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基礎醫學理論:五臟之肝

中醫基礎醫學理論:五臟之肝

肝臟位於膈下,右脅下,腹腔上方。肝具有藏血為體陰,泄氣用陽的生理特點。肝在五行中屬木,與膽相對。

1.肝臟的生理功能

(1)主泄:泄,即疏通通暢之意。肝主行氣,是指肝具有疏泄、放松、舒展、升發的特點,能調節全身的氣機。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調氣:氣,即氣的升降運動。肝的升、動、散的生理特點是氣的疏升和通暢的重要條件。肝調氣,即舒泄氣機的功能,在疏通和調節氣機升降運動的協調和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氣機調暢,氣血才能維持正常運行,臟腑功能才能正常發揮。肝失氣血功能,阻滯行氣,表現胸脅、乳少或腹脹不適;如果氣滯,血液循環不暢,就會出現胸脅刺痛,痛經,閉經,甚至疾病堆積。如果肝氣上升過多,就會出現臉紅、頭脹、頭痛、目赤、腫痛、頭暈耳鳴,甚至吐血咯血,甚至昏厥。

2)情緒調節:情緒,即情感,是指人的精神活動中主要反映情緒變化的壹種心理過程。肝主情誌,是指肝臟通過其解氣的功能來調節人的情誌活動。情誌活動雖由心主,但與肝的導瀉功能密切相關。正常的情誌活動依賴於氣的暢通,以氣血為物質基礎,而肝能調氣,影響氣血運行,起到調節情誌的作用。如果肝臟的排泄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順暢,精神就會舒暢,心情就會舒暢。如果肝臟排泄不正常,肝氣郁結,妳會感到抑郁,不開心,但妳會太好了。肝升過多,則肝陽亢盛或肝火過盛,表現為亢奮、煩躁、易怒等異常表現。

3)助消化:肝臟的導瀉助消化功能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①協調脾胃升降: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脾氣主升,* * *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肝臟的導瀉功能是維持脾胃協調的前提。肝臟的排泄功能正常,使脾能清陽升發,水谷潛移默化地輸給心肺;醫學還可以幫助胃吸收分解,使濁陰減少,食物傳入小腸。在病理狀態下,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可使胃失去平衡而下墜,但會表現為肝胃不和的表現,如惡心、嘔吐、發熱、呃逆及胃脘脹痛等。或使脾氣不升,腹脹、腹痛、腹瀉等肝脾失調的表現。②調節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的疏泄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幫助脾胃消化吸收食物。肝氣郁結可導致膽汁分泌排泄異常,如脅肋腫痛、口苦、厭食油膩,甚至出現黃疸。

此外,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也有利於三交水道的疏通和水液代謝的協調;運行氣血,調理沖任,調節女性月經和妊娠功能;適度緩解排精,調節男性精液正常排泄。

(2)藏血主要是指肝臟具有儲存血液、調節血流的功能,以滿足人體在不同生理狀態下的需要,防止出血。當人體處於安靜狀態時,身體所需的血流量減少,壹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臟並儲存起來;人體在運動時,機體對血液的需求增加,肝臟儲存的血液被調動起來,以滿足機體各組織器官的需要。於是王冰註解《素問》。五臟形成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在運動時,血液被輸送到經絡,人在安靜時,血液回到肝臟。“如果肝臟的藏血功能異常,壹是肝血不足,有眼幹澀、視物模糊、夜盲、四肢麻木、屈伸不利等。二、肝不藏血,可導致出血,但見於女性吐血、鼻衄、咯血、月經過多或崩漏。

2.肝的生理聯系

(1)肝氣:憤怒是壹種不良的精神刺激,是人在興奮時的壹種情緒變化。憤怒是壹定限度內的情緒宣泄,對維持身體的生理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生氣就會變成不良刺激,可使肝氣上沖,表現為頭脹頭痛,甚至血隨氣升,但見吐血或昏厥。

(2)肌腱結合於體內,其花在爪:肌腱,即筋膜,附著於骨骼,聚集於關節,是連接關節和肌肉,支配運動的特殊組織。肝之所以在體內束縛筋,是因為筋的功能依賴於肝和血的滋養。所以,肝血充足,筋脈得到滋養,四肢就會強健靈活。如果肝血不足,肌腱失去支撐,就會出現手腳震顫、四肢麻木或不宜屈伸;若邪熱過盛,肝經燒焦,可見筋脈抽搐,四肢抽搐,手足震顫,頜急,角弓倒置。

爪,也就是腳趾甲。肝血養筋,“爪為筋”,所以爪的興衰與肝血的盈虧密切相關。如果肝血充足,爪甲會堅韌、紅潤、有光澤;肝血不足,指甲軟、薄、脆、枯。

(3)開竅目的:將肝的經脈系於目的,將肝的精氣註入目的。目的視覺功能需要肝血的滋養,所以有“肝開竅於目的”之說。反過來,肝臟的功能是否正常,也可以從客觀上反映出來。肝血充足,則視覺靈敏。如果肝血虧虛的眼睛失去了,他會看到眼睛幹澀或視力不清;肝經熱多風時,眼睛紅腫;肝風內動,則目上翻;肝膽濕熱時,眼睛會發黃。

(4)淚為肝液:肝開目,淚為眼液,故淚為肝液。如果肝血充盈,眼內津液溢出,可以滋潤眼睛,從而保護眼睛。如果肝功能異常,會導致淚液分泌異常。如果肝血虧虛,津液分泌不足,眼睛就會幹澀;肝經燥熱有風時,會迎風流淚;肝經濕熱時,眼睛數量會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