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無為,本身就是壹種作為,無為是壹種大作為。僅此,就充滿了思想的辯證,閃耀著老子高超的智慧。可以說,是壹種淡漠了世俗價值觀的壹種價值觀。他給了我們另外的壹套價值評判體系,讓我們超越自身與千古,去冷靜的對待人生。。
問題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麽?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福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壹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老子的著作只有壹本,就是《道德經》,其主要思想就是:小國寡民,出世無為。
問題三: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麽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史記》)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壹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壹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往復。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註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壹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sxae
問題四:老子思想核心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等內容。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並不是壹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壹種生命的智慧,壹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就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之中。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壹個國家而言,則是壹種達至善治的智慧。 總體來說,就是無為而治
問題五: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麽?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壹、道是什麽。老子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道的作用。老子說,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壹指混混沌沌的原始,二指由混沌二氣生出的陰陽二氣,三是陰陽二氣通過沖撞而形成統壹;三生萬物。三、道的特點。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為無不為,反者道之動。無是虛無的無,無才是最有用的。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是說事物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去轉化,矛盾依存的雙方影響其對立面的轉化。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因此通過這兩者推出反者道之動;四、道的規律。事物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轉化為道的規律,從出生就走向死亡,從成長就走向衰老。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老子說,柔弱勝剛強。比如說壹陣大風吹過,大樹就要折斷,而小草卻留了下來。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水是最溫柔的,但是用之攻堅又有很大力量。把之中觀察事物的方法用於人事,老子有壹個著名的論斷,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五、道的本質。老子認為,道的本質是聽任萬物自然的變化而不加幹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能長久,是聽任物之自化,萬物之自然。老子把道法自然引人入勝,就得出了無為而治的觀點。
問題六:老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麽?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壹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壹,道的特征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壹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裏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壹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壹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壹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註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壹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虛靜”“玄鑒”的認識論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鑒”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欲”。
“小國寡民”的社會歷史觀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向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