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年到年三十的年風俗大全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來由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竈君的節日。
祭竈的風俗,由來甚久。竈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壹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竈?的話。先秦時期,祭竈位列?五祀?之壹(五祀為祀竈、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壹說為門、井、戶、竈、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竈、中雷)。祭竈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傳說
竈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竈神說成是壹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竈君爺爺,又有竈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裏,竈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兩個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愛惜人。每到五谷不長的寒冷季節,大年怕餓壞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來讓人們吃。小年雖說是大年的親兄弟,心眼卻壞透了。他用邪術把大年撒給人的白面變成雪籽,吃下去不治餓還凍壞肚子。等到把人們病倒了,他再變成巨齒獠牙的猛獸下來吃人。當他吃人吃飽了肚皮,就躺下睡覺,壹覺能睡三百六十天,醒過來還吃人。人們雖說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來壹回,可是藏到哪兒也躲不過去。只好燒香磕頭,請求大年給作主。
大年正為白面變雪、人煙稀少的事胡猜亂想哩,壹聽人間禱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惡。他氣狠狠地去找小年,小年卻滿不在乎地說:?妳行妳的好,我吃我的人,礙妳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講理,氣得擡手去打他。誰知小年心惡勁大,竟反手把大年打倒在地,還惡狠狠地說:?不念壹母同胞,我連妳也吃了!?
大年打不贏小年,只得親自下凡對人們說:?小年生來怕雷怕火,等他再來了,妳們用油松幹柴燒青竹,圍成圈子,點上火,人們坐在中間,它下來就吃不著人啦。?人們記住大年的話,小年下來時,幹柴油松燒得青竹?砰啪?亂響,烈火烤人,急得它轉圈磨牙沒辦法,只好空著肚子回去了。他知道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沒法,也跳到人們燒的火圈裏。小年恨得咬牙切齒地說:?等我練好了火功,把妳們吃個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黃。兇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終於練成了火功,再過壹天又要下去糟踐人啦。
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準備。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整天沒明沒夜地熬氣力,練武藝,再過壹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戰壹場,保護人類不受殘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頭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動手打起來。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黃風滾滾,雲霧遮天。這就是後來春天風多霧多的原因。
壹口氣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張嘴要吞掉大年。大年急忙舉起手心雷,誰知小年縱身壹躥躲到了高處。大年追著他往上打,他就壹直往上躥。這就是二月二打悶雷的原因。
大年又追了七十四天,看手心雷打不住他,就放手不打了。小年卻認為哥哥的雷放完了,壹翻身沖下來抓大年。大年閃身躲開,擡手從背後拉出壹條雪白的長蟲。只見那長蟲口吐烈火,直沖小年燒去。不等小年躲避,大年又口吐轟天雷。小年閃身躲開,張口噴出壹股黑水,雖澆不滅火,濕不了雷,可也保住了他自己。大年追,小年跑,震得天搖地動,大雨傾盆。這就是夏季扯閃打雷下暴雨的由來。
小年打累了,壹頭紮進海裏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陽,催熟五谷,免得因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們挨餓。
小年壹氣歇了壹百天,抖擻精神又來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話不說,接手就打。這回小年學精了,先施出他練的冷氣滅火功夫,壹張嘴,陣陣冷風朝大年刮去。大年壹哆嗦,急忙縱身往高處去。小年也急忙趕上去,攆得大年沒處躲藏,就變成壹個小石頭落到地下。小年找不著大年,氣得嗷嗷亂叫,駕著冰冷的狂風亂翻亂找,實在找不著,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凍死大年。其實,大年早已躲到了人們藏身的山洞裏,人們給他生火烤,熱飯吃。大年暖和透了,還要來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壹層又壹層,準備和小年決壹死戰。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頭上。小年預料大年被凍死了,就大吼壹聲沖下來要吃人。只見大年壹滾,帶著滿身大火躥到半空。等小年剛下到樹梢上時,大年壹頭鉆進小年嘴裏,順喉嚨下到肚裏,放火燒起來。疼得小年手扳樹枝,兩腳亂蹬。不壹會兒,小年手壹松,身子橫到了樹杈上。只見他的身子上熱氣騰騰,燒得只剩下了壹張皮。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們齊刷刷地跪在當院,哭著給大年磕頭。並把裝著大年身子的小年屍體永遠掛在樹上。往後,人們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裏的樹下給大年燒香,說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保佑世代平安。
