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古代四大農書是?

我國古代四大農書是?

 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中國古代四大農書:《汜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 (四大農書的版本有很多,此條目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3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編撰) [編輯本段]《氾勝之書》  </B> 1.我國最早的壹部農書  《氾勝之書》是西漢晚期的壹部重要農學著作,壹般認為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農書。《漢書?6?4藝文誌》著錄作“《氾勝之》十八篇”,《氾勝之書》是後世的通稱。作者氾勝之,漢成帝時人,曾為議郎,在今陜西關中平原地區教民耕種,獲得豐收。該書是他對西漢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術的總結,主要內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則、播種日期的選擇、種子處理、個別作物的栽培、收獲、留種和貯藏技術、區種法等。就現存文字來看,以對個別作物的栽培技術的記載較為詳細。這些作物有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種。區種法(即區田法)在該書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書中提到的溲種法、耕田法、種麥法、種瓜法、種瓠法、穗選法、調節稻田水溫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科學的精神。 氾書早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多所徵引。清人輯佚本以洪頤所輯為優。今人石聲漢撰有《氾勝之書今釋》、萬國鼎撰有《氾勝之書輯釋》。 2.作者事跡和思想  《氾勝之書》的作者氾勝之,正史中沒有他的傳,古籍中有關他的事跡的記載也寥寥無幾。他是西漢末年人,《漢書·藝文誌》註說他在漢成帝時當過議郎。祖籍在山東氾水壹帶。《廣韻》雲卷二凡第二十九載,氾姓“出敦煌、濟北二望。皇甫謐雲:‘本姓凡氏,遭秦亂,避地於氾水,因改焉。漢有氾勝之,撰書言種植之事,子輯為敦煌太守,子孫因家焉。’”氾水是濟水的支流,在山東曹縣北四十裏,與定陶縣交界。氾勝之雖是山東人,但在歷史上留下印跡的主要活動卻是在西漢京師地區指導農業生產。《漢書·藝文誌》註曰;“劉向《別錄》雲,使教田三輔,有好田者師之。徙為禦史。”《晉書·食貨誌》謂:“昔者輕車使者[1]氾勝之督三輔種麥,而關中遂穰。”他在這些活動中所積累的經驗和資料,是撰寫農書的基礎;而他也是主要靠《氾勝之書》而聞名後世的。 從現存有關《氾勝之書》的資料看,氾勝之具有突出的重農思想。他說:“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又無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實天下之命。”[2]把糧食布帛看作國計民生的命脈所系,是當時壹些進步思想家的***識;氾勝之的特點是把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途徑。他曾經表彰壹名佚名的衛尉:“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法。民事人所忽略,衛尉勤之,忠國愛民之至。”[3]在這裏,他把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生產提高到“忠國愛民”的高度。可以說,《氾勝之書》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寫成的。 [編輯本段]《齊民要術》 1、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壹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壹。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 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533年-534年),《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2、賈思勰簡介  賈思勰(讀音:xié),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在壹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壹生有很大影響。他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後,他開始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並因此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壹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壹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後,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生產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3、成書背景  《齊民要術》成書的時間為公元6世紀三、四十年代,它的問世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壹定的時代背景和客觀條件基礎的。北魏之前,我國北方處於壹種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壹百多年以後,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權並逐步統壹了北方地區,社會秩序由此逐漸穩定,社會經濟也隨之從屢遭破壞的蕭條景象中逐漸恢復過來,得到發展。北魏孝文帝在社會經濟方面實施的壹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盡管如此,當時的農業生產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有待於得到進壹步的發展。賈思勰認為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關系到國家是否富強,於是他便萌生了撰寫農書的想法。 統治者的勵精圖治,農業生產的蒸蒸日上,也為賈思勰撰寫農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賈思勰為官期間,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壹處,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曾經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實踐,進行各種實驗,飼養過牲畜、栽種過糧食。賈思勰不但註重親身實踐,而且善於向經驗豐富的老農學習,吸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齊民要術》是賈思勰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從富有經驗的老農當中獲得的生產知識以及對農業生產的親身實踐與體驗,認真分析、系統整理、概括總結,最後完成了《齊民要術》這部偉大的著作。 4、基本評價  《齊民要術》由序、雜說和正文三大部分組成。正文***92篇,分10卷。11萬字;其中正文約7萬字,註釋約4萬字。另外,書前還有“自序”、“雜說”各壹篇,其中的“序”廣泛摘引聖君賢相、有識之士等註重農業的事例,以及由於註重農業而取得的顯著成效。壹般認為,雜說部分是後人加進去的。 書中內容相當豐富,涉及面極廣,包括各種農作物的栽培,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以及各種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時,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各種家禽、家畜、魚、蠶等的飼養和疾病防治,並把農副產品的加工(如釀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產等形形色色的內容都囊括在內。因此說《齊民要術》對我國農業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編輯本段]《農書》 1.中國元代綜合性農書  作者王禎。元代總結中國農業生產經驗的壹部農學著作,是壹部從全國範圍內對整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巨著。元王朝統治中國97年,時間雖不算很長,但卻在我國農學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較出色的農學著作。壹是元建國初年司農司編寫的《農桑輯要》,此後有《王禎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三書中尤以《王禎農書》影響最大《農書》37集本成書於元仁宗皇慶二年,明代初期被編入《永樂大典》。明清以後,有很多刊本。1981年出版了經過整理、校註的王毓瑚校本。全書約13萬余字。內容包括3個部分:①《農桑通訣》6集,作為農業總論,體現了作者的農學思想體系。②《百谷譜》11集,為作物栽培各論,分述糧食作物、蔬菜、水果等的栽種技術。③《農器圖譜》20集,占全書80%的篇幅,幾乎包括了傳統的所有農具和主要設施,堪稱中國最早的圖文並茂的農具史料,後代農書中所述農具大多以此書為範本。《農書》能兼論南北農業技術,對土地利用方式和農田水利敘述頗詳,並廣泛介紹各種農具,是壹本很有價值的書籍。本書田制門後附錄法制長生屋和造活字印書法,對防火建築和活字印刷有重要貢獻。[圖為《農書》書影(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 2.作者事跡和思想  作者王禎,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元成宗時曾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他在為官期間,生活儉樸,捐俸給地方上興辦學校、修建橋梁、道路、施舍醫藥,確實給兩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時人頗有好評,稱贊他"惠民有為"。(《旌德縣誌》)王禎像我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壹樣,也繼承了傳統的"農本"思想,認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農業生產。王禎同時代人戴表元所寫《王伯善農書序》中說,王禎在旌德和永豐任職時,勸農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政績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規定農民種桑樹若幹株;對麻、苧、禾、黍、麰麥等作物,從播種以致收獲的方法,都壹壹加以指導;還畫出"錢、鑮、耰、耬、耙、麯"各種農具的圖形,讓老百姓仿造試制使用。他又"以身率先於下"、"親執耒耜,躬務農桑"。最後,王禎把教民耕織、種植、養畜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關著作資料,編撰成《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