣,山區仍未絕跡),從而形成散茶獨盛的局面。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罷貢龍團鳳餅改為制芽茶以進。明人許次紓在其《茶疏》(書成於1597年)中說:“炒茶:生葉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 於鐺中過熟則香氣散矣,甚至枯焦不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忌新鐵,鐵腥壹入不復有香。尤忌脂膩害甚於鐵。……炒茶樹枝不可幹葉,幹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燃易滅。鐺必磨瑩、旋摘旋炒。壹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用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炒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侯矣。急用小扇之被籠,純棉大紙襯底烘焙。積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 、數鐺數籠。人力若少僅壹鐺、二鐺、亦須四五竹籠,蓋炒速而焙遲。燥濕不可相混,混則 大減香力。壹葉稍焦全鐺無用。然雖忌猛,尤嫌鐺冷則枝葉不柔。以意消息、最難最難”。這裏描述的制茶方法與我們今天綠茶的制法何其相似。同書中他對霍山茶的制法亦有專門記 載,則是:“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陜人皆用之,南方謂其能消垢膩 ,去積滯亦甚寶愛。顧彼山中不善制法,就於食鐺火薪焙炒,未及出釜業已枯焦,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其同時人屠隆在《茶箋》上(書成於1577年)說:“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但不善炒,不能發香而味苦 ,茶之本質實佳。”這裏記述的制法與今天霍山黃大茶制法基本相同。特別提到綠枝、紫筍 輒就萎黃這當是霍山黃芽(黃小茶)制法濫觴。這也正是黃茶與綠茶制法上的區別所在——“ 渥黃”過程(黃小茶的攤黃、黃大茶的渥悶)。
清代
到了清王朝,所謂康、雍、乾百年盛世,農民得到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特別是資本主義的萌芽商業的繁榮,使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地發展。因為茶葉比其他農產品更富有商品性。但芽茶仍屬貢品,霍山黃芽更被定為內用。據《清會典》(書成於1690年、阿世坦等撰);載:“順治七年(1650年)禮部照會:產茶各省布政司每年谷雨後十天起解(貢茶)轉送該衙門供用。各有定數具列於後…江南省六安州霍山縣芽茶仍另委官起解。於進到時會同光祿寺〖ZZ( 〗交送內務府以供內用〖ZZ)〗,並定額數為:“廬州府六安州霍山縣三百斤(原註:實解三 百六十袋,每袋壹斤十二兩,***芽茶六百三十斤)。又據姚範《援鶉堂筆記》(書成於18世紀 60年代):“六安茶產自霍山。第壹蕊尖、無汁。第二貢尖、即皇尖,皇尖只取壹旗壹槍。第三曰客尖。第四曰細連枝。第五曰百條。……六安茶以谷雨前為上品,立夏後則無毛而生 骨。其產地周回八百裏,可用者僅六處。仙人沖、黃溪澗、烏梅尖、佛寺嶺〖KG-*3][H T5,6]蒙〖HT5〗潼灣***五處、脫壹。其不佳者沿口東、西石筍、次則管駕渡、舞旗河、野雞 嶺、石盆、傅埠園。”這段文字對霍山黃芽的產地、采摘時間、標準和質量關系清楚道出。明清時黃芽僅取壹芽壹葉曰貢尖、皇尖;壹芽二葉曰客尖;壹芽三葉的細連枝則屬黃芽(黃 小茶)之次者。黃小茶有白毫。有枝有梗的則為黃大茶矣。
歷史的重復如同當年龍團餅茶壹樣,明清之際綠茶大量的興起(特別應該說這是在我們霍山 ,因為綠茶在全國來說比黃茶早,比黃茶廣)並逐漸取代了黃小茶。民國以後貢茶隨著末代皇帝垮臺而被取消。據徐柯《可言》(書成於1924年)卷十二上載:“六安茶之通行者曰毛尖 ,亦有旗槍之名,與龍井同。”這裏指定是綠小茶。可見民國時黃芽已瀕絕跡。解放後在黨和政府大力扶持下,我縣茶葉生產發展很快。為了發掘歷史名茶,恢復黃芽生產 ,曾組織專人深入茶區調查。在技術人員、老茶工、老茶農的***同研究針對“黃”字與“芽 ”字上反復揣摩,終於在壹九七三年第2次試制出“霍山黃芽”並送交廣交會展銷,及時投放市場頗受好評。85年獲省優,90年獲部優。年產量在3萬~35萬公斤左右。新的“霍山黃芽”采制要求極嚴,有“壹要雨前采、二要芽頭齊,三要槲炭火、四要炒烘功”之說。質量要求條索緊湊,體態勻稱,芽頭壯實。峰毫顯露,有獨特的甜和清爽的“熟板栗香”。要達到外觀 金黃、湯色黃綠、葉底嫩黃的“三黃”。形成上述優良品質和原因除要求茶芽具有優良的內 質因素外,在加工工藝上對“渥悶”—黃小茶的“攤黃”,黃大茶的“堆悶”—過程要掌握 恰到好處。雖然“渥悶”對茶葉機理作用及變化情況尚未完全弄清。但國內外專家認定 :“渥悶”不是通過化學作用,而是在“濕熱”作用下破壞酶的活性,促進葉內化學變化, 使酯型兒茶素自動氧化和異構化。裂解作用改變了多酚類化合物的原來的苦澀味。從而形成 黃茶特有的金黃色和較綠茶醇和獨特滋味。
