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有“燔治”血余炭、煆鐵落等。
血余炭由人的頭發經過曬幹、剪切、焙燒等壹系列炮制程序而制成。它本身是壹種含有血余礦的異物,但經過炮制後,頭發中的有機物質被燃燒殆盡,留下的則是無機物質,具有止血功效。因此,血余炭被認為是壹種可替代部分藥物的止血材料。
在臨床上,血余炭常用於治療各種內、外出血病癥,如吐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便血、胃出血等。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伍其他中藥使用。其使用方法包括口服、外敷和制成丸劑等使用。在使用過程中,血余炭的療效通常是立竿見影的,對於緩解出血癥狀具有顯著效果。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血余炭並非適用於所有出血病癥。對於壹些嚴重的出血癥狀,如大出血、急性出血性腦卒中、內臟出血等,應及時就醫,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總的來說,血余炭作為壹種中藥材,具有顯著的止血功效,對於多種內、外出血病癥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在使用過程中,需遵循醫囑,合理使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癇,大人痙。”
2、《名醫別錄》:“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兒驚癇。止血,鼻衄燒之吹內立已。”
3、《醫學衷中參西錄》:血余者,發也,不煆則其質不化,故必煆為炭然後入藥。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可治勞瘵,因勞瘵之人,其血必虛而且瘀,故《金匱》謂之血痹虛勞。
其化瘀之力,又善治血痹,是以久久服之,自能奏效。血余能化瘀血、生新血,使血管流通最有斯效。其化瘀生新之力,又善治大便下血腥臭,腸中腐爛及女子月信閉塞,不以時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