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八閩是什麽意思?

八閩是什麽意思?

七閩·八閩·九閩

福建簡稱“閩”,在歷史上先後有“七閩”、“八閩”、“九閩”的別稱。

據古籍《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這裏的“七閩”,是福建見於史籍之始,也是福建簡稱“閩”的出處。東漢鄭玄註: “閩,蠻之別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唐賈公彥疏:“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 “七閩”概指周朝時散居於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為圖騰的七支部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有雲:“閩,東南越,蛇種。”從遠古開始,福建即有崇蛇的風俗,現在壹些地方仍有遺風,如長汀有蛇山廟,漳州南門外有古老的蛇王廟,平和縣三平村尊稱蛇為“侍者公”,南平樟湖阪壹帶則流行正月蛇王節祭典與遊蛇燈活動。而在清朝嘉慶年間蔡永蒹(福建晉江人)的《西山雜誌》中則有關於“七閩”的另壹種解釋: “古丹篆釋義皇使盤瓠掌閩為七族:泉郡之畬家,三山之戶,劍川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巖之龍門潭,漳郡之蘭太武,汀贛之客家,此即七閩也。”此說則出於後人附會,最為明顯的是在遠古時還無“客家”人。從周朝至今,福建稱“閩”的歷史已有近三千年了。古代在福建的行政建置常帶有“閩”字,如秦時置閩中郡,漢封閩越國,南朝陳設閩州,五代王審知立閩國。

“七閩”曾被用來泛指福建壹帶地區。如,北宋年間,福州人蔡伯唏四歲能詩,舉神童,宋真宗趙恒贈其《賜蔡伯唏》詩大加贊揚,首句雲“七閩山水多靈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地靈人傑,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大文豪蘇東坡在《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六和寺中作》壹詩中說:“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另外蘇東坡還在《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壹文中說,江西贛州的地理位置是“東望七閩,南望五嶺”。

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置福建路,轄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宋時,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計轄壹府五州二軍。元代,福建行政建制幾經變動,至治年間(公元1321—1323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正式設立福建行中書省,下領八路。明朝改路為府,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清承明制,福建依然保持八府建制。從宋至清的九百年間,福建在大部分時間裏保持八府建制,故有“八閩”之稱。福州崇奉王審知的閩王廟懸有稱揚王審知的“八閩人祖”匾額,據說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親筆禦題,但這種說法值得懷疑,因為趙匡胤於976年去世,十年後才出現福建轄八州(軍)的局面。北宋時期還大多習慣以“七閩”來稱福建,南宋起“八閩”之名始盛。閩清白巖山,相傳有壹百零八處天然巖景,俗稱百景巖,有南宋朱熹題贊的“八閩嶽祖”崖刻。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州署衙門題聯曰:“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壹邦。”元代,吳海《遊鼓山記》雲:“福(州)為八閩都會。”明代,鄧應奎《君山歌》有句曰:“八閩丘壑稱奇絕。”至今福建人民還十分自豪地用“八閩大地”來稱呼自己可愛的家鄉。

臺灣與福建壹衣帶水,血脈相連,自古以來關系十分密切。元代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隸於泉州路同安縣。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壹代名將施瑯率清軍統壹臺灣,之後他針對當時清朝內部“遷人棄地”的錯誤意見,上疏清廷,詳陳臺灣的重要性,力主保留臺灣,屯兵守衛,設官管理。清廷最終采納施瑯的意見,於翌年(1684年)增設臺灣府,管理臺灣、澎湖,仍歸福建省管轄。這樣福建為九府建制,史稱“九閩”。直至光緒十壹年(1885年),臺灣才正式設省。故福建為“九閩”的歷史有201年。清初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被譽稱為“天下第壹清官”的張伯行,著有《周子全書》,前有其作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序文,曰: “丁亥(1707年)春,恭膺簡命,叨撫九閩。”所謂“叨撫九閩”就是指他在這壹年擔任福建巡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永春縣重修文廟落成,廖騰火奎作《重建永春縣學宮碑記》,其中提到:“今日者,公之兄方伯公開藩我九閩,公回避在邇。意思指永春知縣石如金的兄長任福建地方長官,石如金只好避嫌他調。更值得壹提的是,建於明末清初的福州市龍峰泰山廟內保存有壹幅古壁畫,描繪了包括臺灣在內的福建九府官員覲見皇上的情景,有力地鑒證了福建被稱為“九閩”的史實,生動地反映了海峽兩岸難割難分的地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