後來。朝裏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壹循環。這壹循環起個啥名哩?大家都說。大年為咱舍了命,咱永遠也不能忘了這個大恩大德。夠壹個循環,就算過壹年吧。人們還根據大年燒小年的辦法,仿著小年剩下的那個空殼殼,做了壹個又壹個燈籠。每年過節就掛在樹上,驅魔鎮邪。
臘月二十四,除陳布新日。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在嚴冬臘月二十四?掃房?,開展全民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即是保護了民族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中華先民智慧和進步的標誌。
關於掃房除塵的由來,民間流傳著壹個頗為詭異的'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壹個三屍神,他像影子壹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夥,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民間描述的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壹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並讓蜘蛛張網遮掩。玉皇大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著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壹個不留。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之時,竈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竈王爺商量對策。經過壹番討論,竈王爺們終於想出了壹個好辦法,命令人們於臘月二十三送竈之日起,到除夕接竈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的幹幹凈凈,哪戶不清潔,竈王爺就拒不進宅。於是大家遵照竈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彈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的煥然壹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竈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謝竈王爺為人間除難消災、賜福張祥,避免竈王爺離開後再遭惡神算計,所以民間在送竈後的?臘月二十四?總要進行壹次大掃除,久而成為習。
另外,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前大掃除本身也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即把壹切?窮鬼?、?晦氣?統統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從臘月二十五日到臘月二十八日,人們主要是為過年準備各種年貨。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我國制作和食用豆腐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註?世傳豆腐本乃淮南王術?。明代李時珍亦認為?豆腐之法,始於淮南王劉安?。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了兩座東漢晚期(公元2世紀左右)的墓葬,其墓中畫像石中就有生產豆腐的場景。因此,豆腐起源的時間被確定為漢代。在民間,尤其是普通農民過年時買不起大魚大肉,但豆腐物美價廉,容易制作,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自己食用都不錯,所以都會在冬天做壹鍋。同時冬天天氣寒冷,做出的豆腐也不易變質,便於保存。
當然有人會留壹些豆腐渣在年節時吃,因為傳說竈王爺上天匯報後,玉帝會派人到下界來訪查,看壹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爺所奏的那麽好。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表示清苦,以瞞過玉皇的懲罰。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那麽多糧食吃,同時也是農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當然富人來湊熱鬧吃豆腐渣,那恐怕就是憶苦思甜了。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壹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早在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壹年壹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即便到了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都可以吃到肉,但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許多人保留至今的老傳統。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
年瑤稱:?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是說這壹天除了要宰殺自己家養的家禽,還要上店趕大集,集中采購。壹般情況下,這是年前最後壹個集,商家的任何商品都要盡可能在這壹天賣完,否則就只能到來年正月初六以後了。所以 商家容易讓價,大家容易買到便宜貨,同時這是年前最後壹個集,即使貴也得買,沒有選擇和拖延的余地。這壹天主要買賣的是年節物品,如鞭炮 春聯,神馬 香燭 贈送小孩的各種玩具禮品 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禮品,總之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各地春節前 這天都十分紅火熱鬧。
