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的來歷以及意思
實事求是這壹成語取自班固的《漢書?河間獻王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實事求是這壹成語的意思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當前實際出發,既不誇大問題也不忽略問題,而是正確的認識問題,從而用更好的途徑解決問題。
劉德的故事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這段話的意思是劉德喜歡研究學業喜歡古代典籍,他從實際出發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作為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個孩子,劉德在公元前155年受封為河間王,作為皇子,劉德不是很關心政治,而是特別喜歡儒學,不參與皇子的鬥爭,壹心想要恢復儒學正統。
劉德非常喜歡儒學,他的壹舉壹動還有自己的服飾都仿照當時的儒生,再加上他對儒學認真的態度,山東的儒生也都大多依附於劉德。
漢景帝時期儒學還未成為統治者支持的思想,也未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時期才成為正統思想,因為秦朝末年發生了很多戰爭,儒學典籍幾乎被毀於壹旦,學儒學的人也非常之少,而就在儒學艱難發展的時期,劉德想要恢復儒學,何其艱難。在劉德成為河間王的26年中,他從來不參與王權的鬥爭,他將自己的終生都奉獻給了儒學,他整理並且搜集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古籍,推動了儒學的興起,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
劉德對於搜集書籍之事異常上心,為了搜集書籍,他的足跡遍布儒學書籍所在之地,他不怕艱險,親身前往民間,只要聽說哪個地方有善於寫書的人,他都會親自前往那人的家中,並且用重金求購,而且會仔仔細細讓人重新抄寫壹份,以供民間百姓所需。而且面對不願給書籍的人,並不以強權相逼,而是和氣的求取書籍,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這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地步,所以劉德的名聲就開始傳播起來,有很多當時的知識分子都不遠千裏,拿著自己先祖曾經保留過的書籍,送給劉德,而且劉德也非常感恩,常常給予重賞和重用,劉德得到的書籍相當之多。
作為皇子,劉德專門參與了對於搜集到的古時書籍的整理工作,而且選取了大量的有識之士,其中不乏當時的能者之輩,他對於古籍的整理相當仔細,這些古籍殘缺不全之處都需要專業人士進行商討,來進行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後,最後才能成為壹個完整的書籍。劉德在最後整理了大量的古籍,對於當時書籍缺乏的漢朝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
漢武帝上位之後,每次劉德送書都特許嘉獎,但是最後還是受到漢武帝的猜忌,郁郁而終。他受後世知識分子的推崇,留下了實事求是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