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因讀書而寫作,我因寫作而讀書。雖是殊途,卻也同歸。
? 古之世人,踏遍三山五嶽、大江河流,讀的是自然之書;訪遍人文古跡、風土人情、專家學者,與君壹席話、勝讀十年書,讀的是人文之書。在遊中學、在學中遊,是為遊學;探討王朝之興替,聽成功人士講述事業之榮衰,俯拾皆為讀書。今之世人,遨遊於數字化的網絡,深潛入信息化的汪洋,又何嘗不是讀書?
? 有讀書之心者,上網亦即讀書。庸庸碌碌者,既便讀書也可能是在尋找平庸。
? 互聯網,這個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軍方開始秘密研發的“信息高速公路”本是用於軍隊的通訊聯絡的指揮系統,隨後引入了社會的研發力量,為其註入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完善的功能,並建立了政府各部門間互聯互通的通信網絡。上世紀九十年代冷戰結束後,他們開始轉為民用並利用它大賺其錢,美國經濟因此而高速發展了許多年,訖今仍在推動著美國乃至全世界經濟的快速向前發展。
? 網絡時代,是信息的海洋,同時也是書的汪洋。過去說到某某大學、某某圖書館,常宣稱自己擁有多少萬冊藏書,擁有多少古籍,多少珍本、善本。如今,還有多少人會排隊去查閱那些珍本、善本、孤本?數字時代,早已將那些珍本、善本、孤本掃描成電子檔案、數字化圖書。因此,數字化的網絡閱覽室也便成了現代圖書館的標配。更為直接者,許多圖書館建成了網上借閱平臺,我們在辦公電腦上、在手機上足不出戶就能查閱得到。
? 網絡本身便是壹個龐大的圖書館、資料庫。學生耶,老師乎?皆可上網讀書。在諸多大型的博物館,打開展區任何壹臺電腦,都能看到聲、光、電壹體,圖文並茂的景物及館藏文物介紹。景區觸摸屏上、手機上也能通過網絡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及景點講解。
? 網絡由智者建立,卻也不拒絕平庸。從網絡社交初期的聊天室、社區、論壇,到後來的QQ即時通訊,再到現在的微信平臺,實際是在不斷簡化其使用方法,向更低端的用戶開放,縮小了低端用戶和高端用戶間的差距,降低了使用者的門檻,擴大了用戶群,從而加速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信息在網上是以光速在傳播,世界任何壹個角落,發生任何事情,只要發布於網上,全世界立馬就都能知曉。於是良莠不齊的信息,鋪天蓋地的謠言也充斥其中,加之不法商家、平臺營銷者的刻意為之,往往能將壹件事傳得面目全非,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去識別。
? 遨遊於數字網絡,馳騁於信息沙場,需要有學識修養。學識來源於汲取、鉆研,修養來源於博學與慎思。學識淵博方能圈粉無數,見識前衛、引領潮流方能打造出某領域的意見領袖。讀萬卷書、研天下事則修煉成萬人知,方可在網上行萬人道。
? 網下精於學道,網上便於傳道,網下網上成就不世之學問。"讀書與網絡"看似不相關,實則有萬千的內在之聯系。慎思之,謹信之,踐行之。
2018 11 12