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九也趕集,俗稱懶漢集,破爛集。民諺稱?二十九,天下有?,即二十九這壹天天下到處都趕集,商家會抓住最後機會賣掉商品,買方可以買到較便宜的貨,由於商家處理的都是貨底子,所以叫破爛集。買方拖到今天還買東西,所以叫懶漢集。
由於民間傳說,正月裏不能剃頭 ,剃頭會死舅舅,因此壹般都在臘月二十七之前剃頭理發,俗諺稱:?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所謂正月剃頭死舅舅之說源於清代,滿族入關以後,強迫漢人剃頭留辮子,如果違抗就格殺勿論,並聲稱?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因此每當剃頭時就會勾起漢人對明朝的?思舊?之情,久而久之,?思舊?訛傳成?死舅?,才傳成這種?正月剃頭死舅舅?的怪異說法。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民諺稱:?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天主要有以下幾項活動。
打年糕:年糕是黏米面或粟米面加大棗或豆蒸制的食品。為春節期間制作的糕就稱之為?年糕?。因為?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願。
蒸饃在山東地區來說主要指蒸餑餑,在膠東地區最為有名,形成了壹種獨特的面點文化。巧婦俊女競相獻技,把面食做成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動。像許多巧手的婦女,在餑餑上做成各種面塑,有花卉、龍鳳、雀蝶等。出鍋後,再用各種顏料染得五顏六色,特別的喜慶。有的還做面豬頭,面魚 神蟲 放入糧倉上供。也有用棗做成棗餑餑,用以供奉祖先。這些用來祭祀的面點食品,不僅選料精細講究,造型優美,以表達虔誠和尊敬,即是人們追求藝術享受的心理反應,也是迎接新年的壹種喜慶心理寫照。
做餑餑時有很多講究,即這壹天不能隨便亂串門,尤其餑餑上鍋蒸的時候,若是串門不小心碰上要趕緊給人家的竈塘裏添些柴(財),以讓鍋裏的餑餑發的更好。揭開鍋蓋若是餑餑蒸裂了壹定要說?今年壹定發,餑餑都笑了?。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對聯、窗花和各種神碼。這壹天人們要在清洗壹新的門窗,炕頭,廊柱,甚至日用品上貼上對聯、 窗花以及?擡頭見喜?、?福?等吉慶吉言和各種年畫,掛起紅燈籠,同時還要貼上天地、土地、財神、門神等各種祭祀的神碼,把家裏家外裝扮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到處充滿喜氣和春意。
春節為什麽要貼福字?福的含義是什麽?首先,福字是會意字,古代的意思就是壹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也就是說,首先物質生活需要解決了才算有福。其次民間盛傳的?五福?為:壹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老而善終謂之考)。《說文?示部》說:?福,佑也。?說明福字有保佑的意思。
為了討得?福到了?的口彩,人們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並希望過往行人見了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圖吉利。倒貼福字在中國有兩個傳說,壹是朱元璋當年使用倒福字作暗記,準備殺死哪些背後議論皇帝的人,馬皇後知道後讓全城百姓都貼壹個倒福字,朱元璋無法,只好取消殺人的命令。為了紀念馬皇後,每逢春節,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以求新年吉利。二是據說壹年春節前夕,清朝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挖空心思,在恭親王最寵愛的妃子?福晉?的名字上做文章。於是,他請人寫了很多福字,叫仆人貼在王府壹些平日王爺和福晉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可偏偏有壹個粗心的仆人在忙亂中竟把福字貼倒了。王爺和福晉大怒,欲懲罰這個粗心的仆人,大管家害怕連累自己,連忙跪拜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祥瑞之兆?。王爺和福晉頓時轉怒為喜。後來人們都仿效,春節倒貼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求新年有福運
春節期間有的家庭為了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還要在窗戶上貼上五彩繽紛的窗花。我國的剪紙藝術據說來源於唐代的剪紙招魂的風俗,如果有人在路上遭受驚嚇生病,可用剪紙召回其丟失的靈魂。杜甫《彭衙行》中寫道:?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描寫的就是這種剪紙招魂的風俗。但現在窗花主要是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窗花以其誇張的手法,獨特的造型,鮮艷的色彩,通過人民喜愛的形象,把心中美好的願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的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春節期間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桃符?。《山海經》 、《風俗通》等古籍都有與之相關的記載。據說東海之中有壹座風景美麗的度朔山,山上有壹棵巨大無比的桃樹,盤曲方圓有三千多裏,這棵桃樹的東北枝叫東北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桃樹上住著兩位神仙兄弟,壹個叫神荼,壹個叫郁壘,兩位神仙是萬鬼的統帥,如果有害人之鬼,就用草繩捆起來餵老虎。
皇帝根據這個故事創制了大儺驅鬼儀式,在門前樹立桃人,並把神荼,郁壘手拿葦索的形象和虎的形象畫於門上,用以驅鬼辟邪。同時人們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到漢代,已將門神 ?神荼?、?郁壘?人格化了,因此出現了在桃木上刻畫神荼、郁壘的形象。或幹脆把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上辟邪,這是門神的雛形也是春聯的雛形。唐朝也非常盛行春節時在門上掛桃符,以驅鬼驅邪。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源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孟昶因為大臣們新年題詞不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壹幅春聯。孟昶的題詞改變傳說中桃符的內容和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成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語,這是我國最早的壹對題在桃符上的聯語,(這時還不叫春聯),但從此以後,除夕於門戶掛題寫聯語的桃符卻盛行起來。
