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國中的離間計文言文

三國中的離間計文言文

1. 三國演義中離間計故事

曹操率領大軍征討西涼馬超,吃了幾次敗仗,軍隊損失很大。面對兇悍勇猛的馬超,曹操壹時無計可施,心中不免憂慮。就在戰事遲遲沒有進展的時候,曹操想到了離間計。

曹操趁馬超與韓遂輪流守寨的時候,與韓遂單獨見面。曹操故意避開軍事話題,而是以聊天的方式談壹些在京師的舊事,並且 *** 鎧甲,不帶武器,表現出壹副很友好和諧的姿態。

接著曹操又寫了壹封信給韓遂,這封信態度含糊,語氣模棱兩可,關鍵是在要害處進行塗抹改易。馬超覺得是韓遂心中有鬼,因而進行了塗改,對韓遂起了疑心。

韓遂為表真心,他和馬超約定好找機會引曹操於陣前說話,讓馬超趁機刺殺,結果失敗了,馬超大怒,砍斷韓遂壹只手臂,二人反目,韓遂投降。

擴展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壹,也是中國第壹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壹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壹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壹群叱咤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壹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用壹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進程,創造了壹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 *** 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

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辟地,壹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壹二百種之多。

清代乾隆年間,有壹侍衛被擢拔為荊州將軍,家人皆大喜祝賀,唯此人不樂反哭,眾人奇怪,問原因,此人答道:荊州這地方,連關公關爺爺尚且守不住,現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

這則載錄於《竹葉亭雜記》中的趣聞,正從壹個側面折射出,《三國演義》對後人精神世界影響之深,都已經讓這位老兄拎不清文學與現實了。

百度百科--三國演義

2. 三國中關於將才的壹段文言文評語

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致書於大司馬曹子丹之前:

竊謂夫為將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不動如山嶽,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預知天文之旱澇,先識地理之平康;察陣勢之期會,揣敵人之短長。嗟爾無學後輩,上逆穹蒼;助篡國之反賊,稱帝號於洛陽;走殘兵於斜谷,遭霖雨於陳倉;水陸困乏,人馬猖狂;拋盈郊之戈甲,棄滿地之刀槍;都督心崩而膽裂,將軍鼠竄而狼忙!無面見關中之父老,何顏入相府之廳堂!史官秉筆而記錄,百姓眾口而傳揚:仲達聞陣而惕惕,子丹望風而遑遑!吾軍兵強而馬壯,大將虎奮以龍驤;掃秦川為平壤,蕩魏國作丘荒!

3. 急求《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壹回的原文(文言文)

失街亭,空城計

話說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忽報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入,左右呈上圖本。孔明就文幾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左右問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占山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長史楊儀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壹壹分付與楊儀。正待要行,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孔明跌足長嘆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吶喊,為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又令張冀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於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報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遣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壹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壹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壹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壹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壹童子,手捧寶劍;右有壹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贊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軍民,陸續而來。

卻說司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後喊殺連天,鼓聲震地。懿回顧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只見大路上壹軍殺來,旗上大書“右護衛使虎冀將軍張苞”。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行不到壹程,山谷中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前面壹桿大旗,上書“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山谷應聲,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軍心疑,不敢久停,只得盡棄輜重而去。興、苞二人皆遵將令,不敢追襲,多得軍器糧草而歸。司馬懿見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4. 關於三國徐庶的文言文

庶《三國誌》無傳,裴松之引註《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讀了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演義》對徐庶生平的介紹取自《魏略》,而單福這壹名字的來歷無疑起源於“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後改名為徐庶。但是這種理解大錯特錯了。。。”單家“二字在這裏絕不是”單姓人家“的意思。單字有四音,作姓時讀作”SHAN“,壹般的情況下讀作”DAN“。古籍中常見”單家“壹詞。如《晉書。蘇峻傳》:”峻本以單家,聚眾於擾攘之際。“裴松之註《三國誌》引《魏略》敘薛夏事跡:”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凈、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治之,夏乃遊逸,東詣京師。“所以《魏略》所謂徐庶”本單家子“,是說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門大族。並非說徐庶本是姓單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壹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劉備簽應後,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曹丕繼位後,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壹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壹個不錯的謀士。

三國誌09的徐庶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之才強於二荀,但在三國誌中,對徐庶的記述卻極少,只說他是諸葛亮少年時的朋友,後來跟隨劉備,也沒有什麽建樹,只是推薦了諸葛亮算是功績。而如果結合裴註中所載魏略中的說法,則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麽圓滿了:“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壹個等級的。而徐庶後來由於襄陽追擊戰中,老母被捕獲,於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韜壹起跟隨了曹操,最後只是做到了禦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壹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誌,對於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壹些,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在三國誌中明確記載徐庶的誌向是“與將軍***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誌向是壹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後,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禦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但徐庶不被重用,不壹定是能力問題,也許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為畢竟徐庶與劉備陣營的關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國不可不防。赤壁時曹操讓徐庶去鎮守長安,也是不想讓他與故主在戰場上相見,這從側面也說明了徐庶處境的尷尬。至於諸葛亮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則更多的是在感嘆魏國人才濟濟和對舊友才華被浪費的惋惜,並沒有想說“徐庶在魏國排不上號”的意思)。

而資治通鑒中的壹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後曰皇太後,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壹,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

以上不是原創,是壹位匿名網友縮寫,本人很喜歡,所以轉載過來,不指望采納

5. 《三國演義》裏的反間計是怎麽回事

問題人,妳別聽另外兩個胡說,那是離間計。

我很清楚三國,是曹操讓蔣幹探聽吳國軍情,這時,曹操已經讓荊州蔡氏家族投降的蔡瑁和張允訓練水軍。蔣幹來後,他們招待、慶祝、參觀吳國力量的事情我就省略了。

然後,周瑜夜晚裝作與蔡瑁私通,使蔣幹坐立不安,於是,他搜了壹下,發現了壹封信。打開,大吃壹驚。

居然是蔡瑁和張允說:等我們將曹賊的頭砍下來,來投降。蔣幹找機會回去告訴曹操,曹操把他們殺了,才發現中計。

卻不承認,便讓於禁、毛什麽訓練水軍。最後,吳國在火燒赤壁,導致曹操損兵折將。

盡管和離間有些關系,但是和那兩個人完全相反!問題人,記得追加懸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