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血隨氣逆簡介

血隨氣逆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關於氣逆失血、肝陽上亢 5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血隨氣逆的方劑 2 治療血隨氣逆的穴位 3 治療血隨氣逆的中成藥 4 血隨氣逆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血隨氣逆 1 拼音

xuè suí qì nì

2 英文參考

bleeding due to qi reversed flow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血隨氣逆為病機[1]。是指血隨氣逆為血隨氣逆而上沖,甚則動血而吐血,或壅閉清竅而昏厥的病理變化[2]。通常指肝氣上逆導致面紅目赤、吐血、眩暈或昏厥的病機[1]。因“氣為血之帥”,在病理情況下,若氣機上逆,則血也隨之上逆[1]。《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4 關於氣逆失血、肝陽上亢

氣逆失血是指嘔血由氣逆而致者[3]。多因情誌過分激動,肝火隨氣上逆而然[3]。常伴見胸脅滿痛、煩躁而渴等癥[3]。《金匱冀·諸血統論》:“氣逆失血者,血從氣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經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是也。”可用小烏沈湯加芍藥、生地、丹皮、黃芩、黃連之屬[3]。

肝陽上亢又稱肝陽偏旺,是由腎水虧損不能滋養肝木,或肝陰不足,陰不潛陽所致[4]。臨床表現頭暈目眩、頭痛、面赤、眼花、耳鳴、口苦、舌紅、脈弦細數等癥[4]。治宜滋陰平肝潛陽[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