由於黃小茶采制技藝難度較大,不能象黃大茶那樣普及和暢銷不衰。故清王朝除貢奉朝廷的黃芽外,我縣綠茶生產有很大發展,有梅花片、蘭花頭、松蘿春、銀針、雀舌 等名茶。民國以後黃芽瀕絕。當時霍山黃芽的產地也似乎不 是今天的大化坪金字山。因之我們恢復黃芽生產應主要著眼於“黃”字與“芽”字上狠下功 夫。要突出名茶的特點來。應選擇自然條件優越的劃片生產,嚴格掌握茶芽嫩度,保證茶芽具有優良內質,采制工藝要定型,逐步走向工藝數據化,產品規範化。要達到“三黃”的要 求和其獨有的“熟板栗香”與甜和清爽的滋味來。霍山黃芽-中國名茶――霍山黃芽推介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 中國名茶――霍山黃芽2008北京推介會於4月27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霍山黃芽是久負盛名的歷史名茶,為了提高霍山黃芽的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做大做強支柱產業,霍山縣委、縣政府跨出山門,走向市場,把名茶推向都市。這次活動邀請了有關領導、中直部分單位、近30家在京茶葉企業、60余家新聞媒體參加。霍山縣委書記束學龍、縣長陳俊率四個班子的領導、縣直單位、產茶鄉鎮和企業負責人參加了這次推介會。
霍山自古產名茶,有據可考的種茶歷史已有2000年,清光緒《霍山縣誌》記載:“霍山黃芽之名已肇於西漢”。史載“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在陸羽《茶經》、李肇《國史補》中均有記載,可見霍山茶葉歷史悠久。
霍山自然環境優越,屬北亞熱帶溫濕氣候,境內群峰競秀,竹茂林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生長,所產霍山黃芽,滋味濃郁,清香持久,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霍山茶葉基礎良好,全縣11.5萬畝茶園,年產幹茶4500余噸,產值1.5億元。全縣90%農戶擁有茶園,10萬多人從事茶葉的生產、加工和營銷,銷售網絡已遍布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銷售行情呈上漲趨勢。
霍山茶葉品質優良,由於自然環境的優越和經營管理的精細到位,霍山茶葉已有近10萬畝通過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認證,2008年可望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基地縣的驗收。喝霍山茶葉就是喝放心茶葉,就是喝健康飲品。
2008年春,為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霍山縣委、縣政府又出臺了《關於進壹步加強茶葉產業建設的意見》、《加強霍山黃芽茶質量保護的意見》,這些政策的出臺將有力地促進霍山茶葉、霍山黃芽的健康發展。 清乾隆四十壹年《霍山縣誌·物產誌》
茶,本山貨屬以茶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銀針(僅取枝頂壹槍),次曰雀舌(取枝頂二葉之微 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擇最嫩葉為之)、曰蘭花頭(取枝頂三五葉為之),曰松蘿(仿徽茗之法 ,但徽制葉,霍制全葉)。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為貴。其任枝幹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貢尖、蕊尖、雨前尖、雨後尖、東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後,枝幹長大,而味勝東山之雨前)。次曰連枝,有白連、泉城紅、泉城綠、綠連、黑連數種,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 既老而不勝細摘,則並其宿葉捋而雉之曰翻柯 ,皆為頭茶。至五月初,復茁新莖,其葉較頭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澀。價不及頭茶連枝之半,是為子茶。
——清乾隆四十壹年《霍山縣誌·物產誌》
《史記記載》
《史記》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六霍舊壽春故也。壹曰仙芽,又稱壽州霍山黃芽。六安州小峴春,皆茶之極品,明朝始入貢。自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州縣縣貢,縣戶采辦者例應匯州總進。