王安石《元日》詩中寫道?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宋朝掛題寫聯語的桃符已非常盛行。
春聯的正式命名並改用紅紙書寫開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有壹年除夕,朱元璋下令不論公卿士家還是尋常百姓,門上必須張貼壹幅用紅紙書寫的春聯,稱為?萬年紅?。因為?紅?與?朱?同意,意味著朱姓子孫永遠統治天下。正月初壹,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見金陵大街小巷紅彤彤的壹片,交相輝映的春聯讓人目不暇接,感覺十分高興。但當他行至壹戶人家,見門上竟然沒有貼春聯,便派人去查問究竟。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屠戶,自己目不識丁,別人又不願意為他寫春聯。於是朱元璋當即揮毫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壹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這戶人家。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紅紙書寫的春聯才開始興盛起來。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春聯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春聯的意蘊也逐漸由驅鬼辟邪轉化為春節喜慶娛樂的壹種載體。盡管春聯已產生多年,歷經世代的變遷。但直到今天,春聯仍以其雅致的韻味,喜慶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作為年節喜慶表達和渲染文字的符號成為年節節俗中不可或缺的壹項內容。春聯凝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展示民族追求,凸顯民族價值,必將承載並煥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融合今人對未來的美好祝福而長存人間,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馨香。
門神早在先秦就已產生,漢代為神荼,郁壘。到了唐代,由於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曾經為唐太宗守護宮殿,唐太宗覺得二人辛苦,繪二人畫像懸於門上,出現了以秦瓊 敬德為門神的習俗。隨著鐘馗傳說的完善,後來也有以能打鬼的鐘馗為門神的。精美的春聯和各種門神不僅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的祈盼和驅除邪惡的信念,也是壹種藝術欣賞和享受。由大量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而演化的年畫和窗花,即是渲染節日氣氛所需,也是節日期間茶余飯後家長們借圖釋意對子孫們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精神教育的題材。
從這壹天開始,家庭主婦也開始在每餐前給神袛上香舉供,表達對神靈的尊敬和對來年的祈盼。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中國農歷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 ,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壹天就是這壹年最後壹天。那麽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壹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壹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瑤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節慶,都要對祖先告祭壹番,這不僅僅是壹種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後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莊重和重要。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清晨請祖,少數地區在除夕日下午到黃昏時請祖。
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已經是春節中壹項十分重要的活動。在我國歷史上,有祠堂的大戶,年終祭祖就要在祠堂中進行,而沒有祠堂的普通人家,則需上墳請祖。但不管是大戶小戶,窮戶富戶,上墳請祖都是壹項很莊重嚴肅的活動。按照程序,請祖前要先把寫有歷代去世先人的家譜在正房偏墻上掛好,備好祖案和香爐、油燈、長線、紙表、供品、鞭炮等才開始請祖。早飯後到祖墳各個墳頭燒紙,壹邊燒紙壹邊念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嘍?。燒完紙便起身回家,到大門前再燒紙表,鳴放鞭炮,面向大門叩頭,並念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嘍 請門神讓路?,然後邁步進門,點燃明燭,徹夜不熄。進了大門以後,在門口橫放壹根木棍,叫做?攔門棍?,最好是桃木的,以示攔住兇神惡鬼不準進門。待到正月初二晚飯後(有的地區為初二下午),持族譜送祖至村外,將香紙焚化,然後將族譜收起,名為?送年?。
自今日開始,家中每頓飯前都要用最好的食物和菜肴先供奉各位神靈和先祖靈位,然後全家人才能食用。其意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和不忘先輩傳衍撫育之恩。
三十晚上,熬壹宿
年的最後壹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對於所有華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這壹天壹家人要在壹起吃壹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這就是過年回家的意義,與家人在壹起便是最大的幸福。除夕這天的風俗習慣有很多,各家各戶也有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