清同治十壹年《六安州誌·物產》
貨之屬,茶為第壹。茶山環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霧,所產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氣,懸巖石罅偶得數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絕倫,故南鄉之霧迷尖、掛龍尖二山左右,所產為壹 邑最,采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茶商就地收買,倩女工檢提分配花色,裝以大簍,運至蘇州。蘇商薰以珠蘭、茉莉,轉由內洋至營口,分銷東三省壹帶。近亦有與徽產出外洋者。次則東北鄉與西南近城壹帶,多北運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轉售京都、山西、山東,而西鄉自土地嶺以西,迤邐而南,茶葉厚,微苦,枝桿粗大,采焙不精,皆青齊茶商於大化坪 、五溪河收買,運銷山東壹路。諸佛庵以北數保,則由土人運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西商收買,自行焙制,運銷山西、外蒙古等處。極西之九五保,所出極微,味制具遜,多為鄂人收買。至前誌所載諸名目花:如銀針、雀舌,則茶始萌芽者; 梅花片、蘭花頭、松羅春則茶初放葉者;統名之為小茶,價既數倍,采以維艱,故惟近城及 柳林河、諸佛庵數處有之,運銷京都為多。氣候則東南稍暖,谷雨前即可采摘,故有雨前、 毛尖之名。西山谷雨後,始能開山,間數日,采摘壹次,須二旬始畢。故有頭道、二道、三 道、四道之分。最後,並宿葉而擷雉之,曰翻 柯老茶,為民間常用。春茶既畢,五六月復生 新苗,謂之子茶。其幹扁而味微澀,價亦半減。然愛惜茶株者,恒蓄不采,取次春茶必茂盛。
又壹種名苦丁茶,雖名為茶,實則木本,枝葉似茶而大,有二種:壹葉小上有刺;壹葉大而 圓,皆天然自生深山巖石間,無子種,與茶同時采制,味苦,其性極涼,可入藥,極難長成。
《博物誌》
飲真茶者,令人少眠。
《潘誌》
六安茶,六與霍所並產也,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誌》謂以六安寨得名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山多磽確,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不及什二。考州誌有州茶黑、縣茶黃之說,恐亦傅會。惟產茶之地,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西南,遲在雨後,故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
《吳誌》
土人不辨茶味,唯燕、齊、豫、楚需此日用。每隔歲,經千裏挾資而來,投行預質。牙獪負諸賈子母,每刻削茶戶以償之:銀則熔改低色;秤則任意輕重;價則隨日低昂,且多取樣茶。茶戶莫能與較;雖叠經告誡,申詳各憲,嚴飭鄉保稽查,茶戶稍潔實惠,然弊 端猶未能盡除也。按茶之為利雖厚,工則最勤苦:日采摘,夜炒焙,恒兼旬不得安枕。人力不足,又須厚雇客工,茶值稍昂,猶可相償。軍興後,厘捐日益浮費繁多。商人成本既重,則轉而抑減民值。行戶漸增,竟有匯緣茶商,預計價值把持行市者。黠販收買,則又攙老葉加水潮,茶商得以借口,故茶價愈趨愈下。光緒以來,每斤銀不過錢余,賤時才七八分,以是民用益絀。近徽郡仿外洋以機器烘焙,制精工省,頗獲其利。本邑紳商,如能集股,設公司,精其制造,則利權操之於我,諸弊不禁自除矣。西人亦雲:霍茶香味較勝徽產。
《霍山縣誌》
六安州歲貢芽茶二百袋,每袋重壹斤十二兩。自明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後,隨定額分辦,州辦茶二十五袋,縣辦茶壹百七十五袋……
國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辦壹百袋,州承辦三十七袋,計六十四斤十二兩,縣承辦 二百六十三袋,計四百六十斤四兩。每年州備價發縣代買壹色芽茶……
本縣農戶揀雨前極品,新芽壹槍壹旗,依法擇制,以黃絹為袋封貯,***四箱,用龍旗龍袱恭進。康熙四十七年,貢茶壹千二百袋,雍正七年增辦壹百袋。乾隆元年貢茶七百二十袋。
——清乾隆十四年《霍山縣誌·茶考)
今天下產茶處不下數百,致貢者僅十余處,而明朝上供專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歲上供 ,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補其乏。州額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清順治十七年《霍山縣誌·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